【摘要】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以教為中心”的問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往往被忽略,從而導致農村小學生在學習中總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長此以往,學生難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自我學習能力也難以提高。隨著新課改的深化,我國課堂教學正經歷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以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一場“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革命正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在“以學為中心”這場教學改革中,農村小學教師理應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探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以學定教;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佐藤學《教師的挑戰》一書中的序言《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指出:“課堂寧靜的革命,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其核心即以學定教,是要從“以教為中心”變為“以學為中心”。當前我國課堂教學正經歷著這樣的變革,“以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正在各地悄然興起。相對于城市,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資源、師資薄弱等問題。如何在“以學為中心”這場教學改革中,跟上時代的步伐,值得我們深思和積極作為。
一、“以教為中心”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弊端
在教學過程中以“教”而不是“學”為中心,就意味著教學設計往往是根據教學內容的內在特征、教學內容被傳授的可能方式、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環境來創設的。學生的“學”只能順從教師的“教”,從而居于附屬的地位。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導致教師和家長觀念上的落后,過于單方面注重學習成績,缺乏改革過去傳統教學模式的動力。很多教師依然信奉題海戰術,課堂上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與內容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無法產生濃厚的興趣,也不能自主學習。“以教為中心”已經越來越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發展。
(一)問答教學,無法讓大多數學生參與
農村小學課堂的教學形式,還是以一問一答方式為多。每當我們需要強調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往往都是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后指定某個學生回答。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我們可以借機指出錯誤的地方在哪,從而達到教一而育眾的效果,可當學生回答正確了,我們往往就會默認全班都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但實際上可能情況不是如此,多數學生在這一教育方式下,學習的參與度是不夠的。他們真正掌握的情況如何,我們都無從知曉。
(二)過于追求成績,無法讓學生領略語文之美
語文有著獨特的魅力,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思辨之美、哲理之美、情感之美,等等。然而在現實中,尤其在農村地區,家長和教師都過分單方面關注應試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過分關注知識的死記硬背,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種教學模式,只會讓本來可以熱愛語文的學生離語文越來越遠。
(三)以教定學,難以形成學習共同體
單向的、灌輸式的以教定學,一旦主導農村小學教學,課堂的學習共同體便無從談起。久而久之,我們怎么教,學生就只能怎么學;我們教什么,學生就只能學什么。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便會減弱,一旦離開老師的指導,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感到困難重重。
二、以學定教在農村小學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以“學”為中心,本質是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并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我們只有在教學全過程中始終把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擺在首位,才能真正實現佐藤學所倡導的“把‘學置于教學的中心”。
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需求,確定教學的起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教學的基礎。課前,我們可以通過預學或前測來掌握學生的基礎情況。例如在執教《花—主題性學習》之前,可以讓學生提前選出幾種花卉,收集描述它們的詞句以及相關的詩句、成語。在摸清全面情況之后,我們需要再去思考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什么樣的表現,會碰到什么困難,然后設計指導和幫助的方案,從而既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又增加教學的針對性。
其次,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從“情境”中學。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一定是建立在對學習的興趣之上。學生只有對語文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長久學習熱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落地。“情境教學法”,是近年來各地一直倡導的教學方法,是用生動的教學情境來觸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積極快樂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農村擁有城市缺少的自然風光,有生機盎然的田野,有小橋流水的美麗鄉村。我們要在平時多鼓勵學生去觀察大自然和生活,鼓勵他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聞聞田野的稻香,摸摸綠樹的嫩芽、清澈的溪水。如在進行以“春”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時,我會帶著學生去野外春游,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春天,學會用語言來描繪春天。此外,現在農村小學的多媒體教學也具備了一定條件,完全可以利用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多媒體,化單調的語文講解為一場精彩的演出。如在教學寫景散文《桂林山水》時,我們事先搜集相關的動人照片,配上悅耳的背景音樂,制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置身于桂林山水之間,為漓江的迷人景色所陶醉,由此培養出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去體會角色的情感,加深對角色的理解。學生想要扮演好角色,就一定會認認真真去閱讀文章,甚至拓展閱讀,以便了解人物的背景,進入人物的心理世界。比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到臺上表演給大家看,然后讓臺下的學生點評,演出結束后我們再進行總結和引導,讓學生產生成就感。endprint
此外,要打造學習共同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也是為了更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必然是一門實踐學科,語言的學習只有通過與人合作并不斷實踐才能進行。在教學中,我們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安排適于合作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形成一個個學習共同體,去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能掌握學習方法,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一)互動學習,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實施個性化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學生的思考。為了促進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理解,我們可以讓學生成立學習共同體來展開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產生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展開交流與合作。課堂教學上,我們不應限制孩子思維,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寫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奠定基礎。重點是要引導孩子發現新東西,說出新內容,盡可能幫助孩子擴展思維、提高思考能力。小學沒有培養起獨立思考能力,成績再好,在人生以后的求學與創作過程中也會遇到瓶頸。
(二)角色對話,提高學生語言駕馭能力
語文教學是一門需要實踐的學科,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給他們一個表達的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后,每完成一項任務,我們都要提倡學生采取團隊匯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學習成果。如此,既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最終讓學生的語文能力整體提高。在課后,也應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比如讓學生共同思考、共同討論、共同完成課后作業。久而久之,學生就能自然而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身的表達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三、結語
想要改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以教為中心”的現狀,需要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克服困難,勤于探索,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同時,農村小學教師自身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多探索和研究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更重要的是,政府、家長也應參與進來,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才能從根本上進步。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教師的挑戰[M].鐘啟泉,陳靜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梁鐘欽.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1).
作者簡介:姜彩霞,女,1965年生,小學一級教師。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