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發揮課堂反饋技巧,還能對學生起到激勵、促進和提高興趣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等,有助于師生良好互動,提高課堂效率。主要探討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在課堂反饋技巧方面的問題,分別從反饋技巧的內涵、意義、現象以及發揮課堂反饋技巧方面出發,力求創造互動良好、充滿智慧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對學生起到激勵、促進和提高興趣的作用,讓學生更自信,更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
關鍵詞:課堂反饋;技巧;提高;效率
一、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技巧的內涵與意義
(一)反饋技巧的內涵
反饋就是把系統輸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對象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影響,起到控制和調節的作用。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控制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控制的,控制的方法就是信息的輸出與反饋。
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技巧就是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恰當、靈活地運用即時評價以應對學生的回答的技能、竅門。它是老師對學生學習程度進行的評價,課堂反饋將幫助學生調整、控制后續的學習行為,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也影響到學生對某節課,甚至某門功課的興趣與態度。
(二)反饋技巧的意義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具有和中學生、大學生、成年人不同的特點:心理穩定性較差,俗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孩子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好勝,但是韌性差,什么事都想證明自己厲害,但是容易受挫折;自尊心和自主欲強烈。在課堂上他們渴望通過發言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
而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新教師很容易用“好”“不錯”這樣簡單、重復的教學反饋來應對學生;已經教學多年的教師雖然有比新教師更豐富的教學反饋,但是是不是教齡越長,教學反饋就一定越豐富呢?其實不然。
“語文課程應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教師發揮課堂反饋技巧的恰當與否,說小一點,關系到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說大一點,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應該對課堂反饋技巧給予足夠的重視。
由此,我們著力于研究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技巧,增強自己的教學自省意識,巧用反饋手段,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實效的藝術,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小學課堂反饋技巧的現象(以本校為例)
通過《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技巧的實踐研究調查問卷》統計,我們發現雖然本校的語文老師100%地感覺到課堂反饋很重要,但是課堂上教師的反饋技巧還不容樂觀,很多老師認為自己發揮了“師生互動交流”“小組討論”“質疑解難”“匯報成果”這樣所謂的“反饋技巧”。
很多教師在日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評估知識源于自發的行為或者經驗,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是這卻恰恰反映出:老師對課堂反饋技巧的概念模糊,或缺少反饋技巧意識,或缺乏比較有效的反饋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有環節、有活動,但對課堂反饋技巧的科學運用卻不大講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盲目地使用簡單表揚反饋
在當前教學中,有些教師盲目地使用簡單表揚反饋,只懂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地贊賞表揚。如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觀摩校內外的語文課中,我發現很多老師在這些學生朗讀結束后這樣反饋“你真棒!”或者是“聲音響亮,很好!”等等,具體好在哪里或者怎樣才能更好,老師只是如此盲目地使用簡單表揚反饋,長此下去,這部分孩子的朗讀水平就始終停留在這個水平。
(二)指向不明模糊反饋
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觀摩別人的課堂中,我發現一般的孩子都能做到“正確”和“流利”了,但“有感情地讀”總是欠缺一點,這時往往看到老師在這些學生朗讀結束后,這樣反饋:“我覺得你還沒有把感情讀出來”或者是“你讀得還不夠好,還有誰讀得更好些”等等,可是具體不好在哪里和怎樣才能讀得更有感情,老師不做具體指向,長此下去,這部分孩子的朗讀水平始終不見提高。
(三)隨口無效的重復反饋
即老師把學生的回答重復一遍,雖然有時也會起到強調、肯定的作用,但有時可能是無意識的,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思考時間,是教師難以作出機智靈活的判斷而隨口無效的重復,拖沓了課堂,影響了課堂效率。
(四)不作回應的反饋
回避學生的問題,老師沒有給學生明確、適當的反饋,有時含糊其辭,有時不了了之。這樣的情況看起來似乎是不應該的,但課堂上確實也會出現。
三、認識并踐行反饋技巧,提高教學效率
那么小學語文課堂中,語文老師的課堂反饋技巧應該包括哪些?比較有效的反饋技巧又有哪些呢?經過學習理論知識、觀摩名師課堂和其他一線教師課堂以及自己上課實踐,總結歸納如下。
(一)認識課堂反饋技巧
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反饋其實也稱之為理答,當前在課堂理答行為分類方面傾向分為廣義理答和狹義理答。廣義理答包括了非語言理答和語言理答,而狹義的理答主要指語言理答。以此類推,本課題中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反饋技巧可分為語言類反饋技巧和非語言類反饋技巧,我歸納并制作了《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技巧圖譜》如下:
(二)發揮反饋技巧,提高課堂效率
結合理論知識、觀摩名師課堂和其他一線教師課堂和自己上課實踐,根據項陽《小學語文教師理答行為研究——以五位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例》中對特級教師理答行為的共性分析,結合觀摩王崧舟、竇桂梅等名師的課堂,以及我們實踐教學《搭石》等課,綜合發現發揮以下反饋技巧對創造互動良好、充滿智慧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對學生起到激勵、促進和提高興趣的作用效果更好:endprint
1.診斷性反饋中的意義重復、提升式肯定、引導性否定
(1)意義重復
例1:
師:山洪過后,人們出工就必須脫鞋挽褲。(師強調“脫鞋挽褲”)
師:人們收工就必須——
生:脫鞋挽褲;
師:人們趕集就必須——
生:脫鞋挽褲;
師:人們訪友就必須——
生:脫鞋挽褲;
師:一句話,人們來來去去就必須——
生:脫鞋挽褲;
師:一次又一次的脫鞋挽褲啊,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出行很不方便、麻煩,甚至是辛苦!
師:而現在有了搭石,人們出工就可以——
生:走搭石;
師:人們收工就可以——
生:走搭石;
師:人們趕集就可以——
生:走搭石;
師:人們訪友就可以——
生:走搭石!
師:一句話,人們來來去去就可以走搭石,不用再一次次地脫鞋挽褲。
師: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有了搭石,家鄉的人們過小溪很方便!
師: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讀讀什么是搭石,把你的感情放進去讀這一段。
生:(深情朗讀)“進入秋天,天氣變涼……這就是搭石。”
(許洪嬌《搭石》)
這是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課文中重點句中的詞的重復,學生感受一次比一次強烈,這樣的意義重復使學生深刻感到“搭石”給家鄉人民帶來的方便,學生讀課文時更入情入境,朗讀起來更有感情。
(2)提升式肯定
例2:
師:一個“笑”字,看出什么?
生1:母親能和兒子一起出去,她已經很滿足了。
生2:她對兒子很寬容。
師:體會得很好,給點掌聲!只有母親才有這樣的胸懷!兒子脾氣那么差,她反而笑了。母愛是什么?母愛是寬容,只有母親才有這樣博大的胸懷!
(于永正《秋天的懷念》)
于永正老師對兩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正面的肯定并小結,提升了他們的認識,學生得到了肯定,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更易于接受老師的提升式點撥。學生從這種“提升式肯定”的課堂反饋技巧所收獲的比“簡單肯定”的課堂反饋技巧所收獲的明顯更多。
(3)引導性否定
例3:
師:對這個人(晏子)——本來他叫晏嬰,為什么稱“晏子”?
生:這是古代對有貢獻的人的尊稱。
師:我是女性,假如竇老師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竇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古代對有貢獻的男人的尊稱。
(竇桂梅《晏子使楚》)
學生對“晏子”稱呼的理解不到位,竇桂梅老師并沒有進行簡單否定,而是循循善誘,引導性否定,學生自己修正了自己的回答。竇老師也沒有轉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人有不同的見解”或者反問“你確定你回答的是對的”。這種“引導性否定”的課堂反饋技巧比“簡單否定”“轉問”“反問”等課堂反饋技巧更好——學生不僅在某一知識層面上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懂得進一步思考、自我修正,如例3中的學生在這節課上至少對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的辨析,通過自我修正提升了自我肯定,師生的關系也更和諧了。
2.激勵性反饋中的激勵性表揚
一些老師一律采用“好”“你真棒”等慣用語言來對學生進行課堂反饋,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表揚。激勵性的表揚不是空洞的贊美,而是能激發學生內在潛質或者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的催化劑。
例4:
對學生朗讀,教師可以進行激勵性表揚:
“你是第一個舉手的,沖著這一點,我就要大書特書地表揚你。”——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敞開。“哎!這個詞你有意把它念得這么輕,我知道,你是在表達作者的思念之情啊。”——針對學習方法的敞開。“那么長的一段話,你不但沒念錯一個地方,還讀得這樣通暢,這樣字正腔圓,可見平時的基本功是相當扎實的。”——針對學習質量的敞開。“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懷念,也聽到了作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你真的讀懂了。”把應對的視角集中到學習內容上來。——針對學習內容的敞開。“你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你的讀,與別人不同,你的讀,思念中飽含著感激之情啊。”——針對思維方式的敞開。“你把自己放進去了,你已經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你不是在讀文字啊,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親傾訴啊。”已經走向了人課合一的境界了。——針對情感體驗的敞開。
這樣的激勵性體驗對比“你很棒”“我覺得你還沒有把感情讀出來”或者是“你讀得還不夠好,還有誰讀得更好些”等,能激勵學生在某個向度表現得更好,提升朗讀水平。這樣的激勵性表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3.目標性反饋中的歸納式
例5:
師:孩子們,“鼻子一酸”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想哭的感覺。
生:鼻子酸酸的,心里很難受。
生:特別傷心,都快掉眼淚了。
生:內心很痛苦。
師:想哭,難受,傷心,痛苦,這一切的一切攪在一起,就是“鼻子一酸”。
(王崧舟《慈母情深》)
對于學生的回答,王老師作出適當補充或者提煉,用學生的解釋來歸納,學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組織者,那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不是滿堂灌,不是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代答,而要通過老師精心設計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歸納式反饋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開放式的課堂。endprint
4.發展性反饋中的追問、探問
(1)追問
例6:
師:是的,有火真好!孩子們,你們看,這段話的結尾是什么?
生:是一個省略號。
師:這意味著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象,你還可以看到更多的畫面。
生:比如,你還可以看到人類用火照明;人類用火燒荊棘;人類用火燒水。
師:是的,還有很多的畫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人類有了?
生:這都是因為人類有了火!
師:當普羅米修斯看到人類用火過上了安全的、光明的、幸福的生活時,他的心里一定會感到?
生:我想他會感到很高興、欣慰、溫暖……
師:孩子們,這樣的感情就是一個字。
生:愛——他愛人類。
師:這樣以眾生之苦為苦,以助人離苦為樂,這樣的慈悲就是愛!(板書:愛)
(許洪嬌《普羅米修斯》)
對于學生似乎說清楚了,但說得淺顯的問題,或者解釋不詳盡的問題,不是反問學生,也不是轉問他人,而是繼續追問,學生在追問中進一步思考,理解會更生動、形象,自然對課文的理解更透徹。
(2)探問
例7:
師:用張繼自己的話來說是,江楓漁火——
生:對愁眠。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對”字嗎?我查了一下字典,發現這個“對”主要有四個義項。什么是“對”?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對”字的四個義項。
師:這是我從《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下來的一些義項。想一想,你選哪個?
……
師:選④的呢?
(生部分舉手)
師:哦,有。為什么選第四個呢?
生: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張繼憂愁的心情的。
師:在你看來,你的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僅僅是張繼一個人,還有誰也陪著張繼一塊兒憂愁?
生:月亮。
生:烏鴉。
生:江楓。
生:漁火。
師:是啊,似乎天地萬物都跟著愁眠的詩人一塊兒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
(王崧舟《楓橋夜泊》)
例7中,王老師將“探問”的意義和作用演繹得淋漓盡致。一次次的探問,層層剝筍,使理解逐漸深入。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步地透過語文文字,走向本文深處。王老師充分估計到了學生的情況,及時處理,把“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化解為若干小問題似設臺階一樣供學生拾級而上:“你選哪個(義項)?”“為什么選?”“你的言下之意是……”逐步啟發學生,最終學生感受到“似乎天地萬物都跟著愁眠的詩人一塊兒愁眠”,體會到“對”字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字了。
5.有反應反饋中的動作反饋、神情反饋
例8:
投影出示句子:自從有了火,人類就開始用它燒熟食物,驅寒取暖,并用火來驅趕危害人類安全的猛獸……
師:人類用火做什么?
生:人類用火燒熟食物。
師:(走到學生中間)你們在燒什么吃?
生1:我在燒野豬吃。
生2:我燒野兔吃。
生3:我烤蘑菇。
師:來,大家過來聞一聞,深深地聞一聞,怎么樣?用一個字來形容。
生:(深吸一口氣)香!
師:用兩個字來形容。
生:很香!
師:用三個字來形容。
生:非常香!
師:好,嘗一嘗,味道如何?
生:十分鮮美;味道好極了!
(老師身體前傾,手作“拿烤肉要吃”的樣子,表情作“聞得很投入”狀,學生也圍過來,手上也似乎拿著烤好的東西,聞著美味一般,還有的發出了“嘖嘖,好香啊”的聲音。)
(許洪嬌《普羅米修斯》)
這里我對學生的反饋,適當地采取動作反饋、神情反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調動了自己的感覺和知覺,似乎也投入到“有了火,人們可以吃上熟食,再也不用吃淌血的肉和只能吃生的菜”的美好情境中,這樣有反應的反饋技巧加強了師生課堂上的良性互動,提高了課堂效率。
6.無反應反饋中的留白式
例9: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哪些畫面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父母親執手而睡。
生:“我”和媽媽談論真愛的畫面。
生:媽媽在病中的時候還不忘叮囑“我”煮餃子給爸爸吃。
生:爸爸直奔醫院。
師:我們來看其中這樣的一個畫面……
(夏海蓮《愛如茉莉》)
例9中,夏老師通過提問:“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哪些畫面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了回顧,老師了解到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的認識,夏老師沒有再機械地重復學生的答案或者簡單地判斷對錯,而是不做評價、“無反應反饋”留白,自然而然進入下一個環節。這種留白式的不作回應的反饋是教師清楚回答的學生已經對文本有一定的了解,為了課堂的需要,為了給其他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而有意識地保持無反應的反饋。它與回避學生的問題,老師沒有給學生明確、適當的無回應的反饋是有區別的。夏老師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覺得課堂干凈利索,避免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課堂反饋技巧是一門藝術,它充滿智慧、情感、技巧。反饋技巧好壞,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課堂文化,智慧的課堂反饋技巧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作為一線教師,上課前尤其要鉆研教材,細讀文本,審慎預設提問,預設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作好課堂反饋的推演;在課堂上更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發言,巧妙地發揮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技巧,如果老師悅納每一位學生,對學生就一定能起到激勵、促進和提高興趣的作用,這樣無疑會促進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創建思維碰撞、精彩紛呈、互動良好、充滿智慧的課堂的可能性,自然而然會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項陽.小學語文教師理答行為研究:以五位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例[J].課題博覽,2008.
[2]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吳忠豪.從“教課文”到“教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