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頻發的電信詐騙案件嚴重威脅人民財產安全,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本文通過對電信詐騙案件的特點進行分析,指出公安在偵破電信詐騙案件面臨的困境,提出在應對電信詐騙案件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防范控制電信詐騙,維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
關鍵詞:電信詐騙;分析與防控
中圖分類號:D91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26-01
作者簡介:敬江婷(1995-),女,四川南部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治安學、刑法學、犯罪學。
一、電信詐騙綜述
電信詐騙是傳統詐騙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詐騙犯罪形式。與傳統詐騙犯罪案件相比,此類案件的作案人通常不需要與受害人見面,但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財物的本質沒有變。通過數據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電信詐騙的案件有很多,但是它的破案率卻十分低。電信詐騙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今天,電信詐騙案件屢見不鮮。
二、電信詐騙案件特點
(一)電信詐騙案發勢頭猛,收益高
當下,電信詐騙依托的電信技術和金融技術服務不斷發展,犯罪嫌疑人不斷研究司法機關的偵查手段和技能,高薪聘請技術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反偵察能力逐年提升,對手機等網絡通訊設備進行“專卡專用”,用完就扔,導致公安機關偵破案件上出現了障礙。犯罪嫌疑人利用破案難的特點,肆無忌憚地進行詐騙活動,收益不斷。
(二)犯罪分工明確,地域分布廣
當前的電信詐騙多為團伙作案,作案涉及的地點遍及了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臺灣、福建等一些地區,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最大程度的將不同的犯罪分工分散于不同的地區,以加大公安機關的偵破難度。
(三)犯罪手段翻新迅速,形式多樣
從犯罪分子選取的詐騙理由來看,其呈現出多樣性的態勢。從一開始的“恭喜您中獎了”等誘惑型短信,再到“公安機關要求協助調查”等恐嚇型短信,再到現在的利用支付寶“二維碼”掃描付款等新型詐騙手段。緊跟社會熱點,花樣不斷,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普通人稍有不慎就會落入犯罪嫌疑人設下的圈套中。
(四)詐騙犯罪手段科技含量高
實踐中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被詐騙團伙廣泛運用,常見有手機短信群發器、網絡電話、改號軟件、電話銀行和網絡銀行等。利用這些高科技含量的技術,使得普通群眾更加難以識別信息的真假,同時也極大的干擾公安機關的偵查取證。
三、電信詐騙案件的偵破
電信詐騙案件的破案率低,其主要原因表現在:
(一)技術條件的缺失
由于電信詐騙都是利用網絡和電話等形式實施,受害人的電話顯示都是正常的銀行部門、公安部門等地方的號碼但是實際卻由犯罪團伙所竄改,從而使得公安機關在偵查的時候無線索可以查獲。
(二)取證繁瑣、認證困難、證據鏈條易缺失
電信詐騙面對的對象是不特定區域和不確定對象、行為、犯罪工具、犯罪結果等交織在一起,這都給公安機關在偵破中帶來了很多麻煩。
(三)警銀缺乏深度合作
電信詐騙犯罪最終的目的是獲得錢財,其必須通過銀行等金融部門,所以在銀行方面是可以獲得重要的證據或信息線索的希望。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銀行部門的部分管理規定和運營模式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有助于電信詐騙犯罪的滋長,給公安機關偵破案件造成麻煩。
四、應對電信詐騙的措施
(一)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一是有效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破除犯罪團伙利用他人身份證開設多個賬戶進行犯罪的根源。二是完善跨省銀行賬戶快速查詢機制,使被害人在受騙之后,及時追蹤資金流動情況。三是加強銀行金融部門與公安機關的合作,留意防范利用不明信息開戶情形,做好銀行自身資金安全的工作。
(二)對于網絡運營商,一是明令禁止網絡改號,杜絕網絡運營商為了經濟利益放任改號行為。二是在合理期限保存信息數據,當電信詐騙案件發生之后還能夠調取較近時期內的交易數據,及時收集電子證據,緩解偵破電信詐騙案件所面臨困境的局面。
(三)對于其他社會行為引發的個人信息泄露,一是提高自身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在利用網絡進行信息交換時要留意“惡意軟件”的侵入,避免被盜取個人信息。二是公安機關加強對已掌握大面積個人基本信息的組織、企業、單位的監管,防止信息被有意出賣給犯罪分子。明確“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信息數據由誰保管使用就要由誰對信息安全承擔保證不泄露的責任,強化責任主體意識。
綜上所述,實踐中需要銀行金融機構、網絡運營商、公安機關聯手應對,落實電信實名制、金融賬戶實名制、電信設備和金融行業準入制度,建立有效預防個人信息泄露的安全機制,從源頭上遏制電信詐騙犯罪。在現階段,面對電信詐騙案件偵破成本較高的現實,普通群眾更應該做的是防患于未然,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識,減少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2]崔明鏡.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對策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5.
[3]林琳.電信詐騙犯罪淺析[D].中國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院,2013.4.
[4]林國榮.論當前電信詐騙問題與防治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