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處于信息時代的小學閱讀教學出現以“通過閱讀的教學”逐步取代“教閱讀的教學”的現象,究其根源在于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形而上的實踐及礙于明確、具體、可操作的考綱。小學中段群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多篇的操作方式以實現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能力的提升為最終目標,分別依照以人文主題中“誠信”、閱讀策略、作家、文章的體裁及表達方式等作為議題,對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進行合理地重組,并開展教師探索性地教學、學生探索性地學習。
【關鍵詞】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議題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被緊需,顯糟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處于信息時代的人,須具備短時間內閱讀大量信息,并從中進行篩選、提取、規整的能力。《課標》還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目前的閱讀教學已背負太多,如識字、寫字、寫作等,在教材基礎上的閱讀教學不得不成為學習各項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手段,閱讀教學名存實亡。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被視為“語文學習者”而非“閱讀者”,進而“教閱讀的教學”逐步被弱化,“通過閱讀的教學”逐步強化并占主流地位。
二、溯本源,究根底
(一)換湯不換藥
《課標》在實踐過程中,更多地被解讀為只要形式上的改變,而其實質并沒有發生大的轉變,具體表現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提升被等同于掌握相關語文知識及技能;遵從教材體系的教學即為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課文解析雖深卻孤,缺少文本間的關聯性。
(二)有苦說不出
受評價方式的影響,考綱“門庭若市”,課標“門可羅雀”。于是教學變成了掌握考點,對考點知識進行反復訓練的過程。閱讀教學自然也不例外。
三、中庸道,行通達
群文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師生按照一個或多個的議題圍繞著多個文本進行系統性建構,并形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教學的先行者蔣軍晶老師將群文閱讀教學的操作方式分為一篇帶多篇、課內多篇、課外多篇三大類。其中作為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中庸之道——課內多篇是對現行教材的一種改進,既滿足了信息時代及《課標》對閱讀能力和閱讀質量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考綱,更為之后的一篇帶多篇和課外多篇的有效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可謂一石多鳥、一箭多雕。
群文閱讀教學是鼓勵“發現至上”的探索性教學,鼓勵從不同維度重新審視現行教材,以其為藍本,根據實際學習需求,選定議題,重新組合教材文本,開展群文閱讀。以下,筆者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中段即三、四年級教材為例,探討根據議題的不同如何具體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一)以人文主題中“誠信”為議題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以下簡稱四上)第三組《去年的樹》、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以下簡稱四下)第二組課文及選讀課文《小珊迪》從人文角度提煉,其主題詞都為“誠信”,側重點略有不同。四下園地二日積月累中有六句關于誠信的名句,雖都圍繞誠信展開,但亦各有側重點,恰巧可跟這六篇文本相對應。
案例一:
教學目標:
(1)比較6篇課內文章在主題表達上的異同點.
(2)引導孩子做誠信的人。
教學環節:
(1)讀表6篇文章,思考:在主題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2)拓展提升
思考并交流:我們為什么需要誠信?怎樣做才是誠信的表現?
(3)欣賞2017年春晚小品—《信任》
此次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主要采用四到六人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六句名句中篩選出與文本相對應的那一句正是孩子們按照思維步驟:提煉主要內容、總結收獲及啟示、升華古人的深意三步走得出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審時度勢,進行適當正確的引導。
(二)以閱讀策略為議題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三上)第三組:《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六組:《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四上第六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四下第六組《漁歌子》這六首詩詞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都可以用“抓詩歌里的矛盾讀懂詩歌”這一閱讀策略,教學環節以扣住以下為準。
案例二:
《夜書所見》中既有對盛夏景象的描寫,又有對黃葉飄飛的深秋的渲染,從這兩個不同季節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九月九日憶東山兄弟》中的“獨”“異”和“遍”形成強烈的矛盾對比,從而烘托了什么?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懷呢?
《望天門山》的前兩句可謂一個不可分割的矛盾關聯體: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前行。因為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長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這看似極為矛盾的組合,又帶給你怎樣的一種沖擊呢?透過它,你是否能了解李白的寫作風格?
《飲湖上初晴后雨》一題中有晴又有雨,哪個天氣環境中的西湖更美?作者展現了西湖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天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西湖一會兒“淡妝”,一會兒“濃抹”又包含著哪些深意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長江作為當時的交通要道,來往的船只繁多是毋庸置疑的,可為什么在李白的眼中,竟然只有他的好友孟浩然那一葉“孤帆”呢?
《漁歌子》中,張志和為什么要用“青”和“藍”來形容棕黑色的蓑衣呢?體現的又是詞人怎樣的生活情趣呢?
如果能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始終抓住這些詩詞的矛盾、對立、對比、沖突進行追問,并開展探索性的思考,就能使其在解讀詩詞時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endprint
(三)以作家為議題
四上第四組《貓》《母雞》都為老舍先生的作品,在《母雞》的導讀提示中寫道:“比較一下,這兩篇文章的寫法各有哪些特 點?”據此,我們設計的群文閱讀教學可從老舍先生的寫法和寫作風格兩方面去把握,并可以拓展開。利用“一篇帶多篇”的操作方式,設計為期一周或一個月的“走近老舍”,讓學生連續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或許我們還可以效仿清華附小2016年的大型主題“紀念魯迅”,圍繞魯迅這一主題在各科中鋪開,采取或閱讀,或畫畫,或書法,或手工,或戲劇表演等手段,使學生能多角度全方面深入了解魯迅先生。
(四)以表達方式為議題
三上第六組《陶罐和鐵罐》《獅子與鹿》,三下第五組《七顆鉆石》及選讀課文《七色花》,四上第三組課文及選讀課文《小青石》都為童話故事。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三上教參)中對《獅子與鹿》的執教建議中提道:“最后,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和《陶罐和鐵罐》作比較學習,把兩篇課文聯系起來說說共同之處……”我們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將以上幾篇童話故事按照三上教參中的這一設想進行設計,相信學生能相對較輕易地發現童話故事的寫作技巧,編織童話故事的密碼乃至文學創作的金鑰匙。
綜上,議題的類型可以很多。通過以上幾次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學生的發現能力將會大大提升,所以,筆者之后會嘗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議題,該議題是否值得討論和深究也由學生自己來進行分析決定。相信經過對教材文本一輪又一輪的重新篩選組合,學生會有更多新的發現,進而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從根源上重拾對閱讀的興趣,最終重新徜徉在閱讀的天地中。
參考文獻
[1]王尚文.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十對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8(5).
[2]張萍.群文閱讀教學:概念、范式與價值[J].聚焦長三角,2016(4).
[3]蔣軍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變革[J].小學教學設計,2014(5).
附 注
本文系浙江省臺州市立項課題《小學中段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TG2017543)
作者簡介:張曦,女,1986年生,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群文閱讀教學。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