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暴力行為的原因是多元的。這與家庭、學校的教育失范有關;與社會媒體特別是網絡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的長期的淫浸熏陶有關;與學生本人尚未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及法律意識淡薄有關。
關鍵詞:學生;暴力行為;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4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59-01
作者簡介:祝桂珍,本溪市化學工業學校,講師。
近年,學生暴力事件頻發。暴力行為不斷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沖擊社會的道德底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學生行為越來越具有攻擊性?誘發學生暴力行為的原因是多元的。
一、家庭環境影響及家庭教育的失范
第一,家庭教育問題。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培養,采取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子女形成正常人格產生不利影響。專制家庭,父母“棍棒式”教育,結果子女耳濡目染父母的暴力行為,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缺少同情心,充滿暴力、冷漠。溺愛家庭,父母對子女袒護放縱,嬌生慣養,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既暴躁又脆弱,遇到挫折往往會出現暴力傾向。放任家庭,父母喪失了管教的力度和能力,不得不任子女放任自流。導致子女變得自暴自棄、放蕩不羈,形成攻擊性人格。
第二,社會家庭關系的惡化。一是家庭結構缺陷,如離婚、留守等。在這種失衡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度較低、矛盾較高。二是父母的感情危機。父母之間矛盾沖突經常暴發,致使子女的人格和行為容易發生扭曲。
另外父母有暴力犯罪劣跡,子女施暴行為的機率就大。
二、學校教育的失范
第一,法制教育弱化、德育教育不到位。很多學校重視智育,輕視德育,法制教育也沒有真正開展起來。有的雖然按規定設立了法律和思想品德課,但實施中,不注重質量和實效,成為可有可無的雞肋。
第二,教育模式的功利性。一是應試教育中,學生面臨巨大的壓力,一旦達到學生無法承受的程度,其極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二是學校關注的是學習好的學生,導致學習差的學生找不到存在感。于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無事生非、濫施暴行。
第三,健心工程缺乏和性教育缺失。很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投入不足,無專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真正開展起來,以致無法完善學生人格、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力。另外,性教育作為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遲遲難登大雅之堂。造成把同學遭受“性暴力”當作挨打的無知局面。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第一,暴力文化的泛濫。一是媒體為吸引眼球,過度渲染暴力細節,甚至夸大事實,對暴力行為推波助瀾。“網絡暴力文化泛濫,青少年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必然嚴重影響其價值判斷,其后果是青少年對暴力傷害的麻木,對人格尊嚴的漠然,對法律法規的無視。”[1]二是網絡游戲中,一切都靠暴力解決。讓學生形成一種“心理免疫”。三是由于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被影視作品中暴力、色情對生命極端漠視的價值取向影響著。
第二,社會暴力的魔爪伸向校園。施暴學生很多經常與社會人員來往,結交不良青年。在許多學校,社會人員聚集在校園周邊或進入校園,收取保護費、敲詐勒索。校園周邊隨處可見網吧、舞廳,周邊環境的惡化也是將學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誘因。
第三,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影響深重。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做事不講程序規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諸如此類的社會問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侵蝕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成為暴力滋生的土壤。
第四,法律法規的缺失。一是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違法,基本“零成本”。二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忽略了負有最重要責任的人,那就是學生的父母或法定監護人。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據北京讀你心意心理咨詢中心抽。樣調查,在學生中,出現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均超過50%。其中,焦慮、自責、恐懼、沖動傾向已嚴重影響了一些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2]青春期的學生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調節能力差、叛逆心強,偏執性突出,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精力旺盛,體力充沛,爭強好勝。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學生年輕氣盛,喜好追求刺激,愛走極端。因此,一遇矛盾沖突,即任性而為,采取暴力手段,不計后果。
第三,學生模仿欲強。肇慶中學生自編自演的“暴力秀”,表現出學生對暴力的普遍膜拜以及群體性的精神扭曲。許多學生對不良書刊、影視作品、游戲中所渲染的暴力手段,在模仿實施中體驗著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第四,學生是非不明。道德觀念和法制意識嚴重缺乏,學生違法犯罪尚不自知。有些學生把暴力當作一個“引起關注”或“樹立威風”的方式,折射出學生價值觀的扭曲。甚至以此為快樂,將打人視頻用手機傳播到網上,成了校園的另類“時尚”,學生的道德觀被顛覆。
第五,學生遭受暴力緘口不言。很多學生源于與生俱來的羞愧感和恐懼感,不愿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別人,而選擇默默承受。不少受害學生忍氣吞聲,恰恰助長了校園“小霸王”的囂張氣焰。
總之,學生暴力的原因復雜多種。學校、社會、家長在預防和監督暴力事件上起著重要作用。要遏止這類事件的發生,各方都要不缺位,不失職。
[參考文獻]
[1]央廣時評.凈化網絡空間 遠離暴力文化[EB/OL].央廣網,2016-12-30.
[2]潘光.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里[N].中國教育報,2008-0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