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本文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教師素質、素質教育和學生素質三者間的關系,通過分析三者間的關系最終論證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素質教育才能很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展開了,學生的素質就提高了這一論點。
關鍵詞:素質;教師素質;素質教育;學生素質
教育學和心理學所說的素質通常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心理學根據辯證唯物論觀點認為:先天來自后天,后天決定先天。因此現在一般人認為所謂素質是人經由先天自然遺傳和后天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實踐沉淀而形成的生理、心理的內在的基本條件。所謂素質教育主要是區別于對學生進行灌入式強化訓練專門應付考試,增加考試分數的應試教育的一種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在教學中同時完成傳授知識與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能力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說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減輕學生負擔,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能力,不唯考試分數論英雄。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告誡我們:我們的中小學教師不應是伯樂,而應是用萬紫千紅裝點世界的園丁。換言之,要創造一種適合青少年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孩子,這才是受人尊敬的“園丁”。這種適合青少年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
在學校教學工作中,人們常常發現有的教師占用學生的時間少,教得輕松,學生作業也不多(即課外負擔不重),也無須加班加點,學生該科學得也輕松,但測驗或考查時學生掌握得卻很好。相反有的教師占用學生大量課余時間,課外作業布置得多,學生如同做作業的機器,不停地運轉著,總有做不完的作業或測試題,教師本人教得累,學生也跟著受累,但測試或考查時效果反而不如時間占用少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即使有時效果好,也只是一時的,不會持久。這些教師總愛埋怨學生如何如何,學生可能有責任,但問題的根源同教師自己的素質有關。
教師自身的素質(思想素質、知識水平、業務能力、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教育質量的好壞和學生素質的高低,也就是素質教育的實施效果。
無論是應試教育的昨天還是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都是主導者,這就說明在一些地方,一些班級,教師的素質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限制并阻礙了學生素質即教育質量的提高。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邢永富教授曾指出:教師作用“半徑”過長,侵占了學生個人學習和發展的時空,導致我國學生缺乏想象力、創造力。這就是一個素質問題。真正具備高素質、高品位的教師不是用知識育人,而是用思想育人,知識只是手段和工具,是育人的載體。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思想、智慧、情感,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并自主追求生活、文化、精神、價值、意義等。由此奠定他們終身學習、發展和生活的基礎。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得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水平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素質最基本的要求。日本教育學家澤田慶輔曾清楚指出:“教師在班級里首先是某一學科的專家,是知識原理和技巧的傳授者,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輔導者。”由此可見,教師的文化水平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有直接影響的[1]。
但知識豐富,并不是教師唯一必要而且理想的條件。
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文學《鐵十一中的第三世界》中有一句話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闡述得非常清楚:歷代統治者、百姓都對教師有一種嚴格的不成文的苛求:“生活雖清苦,卻要處處為人表率,不能越雷池一步,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非份之想、之求、之舉。”
教師的道德修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學生除了模仿父母外,就是模仿教師,而且更多地是模仿教師。學生連教師的書寫筆記、生活方式都喜歡模仿,更何況是深層的道德修養呢?
教師較高的業務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它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和學生負擔的輕重。一個靠用大量時間向學生灌輸知識,讓學生機械重復和參加大量考試,使學生從小感到心理壓力太大,嚴重影響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教師;一個只教知識,不教學習方法的教師;一個靠課內損失課外補的教師,是很難適應素質教育的,他/她教的學生除了解題能力外,其他能力是提高不了多少的。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大橋正夫曾說,教師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準備適當的說明和一系列提問的問題”,并通過師生的相互作用,“能熟練地按照學生的反應,隨時引出一系列的提問,使大多數學生能夠高效率地達到學習目標。”因此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鉆研和對學生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了解學生也是教師業務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據心理學研究,青少年的基本發展過程是共同的,但發展的速度,各種心理機能的優勢表現、興趣的方向、活動性、情緒的穩定性等,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特征中,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現象,教師的教育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可能使每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才不致于出現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浪費時間,基礎差些的同學患上“消化不良癥”,導致學生怕學、厭學等不良情緒的滋長,影響學生正常能力的提高,達不到教育應有的目的。
近來有人批評一種教育方式為: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這不也是批評教師沒因人施教嗎?只不過是從大的方面講的。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教育重視基礎和系統,而西方的教育著重于創造力。原中山大學校長王旬章教授說:我們的素質教育應是這兩者的結合。這說明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信心,而不僅僅是對基礎知識的簡單重復與記憶,簡單的重復只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即使是知識的傳授也應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上。
俗話說“經風雨見世面”。如果一個人整天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卻離不開有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材。教師對學生進行片面的強制性訓練和模擬,就失去了教育應有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教師應使自身的影響更富有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讓學生獲得基礎的、內在的、全面的、個性和可持續的發展,這就是一個教師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應具備的道德、知識和業務素質。
教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擺脫過去那種簡單重復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才能游刃有余。學生受到了教師高尚情操的感召,提高了自己的道德素質;從教師豐富的知識和科學的教法中較輕松地學到了文化知識;從教師業務能力提高的過程中得到了過去所沒有的自我發展時空,這不正好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了嗎?
參考文獻
[1] 王凌皓.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