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瑩
摘 要:傳統觀念認為,幼兒科學教育只是單純的科學知識的獲得。而幼兒科學教育應該實現多元化。那么,為什么幼兒科學教育要實現多元化?在教學過程中,又該如何有效實現幼兒科學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呢?對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教育方法;多元化
傳統的觀念認為,幼兒科學教育純粹是邏輯思維的活動,是單純的科學知識的獲得。許多學者提出自主探究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基本方法,這是由科學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本質決定的。但是幼兒科學教育的方法又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局限于探究式的學習。這里,筆者所倡導的幼兒科學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指的是幼兒科學教育應堅持以幼兒自主探究的學習為主的前提下,綜合藝術、社會參與等方法,實現幼兒科學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一、幼兒科學教育方法多元化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對傳統的幼兒科學教育知識觀進行了批判,提出用一種建構性的、情境性的和個性化的知識觀,代替了確定的、普遍的和客觀的知識觀。這一批判凸顯了個人再建構科學知識過程的地位,弘揚了人的主體性和理性精神。以上觀點正體現了“后現代”精神。它更強調多元化,提倡開放、平等、傾聽、寬容。因此,筆者認為,幼兒科學教育的方法應該是多元化的。
二、幼兒科學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探討
(一)基本方法——自主探究
1.讓孩子親自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發現的樂趣
幼兒周圍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有趣的科學現象,它們具體、直觀、生動,時刻吸引著幼兒,激發起幼兒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有趣的科學現象,為幼兒創造條件,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和經驗,體驗發現的樂趣。在《有趣的磁鐵》的科學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大小不同的磁鐵,還給他們提供了紙、積木、石子、塑料及鐵制玩具、回形針等材料,讓幼兒去玩磁鐵,去發現磁鐵的秘密。
2.讓探究成為幼兒學習科學的基本方式
現代教育的任務不再僅是教人以知識,授人以學問,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習者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幼兒學習科學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在直接感知、觀察、擺弄、操作物質材料中學習,在主動狀態下學習,在操作過程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多種多樣的發展。從本質上說,幼兒學習科學的過程是認知的、運動的、情感的、社會的多方面經驗的主動建構過程。
(二)利用藝術手段開展科學教育
除了讓幼兒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外,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手段來開展科學教育。這樣的方法能夠激發幼兒求知的興趣,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積極獲取一些科學知識、科學經驗,豐富其科學認識。
例如,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中,常常蘊涵著很多科學教育的內容。另外一些專為幼兒科學啟蒙而創作的科學文學作品等,則更能巧妙地將科學知識融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如故事《方方和圓圓》,巧妙地傳遞了方形和圓形各有自己的用處以及又密不可分的科學道理。又如《刷牙記》這個故事,向幼兒介紹了有關動物牙齒的科學知識:大象想要一把像拖把一樣的牙刷,因為它的牙齒太大了;鯊魚刷壞了一大把牙刷,原來它有幾百顆牙齒;鱷魚坐在一旁不刷牙,原來在等好朋友牙簽鳥來幫它剔牙;老鼠不好好刷牙卻把牙刷磨壞了,原來它有磨牙的習慣……這些知識雖然也是“灌輸”給幼兒的,但是卻絲毫不會損害他們的科學興趣,甚至會激發幼兒進一步了解有關牙齒的知識的欲望。
如小班的幼兒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蔬菜,他們就把一些蔬菜裝扮成了蔬菜娃娃:大白菜擁有了一頭披肩的卷發,土豆變成了笑臉,蘿卜變成了一個瘦瘦的小人……孩子們玩得開心極了!
(三)通過社會參與滲透科學價值觀教育
科學作為一種價值觀,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不僅是人對自然界的一種探索活動、認識活動,也是人對自然界的一種態度和責任。科學不僅是對客觀事實和規律的揭示,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如何善用科學,這其中便蘊含著一種社會價值觀。我們認為,幼兒教育可以運用社會參與的方法,讓幼兒參與到真正的社會生活中。
實踐活動:可以帶領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參與到社會行動中。如某教師帶幼兒到公園去開展“揀垃圾”的活動,在實際活動中學習垃圾的分類回收,還及時制止了成人亂扔垃圾的行為,這樣不僅對幼兒自己,同時也對成人起到了教育作用。
外出參觀:在我們的生活中,科學技術的應用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我園的大班幼兒開展了《神奇的水》主題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參觀了自來水廠,更加豐富了幼兒對水的認識。在《有趣的紙》活動中,幼兒還去了報社,了解了報紙的制作過程等。
我們對科學的理解應該是豐富的,我們要用一種寬容和多元化的態度來看待幼兒科學教育,探索更加適合和吸引幼兒的方法,讓幼兒科學教育方法更加豐富、多元。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教師教育叢書:幼兒園科學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文江萍.自主探究—科學教育新途徑[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06.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