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國
關鍵詞:心理健康;物質環境;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有利于人們形成對幼兒健康的正確理解,對幼兒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謂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指幼兒身體的健康,而且還包括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肩負“家教”重任的幼兒家庭和肩負“保教”重任的幼兒園教師卻往往因為忙于養護幼兒不讓其生病,忙于維護常規,忙于組織活動,忙于傳授知識、技能,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兒健康教育觀點有較深刻的理解,并把這些認識融入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中。
一、創設優化幼兒園的物質環境
幼兒園優美的環境雖然是物質的,但對幼兒的心理形成與發展卻起著暗示熏陶的作用,不但影響著幼兒的個性和心理,而且影響著幼兒心理社會性的發展。我們在環境創設上以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貼近幼兒發展為宗旨,既注重環境的美化、裝飾功能,也注重挖掘各種環境中的教育功能。我們利用幼兒園的每一個區角,讓孩子參與其中,做到環境布置的開放性、可變性、互動性,還把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結合起來。例如布置“心情墻”“悄悄話角”等。讓環境成為孩子表達自己的一種途徑、一塊天地。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就是幼兒園的主人,心里產生了安全感、愉悅感,有利于身心的和諧發展。
二、注重培養教師的心理素質
俗話說“為人師表”,教師的個性和心理品質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幼兒園要營造民主團結的園風,為教師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其主動地學習教育新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在一日活動中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了解他們的心聲,以寬厚平和的心態關注幼兒的心理成長,努力做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幼兒教師。
三、探討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
1.以預防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俗話說“防患于未然”。有一種誤識,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幫助那些有心理偏差的幼兒恢復正常。但是,“亡羊補牢”式的教育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諦。它應該重在預防。如:班內設置了“心情晴雨表”,每天幼兒入園時,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在這個表上,有幾天,我發現萌萌總是貼傷心的表情,我及時地了解到,原來是這段時間媽媽總是上夜班,爸爸不會給她梳好看的小辮,簡單地一綁就應付了事。了解了這一情況,我就告訴她,以后媽媽上夜班時可以拿著好看的頭花,讓老師給她梳好看的小辮。從那以后,笑臉又回到了她的名下。班內還設有“我最棒”欄,每天離園前,老師組織幼兒總結一日活動情況,把紅花送給“個別生”,讓他們感受到關注,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增強自信心。這些做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確實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現在的幼兒在家里都被視為“小皇帝”,特殊的家庭環境和居住條件使他們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協作、謙讓、友愛的機會。隨之而來的是任性、自私、做事缺乏自信心。我們利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把孩子們聚集到一起的機會,每天的早飯后,讓孩子們進行“自由交流”,他們可以說悄悄話,也可以幾個人做比較安靜的小游戲;或是在區域角色活動時,教師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帶領不愛參與的幼兒進行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后,那些只聽別人講話的小朋友也能主動開口了,那幾個在區域活動中被動活動的孩子也能主動參與了,幼兒有了很大的進步。
3.充分發揮家庭、社區的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良的家庭教育會使幼兒產生各種心理偏差。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不良傾向:重言教,輕身教;重物質,輕精神投資等。針對這種現狀,班內通過宣傳櫥窗、家訪、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宣傳育兒知識。其中最受家長歡迎的就是班級群。在班級群里討論一些關于孩子成長的話題、育兒心得,在各種思想的碰撞中積累育兒信息,加深了對孩子的認識。在春暖花開或秋高氣爽的時候,我們會組織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到附近的植物園進行“擁抱大自然——親情感恩,親子拓展活動”,讓孩子們與大自然有親密的接觸,陶冶孩子們的情操,為那些平時忙于工作的爸爸媽媽們創造更多的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與機會,享受親子共處的樂趣。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構建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并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傾向,使他們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克服困難的勇氣、認真做事的態度,待人熱情,懂得寬容,富有獨創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