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怡蘭
摘 要:民商法作為一種秩序規則,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民商法不斷地演進,其與經濟形勢的結合,能夠更好地對現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以滿足實際需要,對經濟秩序予以有效規范。文章就民商法的演進性進行了分析,注重結合現代經濟特征,就民商法的內涵展開探究。
關鍵詞:民商法;演進性;現代經濟
民商法在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日益突出,民商法立法工作日益完善,使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得到了解決。民商法發展過程中,《合同法》、《侵權法》作為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律已經出臺,并且就現有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民商法工作進一步發展,民法典的編纂工作也在準備當中。從民商法的本質來看,其注重對社會經濟秩序進行把握,在其演變過程中,遵循著一定的規律。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民商法在演進過程中,其對社會發展歷史以及社會經濟關系的關注度較高,是二者博弈的結果。民商法在設計過程中,不能夠以主觀意識去刻意設計,而是要結合歷史及現代經濟的發展情況,對實際問題進行有效反饋,使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切實的發揮。
1 制度經濟學與民商法的關系
1.1 制度經濟學體現的內部制度規則
制度經濟學體現的內部制度規則,是民商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內在制度規則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經驗的把握,以此作為制度演化的規則。這其中包含了習俗、管理等一系列內容。制度經濟學體現的內部制度并不是人的主觀意志反映,而是客觀規律作用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制度、體制。但是對這種內部制度應用時,卻需要根據人的意識進行。制度經濟學體現的內部制度是一種集體意志,通過人與人交往的制度,形成一種基本的社會準則。
從內在制度的本質來看,其突出人與社會互動的規律,反映出了人與人之間互動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的行為對社會制度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人與人互動過程中,又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通過制度影響,保證了秩序的穩定性,從而使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進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是不斷向前邁進的,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制度可能出現滯后性,對人的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會對滯后的社會制度進行改進,使新的社會制度出現。這樣一來,人的活動和人的意識就推進了社會制度的發展和進步,引起社會的變革。制度經濟學體現出的內部制度規則,并非是一種“突變”,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變化。
1.2 制度經濟學表現出的外部制度規則
制度經濟學與民商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民商法是制度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制度經濟學則是包含更加廣闊范圍的法律制度、法規的學科。制度經濟學的外部制度規則,是一種強加于社會的規則,其內容是由一個社會主體設計出來的,與內部制度相比,其主觀性較強,可以看做是一種政治意志。外部制度是國家制定,并且被公民所認可的法律制度。外部制度規則與內部制度規則一樣,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的發展和進步。外部制度更像是起到了一種調節的作用,在內部制度失靈或是內部制度進展緩慢的情況下,由外部制度進行調整,使社會更快的演變和進步[1]。
2 民商法理性主義的演進分析
2.1 民商法具有私有性特征,對私人財產加以劃分
民商法私有性特征是民商法出現以及民商法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東西,對私人財產的劃分,有利于促進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實現,從而激發個人的斗志,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這種目的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個博弈過程,并且隨著博弈的不斷進展,最終形成一種平等地位。但是這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地位平等不可能一蹴而就。私有財產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其擺脫了原始社會的公有制,使社會在私有化的影響下,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私有化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私有化的對立面為公有,但是以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力以及人們的意識來看,公有化目標的實現仍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滿足私有化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民商法必須對私有制予以明確規定,能夠對私人財產進行劃分,使私有財產成為人們奮斗的目標。這種情況下,在對私人財產的界限以及因為私人財產而產生沖突問題進行妥善解決,才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也才能夠推進社會更好地發展和進步。民商法理性主義的演進,必然要突出私有性,對私人財產進行細致劃分,以此向著更高層次去演進和發展。
2.2 民商法演進考慮到了社會習慣,并結合了經濟發展形勢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習慣是法律形成的前提條件,隨著習慣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具有強制力的法律。這一過程中,結合習慣會形成法律制度,并且這些法律制度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演變。一般來說,低級的制度形式通過演變,會形成高級的制度形式。高級制度形式離不開對低級制度形式的吸收和借鑒,不可能存在拋離低級制度形式而存在的高級制度形式[2]。從這一角度來看,民商法的演進,需要對低級的社會習慣進行吸收和借鑒,形成低級的民商法,隨后在發展過程中,對低級的民商法進行不斷地完善,形成比較完備的高級民商法。民商法在發展過程中,考慮到其法律性質以及民商法的社會責任來看,其勢必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進行考慮,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立法完善,使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
2.3 民商法注重對訴因進行推理,實現對法律的完善
民商法在演進過程中,其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而這一過程中,勢必會面臨一定的沖突問題,如何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和矛盾進行解決,成為民商法演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點內容。民商法在研究過程中,對訴因進行推理,考慮到了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進行完善過程中,能夠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從民商法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對人的社會地位、財產狀況以及經濟關系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其注重從法理角度出發,以客觀事實作為依據,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實現對問題的解決。民商法的訴因往往體現在了財產問題上,即這一過程中如何對涉及財產違約或是侵權問題進行解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財產侵權問題不斷增多,并且其形式復雜多變,民商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原有的法律、法規可能無法滿足實際需要。針對于這一情況,民商法需要結合訴因,對其法律、法規進行完善。endprint
從民商法的演進情況來看,各個國家國情的不同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差異性,會對民商法的演進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從訴因的角度來看,英美法系的民商法發展,考慮到了大量判例,根據訴因以及案件信息的變化,推動了民商法的不斷演進。正如美國學者龐德所說:法官直接或是間接實施法律,總是根據自身的司法經驗去分析眼前的案件,缺乏對案件進行抽象化的考慮。從這一角度來看,案件審理對法律的依賴較強,法律的適宜性問題成為民商法演進必須把握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大陸法系中,德國民商法以相應的法典和立法為主,并且結合了自身的社會生活習慣和慣例,從而對訴因進行推理,以把握問題實質。訴因的來源主要為誰習慣、習俗以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糾紛問題。這樣一來,民商法的演進,就需要結合訴因,不斷地進行變通,以滿足實際需要。
3 民商法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原則分析
3.1 財產神圣權推動民商法現代化發展
財產神圣權是民商法的基本內涵,也是現代社會立足和發展的關鍵,民商法現代化發展,首要任務就是對財產神圣權予以確立,滿足自由人的基本需要。從財產神圣權的本質來看,其是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財產神圣權在民商法發展過程中,要將其作為最基本的保障,使民商法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合作發展模式成為推進現代經濟發展、進步的關鍵。但是這一過程中,財產神圣權體現出了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民商法的現代化發展,需要滿足這一要求的基礎上,推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3.2 民商法注重把握契約自由
契約自由考慮到了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某種利益而達成的共識,這種共識必須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民商法對契約自由的規定,要考慮到雙方在契約達成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并且把握契約簽訂后,雙方的履約情況。契約自由的把握,要注重對契約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予以把握。契約是社會框架構成的基本組成要素,通過契約合作,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在契約自由把握方面,民商法要對個人責任予以明確規定,推進一個充滿活力、井然有序的社會形成和發展。
3.3 民商法對過錯責任予以把握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制度經濟學表現出的內部制度規則具有眾多的缺陷,這種情況下,可能導致內部制度規則的導向性不足,影響到社會發展。外部制度的應用,對這種缺陷進行了彌補,使社會發展能夠更快的進步。民商法對制度經濟學這種外部制度的把握,則是考慮到了社會經濟發展中沖突問題的解決。這一過程中,過錯責任如何進行劃分,雙方權責如何確定,是民商法在現代經濟發展形勢下必須把握的一個重點內容。通過對每個人的權責予以把握,使個人最大化利益予以實現,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關鍵,也是民商法職責的一個有效體現。
綜上所述,民商法演進性問題是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一個把握,其從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入手,結合了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民商法存在的不足予以完善,使民商法在現代經濟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把握民商法演進的基本內容,即利用外部制度對制度經濟學的內部制度不足予以改進,明確權責和義務,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目標。
參考文獻
[1]倪勃.互聯網時代民商法的演進性[J].法制博覽,2015,26:102+100-101.
[2]李耀瑋.試論互聯網時代民商法的演進性[J].法制博覽,2015,33:2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