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丹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的結合教學目標使用微課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課堂,形成有效的教學活動。本文就如何選擇合適的微課讓數學“動起來”,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微課;數學;教學
好的微課是教學的點睛之筆,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現代課堂散發無窮的魅力。 微課是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它能夠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缺陷,拓寬了課堂教學的時空,通過優化教學模式體現教師主導作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堂中微課的應用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豐富的表現力、強大的靈活性能夠大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創設趣味情境,變枯燥為生動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是指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情感狀態。教師可以用微課為學生動態引入新知,有利于一開始就吸引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興趣。
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微課:周末,同學們去野餐,在優美的音樂的伴奏下,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來到了郊外,貼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微課提出問題:“把4個蘋果和2瓶水平均分給兩人,每人分得多少?”停頓之后動畫演示分得的結果,非常直觀地顯示出“平均分”,加強了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的理解。接著提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數來表示?自然地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分數的認識。
例如,老師在講解“日、月、年”的概念時,這些知識屬于規定性的,概念比較多、容易混淆、零碎。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講,對這些知識的鞏固、記憶、深化等是非常有難度的。從課堂的具體實施中可以看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深化練習。面對這些情況,老師可以把微課運用到教學中,利用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完成前置學習。微課中可以設計一個猜謎的游戲:“有一個稀奇的寶寶,穿了三百多件衣服,一天脫一件,年底時就只剩一張皮。”讓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得到激發。對學生提出思考問題:你了解日、月、年的知識有多少?觀察年歷卡后有什么發現?等等,這些問題會讓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內趨力。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效率也會不斷提高。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微課的功能,以直觀、動態、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創設生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饒有興趣地觀看生動畫面的同時,漸入佳境,在愉悅的氣氛中享受數學思維的快樂。
2 指導課前預習,變被動為主動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微課以其短小精悍,活潑生動的視頻深受小學生的青睞。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微課一般為5-10分鐘的時間,選取教學中的某一知識點,一般為學生不易掌握的難點或重點,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以動感的畫面,配以簡明精要的講解,通過錄屏軟件制作成教學視頻,發布到網絡,讓學生在家自由學習觀看,先自主學習然后再就學習中的疑問困惑在課堂中共同探討解決,真正實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它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新授內容的引導呈現環節可以通過微課解決,節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學習中師生、生生的互動,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水平,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時間,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積極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精心設計的符合兒童心理的情景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探索知識的活動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3 構建和諧課堂 ,變填鴨為互動
創設典型的例題,在微課的輔助下,讓學生分組討論,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大膽解決問題。對于有異議的問題進行辯論交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發表不同的見解,共同解決問題。
在探究《混合運算》這章節內容時,這節課的學習主體部分也可以用微課展示混合運算原則“先乘除后加減”的難點部分,用形象生動的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當本堂知識學習結束之時,再用美妙的幻燈片將本節課學習的混合運算原則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此節知識的鞏固效果。
在學習《倒數》一課時借助數學王國的晚會為情境,先用三組數結伴參加晚會故事幫學生歸納倒數的知識,再用主辦方兩個“1”攔住0,不讓0參加晚會的故事,引出0是否有倒數這個知識點。本微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樣既豐富學生對倒數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倒數的意義,又將下一個環節的知識0是否有倒數的問題拋給學生,微課設計巧妙,趣味性強,教學效果良好。
4 開啟數學王國之門,小課堂變局限為靈動
傳統教學的時間一般都集中于學生在學校的上課時間,一般為6-8節課,微課的出現使得學生的學習從學校上課時間拓展到了課前和課后。因為處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所有學生可以做到隨時學,在任何時候都能觀看教師的授課,學習到他感興趣的內容。而且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學生也能進行這種自主的學習。那么,學生通過在家庭中觀看網絡中的微課視頻,無形中就將教師“教”的時間進行了延長,可以做到提前學、學后鞏固和解惑等,從而也拓展了學生“學”的時間。
當一節課結束之時,可以制作精美的微課,把學生的眼球吸引住,有利于提升復習鞏固的效果。
例如2和5的倍數的特征和3的倍數的特征之后,可以將這兩個知識用微課聯系和區別一下,溯本求源發現它們的本質所在。微課進一步探究3的倍數特征背后的數學原理。微課用數數的辦法、以小棒動畫的形式,講解了3的倍數特征的基本原理,讓學生不僅掌握3的倍數特征“是什么”,還明白了“為什么”。此舉不僅發掘了知識的深度,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最后,安排學生課后可嘗試探究9的倍數特征,為學生提供思考與實踐機會。
綜上所述,適時將微課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有利于促使小學生高效學習知識。微課是一個能夠快速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教學手段,對于教師而言,微課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師要注重數學課堂上微課教學的效率。作為小學數學一線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主動開發設計有針對性的數學微課程。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要與時俱進,發揮微課程作用,打造素質教育,造就快樂學習。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教師而言,微課無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同時,還提供教師自我提升的機會。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楊豫暉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 小學數學.教育科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