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希
摘 要: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就以法律來說,法律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解決,但是法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又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文章從民商法視角出發,分析了民商法存在的局限性與先進性,注重對民商法的局限性進行改進,以發揮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促進社會經濟更好地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民商法;局限性;先進性
我們在對民商法問題分析過程中,在看到其先進性的同時,不能夠忽略民商法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通過對其局限性的把握,有利于為民商法的改善提供依據和參考,以提升民商法在現代經濟中應用的實際效果。目前從法學界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來看,對民商法的看法褒貶不一,一些學者傾向于民商法的局限性,對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予以否認。也有一些學者單純地強調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缺乏對民商法缺陷的考慮。這兩種觀點不利于把握民商法的實質,不利于發揮民商法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看待問題要堅持兩面性,一方面要把握民商法的有利之處,另一方面把握民商法的局限,實現對其改進,以發揮民商法的積極作用。
1 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分析
1.1 民商法促進市場經濟和諧發展
從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隨著產業革命的推進,人類在21世紀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層次,其也伴隨著新的問題出現。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稀缺資源方面的沖突性以及參與民事活動和商事活動主體為了各自利益,可能出現有損他人利益或是社會利益的行為,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如果對其不進行有效制止,可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民商法的出現,結合了社會經濟發展形勢,通過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形勢做出一系列調整,能夠更好地解決市場經濟存在的問題,實現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民商法在應用過程中,突出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協作意識,對締約雙方的權責和義務予以明確劃分,使合作雙方能夠積極履約,以平等姿態進行合作。這樣一來,有利于合作雙方實現共贏發展,促進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綜合上述分析來看,民商法的應用,對原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進行了經驗總結,對人權、財權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性的考慮,突出人權自由的重要性,為經濟合作創造了有利環境,進而帶動了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
1.2 民商法適用技術性較強
在對法律問題分析過程中,適用性問題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適用性主要是指法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能否對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是否滿足了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民商法在發展過程中,對技術的適用性較強,通過對現代科技的應用,使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較好的提升。民商法在適應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變革與發展,傳統的民商法條文難以滿足現實需要,這使民商法經歷了變遷與發展的過程,從而使其內容得到了豐富。現代民商法的適用技術性,主要體現在了以下兩點:一方面,民商法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對權利歸屬問題予以確定,把握權利歸屬,才能夠對責任與任務進行細致的劃分。權利歸屬劃分方面,民商法通過自身的制度與規范,能夠對參與民事活動或是商事活動的主體情況進行把握,從而對各自的權責進行區分,為雙方如何履行義務或是責任進行規定。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利益最大化是人們追求的關鍵。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一些商家可能違背法律或是道德,給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1]。因此,民商法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對這種環境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以滿足現實需要。
2 民商法存在的局限性分析
2.1 私治自制為原則,國家干預有限
民商法的私法本質注重對個人權益予以關注,私治自制應該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則,并以此對市場進行規范。國家在這一過程中,會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對市場經濟進行一定的干預,避免市場經濟發展偏離正常軌道。但是民商法在應用過程中,私治自制占據了主要地位,大部分市場爭端以及矛盾都以協商的方式進行了解決。在處理矛盾過程中,處于弱勢一方可能出于利益考慮,在得到一定滿足后,會退出爭端。此外,也有一些爭端由于弱勢地位難以與強勢主體展開競爭,或是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在利益受損后,選擇“吃虧退出”[2]。由此可見,私治自制為主的原則,對于市場調節的作用有限,不能夠有效的保證公平正義原則得以實施。
2.2 當事人能力有限,限制民商法功能和作用發揮
當事人個人的能力問題對于民商法功能和作用發揮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并不完善,當事人法律意識淡薄,缺乏維權意識,影響到了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發揮。現代民商法在應用過程中,注重對市場發展形勢予以把握,強調了市場規律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并借助于競爭機制,促進市場參與者對技術進行革新,以促進生產力的提升。民商法強調效率原則,如何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使收益增加,是民商法考慮的重要問題,這也是經濟發展的有效保障。但是受到利益驅使,財富出現分配不均的問題,這導致社會壟斷問題的出現。擁有大部分財富的人成為社會的強勢一方,擁有財富較少的一方成為弱勢一方,強勢一方和弱勢一方在發生沖突后,弱勢一方由于缺乏維權意識以及民商法自身的問題限制,使弱勢一方難以維權,對弱勢一方的利益產生了侵犯。民商法在對利益調節過程中,注重兼顧雙方利益,突出利益均衡的原則。但是從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由于財富分配不均,導致民商法在維護權益過程中,其基礎就存在著一種不公平的問題,這使民商法應用,難以對矛盾進行有效解決,反而會加大這種貧富差距[3]。
2.3 利益驅動風險增加,風險責任分配不均
在對民商法局限性問題分析過程中,關鍵點要對經濟問題予以把握,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及經濟體制內部存在的局限性,給民商法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了不利影響。民商法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考慮到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以此進行立法建設。同時,民商法又把握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對經濟發展予以有效指引。而基于社會經濟產生的民商法,勢必會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和問題予以繼承,導致民商法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問題。這樣一來,民商法在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指導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此外,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本質來看,利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受到利益驅動,導致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風險和危機增加。一些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為了某種利益,不惜侵犯他人利益,做出危害社會公眾利益的事情,這種現象在當下經濟發展中已經屢見不鮮。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等等,這些行為均違背了民商法的公平正義。endprint
3 民商法局限性的克服對策分析
3.1 有效區分私人和公眾利益
私人和公眾利益的區分,要注重結合民商法的私治原則,加強國家干預。國家在進行干預過程中,由于受到民商法的影響,干預具有較大的限制,難以對市場調節失靈、分配不均風險等進行處理,導致利益爭奪中存在著較大的市場危機。民商法的相關規定,體現出了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特征,社會中處于弱勢群體得不到較好的保護。當弱勢群體利益受到侵害,私治自制的原則,使弱勢群體難以對自身的利益進行維護,從而激發了社會矛盾,可能給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國家干預的體現,對私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區分,發揮國家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可以對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進行把握,使私人利益不對公眾利益產生侵犯,確保私人利益更好地實現。
3.2 加強弱勢群體的有效保護
民商法強調的優勝劣汰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如何對弱勢群體予以保護,關系到了社會的安定、團結,對經濟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民商法加強弱勢群體的保護,要注重立法完善,強化弱勢群體的地位和利益,保證民商法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對利益相關方做好傾斜和調整。在這一過程中,保證個人經濟自由和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開展的情況下,注重對資源進行調控和優化配置,避免財富的過分集中,使弱勢群體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3.3 做好利益驅動風險的有效克服
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一些新問題的出現,使市場經濟增加新的不安定因素。這些風險問題的出現,影響到了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若是不加以控制,很可能釀成危機。利益驅動風險的有效克服,要加強民商法的執行力度,使民商法在司法實踐中,對違背市場經濟秩序、違法違規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對那些不顧公眾利益,只為一己私利的商事主體,加大懲罰力度和打擊力度,使市場經濟參與者能夠遵法守法,不做越界之事。利益驅動風險的克服,除了有效打擊之外,更要注重立法完善,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司法實踐提供法理基礎,使執法活動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制度完善以及加大執法力度,能夠對市場不良風氣進行凈化,使市場經濟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
綜上所述,民商法文化對于促進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民商法文化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發揮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必須對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進行克服和改進,使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完善,能夠針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應對。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民商法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進行更好地結合,對新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黃清華.論現代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45-54.
[2]胡曉憲.試論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才智,2015,15:257.
[3]解瑩.淺議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法制博覽,2015,28:22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