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婷
摘 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時期,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有很多,經濟法是我國用于市場調整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影響到生活各個方面,現階段,在經濟法中有“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兩種形式,由于當前經濟法中還存在一定不足,這就需要對兩種實施形式展開研究,并為中國經濟法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私人實施”;“社會實施”;中國經濟法;發展
當前,為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經濟法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在經濟法的作用下使得市場經濟運行處于良好狀態。但現代我國經濟法還不夠完善,也會影響到市場經濟發展,這就需要對經濟法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展開研究,并提出促進中國經濟法發展的措施。
1 經濟法認知分析
1.1 公私交叉融合
通過對我國經濟法的研究可以發現,公私交叉融合是其主要特征,同時,我國絕大多數的經濟學者也認為經濟法是一種與行政法、民法不同的法律,也是獨立于兩者而存在的。對于經濟法來說,它比較注重社會本位觀,始終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同時,有研究認為公私交叉融合的經濟法可以改變對社會的認識,不再將某個人或集體作為利益實體,而是將社會看到利益實體,同時從法律上給予社會公共利益一定的認定,并從法律上分配與劃分各種責任與權利,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一種不相對獨立的公共實施與私人實施,而是認為是這兩種實施形式促進了經濟法的形成,如有些學者認為反壟斷法就是這種的經濟法律形式,面對反壟斷法中的私人執行,最適宜采用的方式為私人訴訟,但并不是所有的執行都要采用這樣的訴訟方式,這時就需要聯系實際情況選擇[1]。
1.2 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的差異
對于經濟法中的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來說,兩者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一點可以從它們在經濟法與民法中的表現看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民法角度講,私人實施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而出現的,而在經濟法中的應用則是為了更好的配合公共實施,如在賠償問題生,私人實施與公共實施的配合不僅可以維護市場秩序,還能凈化市場不良風氣,更可以讓廣大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保護。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私人實施是公共實施的輔助,公共實施為主體,私人實施為客體。
第二,存在于民法中的私人實施主要表現為私人利益沖突,而存在經濟法中的私人實施則是有國家行政機關的介入,公共實施也可以隨之體現出來,而民法中的公共實施則體現的并不是特別顯著,由此可以看出民法中私人實施較為明顯,而經濟法中公共實施較為顯著。
2 中國經濟立法面臨的法律局限
2.1 經濟法特有責任形態不足,民法責任形態突出
通過對我國經濟立法的研究可以發現,其立法中需要面臨很多問題,尤其是經濟法特有責任形態不足問題較為嚴重,且民法責任形態較為突出。對于民事責任來說,多數都帶有一定的客觀公益性,它是一種與威懾等存在一定區別的行為,特別是在懲罰性賠償問題上這一特征十分顯著,但它所體現是量變,而不是質變,這樣的變化沒有太大作用。同時,由于經濟立法中存在很多與民法相通的內容,所以,在遇到問題時,經常會按照民法內容處理,而不是按照經濟法處理,這樣一來很容易弱化經濟法應有作用,也會導致“私法自治”問題的出現,如在處理懲罰性賠償問題中,如果原被告在開庭后選擇自主協商解決,那么就需要按照民法處理,使得經濟法實際作用得不到體現,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2]。
2.2 法律互相銜接局限性較大,機關干預問題突出
在經濟法立法中還存在法律互相銜接受限,行政機關干預較多的問題。對于法律互相銜接受限問題來說,主要體現在私法與民法之間的關系上,特別是在反壟斷問題的處理上,經常會出現受害者通過民事手段解決問題的情況。盡管行政法律與民事法律在很多問題上都存在交叉,但并不意味著兩者不可分離,一個法律條文中通常既包含了公法,也包含了私法,這樣就出現了公法與司法并存于一個法律中的情況,進而導致經濟法也成為公法與私法的并存體,也可以說經濟法與公法、私法一同存在。同時,在經濟法立法經常會受到行政機關的干預,尤其是私人實施中所受干預較多,這樣一來便影響了經濟法應有作用的發揮。
2.3 法學理念存在一定不足,經濟法實施機制問題突出
由于我國對現代經濟法的研究起步較晚,使得相關法律理念依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經濟法實施機制問題較為顯著。通過上文得知經濟法是一種公私交叉融合的法律法規,而私人實施對其影響較大,也就決定了社會是一種帶有虛擬性的法律。盡管社會并不是法律人格,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意志能力等,但這并不影響其作用的發揮。然而,這并沒有讓經濟法的實施機制以完整的形勢體現出來,尤其是在理論研究上還存在很多不足,這樣一來就影響了經濟法的建設[3]。
3 中國經濟法發展策略分析
3.1 辯證認知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把握經濟法本質
為保證中國經濟法可以健康發展,首先應認清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之間的關系,同時了解當前經濟法中還存在哪些不足,在研究中得知,當前我國經濟法中存在容易損害權益的情況,且未能在正確區分私人實施與公共實施,這樣一來就影響了經濟法應有作用的發揮,為減少此類情況的出現,完成對消費者的保護工作,就需要加強與現實情況的聯系,糾正不正當行為,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則需要從經濟法完善開始,同時不斷提高全民的普法意識,讓他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受經濟法保護的,在要求賠償時就要以經濟法角度起訴,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獲得更多的權益保護,避免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如曾有消費者將中國移動向全球通用戶收取每月50元的月租費的事件告上法庭,該消費者以我國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為依據,最終取得了勝訴,維護了自身合法利益受損害,這時值得我國所有消費者學習之處。這樣也可以從客觀上保護消費者權益,避免蒙受不良損失。此外,在完善經濟法的過程中還需要從社會實施角度入手,且從集體角度考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保護更具法律性,也可以進一步提出經濟法的作用。endprint
3.2 解決小額賠償局限性,突出經濟法的司法實踐作用
解決小額賠償局限性問題是我國經濟法立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盡管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已經設立了小額訴訟程序,但單純從民法角度設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注意經濟法角度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也可以進一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試想若用小額訴訟程序解決發散性小額賠償權益可以是消費者權益得到保護,也可以讓更多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如果小額賠償問題得到解決,那么再遇到相似事件以后,消費者勝訴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同時,經過研究可以發現,懲罰性賠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關學者認為有必要在反壟斷法中引入小額損害賠償機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內在動力不足的問題,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完善的過程中還要做好兩倍損害賠償,這樣可以吸引受害者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問題,而不是私下解決,長此以往也可以有效增強我國人們的法律意識,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目標。此外,小額賠償最好與集體訴訟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模仿美國相關法律,美國在反壟斷問題上便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再加上提高了賠償設計,使得很多職業律師愿意以原告的名義提起訴訟,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保證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還能挽回不必要損失。雖然我國分別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食品安全法中實現了懲罰性賠償,且將其與共同訴訟聯系在一起,最終獲得的賠償金也要歸于原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賠償力度。同時,還需要加強與現實情況的聯系,這也是充分發揮賠償作用的有效方式。
3.3 私人實施和社會實施禁令訴情定位明確,有效解決權利侵害
為構建完善的經濟法規,還需要從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兩方面明確禁令訴請,以便解決權利侵害問題。通過對我國反壟斷法的研究可以發現,其中一條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失需要承擔民事責任,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受害者承擔禁令不作為責任的情況,為減少此類情況的出現,在構建經濟法規的時候,需要從公眾利益角度入手,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出現互相控制的情況,在運用私法的過程中最好做好私法自治,避免相互交叉。再者,在社會實施中也需要重視禁令訴請,這一點可以參考德國相關法律法規來完成,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就對此做出了詳細規定,提出如果違背了相關法律法規需要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處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禁令訴訟的實現可以用不直接侵害受害者利益的方式保護客觀發秩序。以前我國司法實踐中也出現過類似的案件,如有些影院禁止消費者懈怠非本影院售賣的物品進入,消費者將影院告上法庭,最終獲得了勝訴,這就是社會實施屬性訴請的體現,其原因在于該消費者所維護的并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所有消費者的利益,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應注意相關法律法規的運用,尤其是消費者要懂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便更好的解決權利侵害問題。
4 結束語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經濟法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問題劃分不清,使得經濟法在實際中的作用并不大,經常出現應按照經濟法處理的案件卻走了民事程序,為減少此類情況的出現,文章從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角度提出了有利于中國經濟法發展的措施,隨著這些措施的運用勢必可以改變當前局勢,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慧慧. 經濟法的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問題探析[J]. 法制與社會,2016,14:91-92.
[2]蔣哲. 經濟法的私人實施與社會實施[J]. 法制博覽,2017,07:241.
[3]李垚葳. 論反壟斷法私人實施之集團訴訟制度——從“百度競價排名”事件談構建我國反壟斷法領域中集團訴訟模式[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11-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