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會
摘 要:國際金融組織是具有超國家性質的金融機構,其貸款主要用于改善生存發展基礎設施、衛生、教育、軌道交通等民生領域,以及涉及全球性重大共同性問題的貧困、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領域。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廢待興,經濟建設資金短缺,我國自1979年開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機構貸款,為經濟建設籌集了大量資金、極大地緩解了財政壓力,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帶動了經濟轉型和產業機構升級。當前,新時期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風險。
關鍵詞:貸款;經濟建設;金融機構;國際金融組織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申請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主要應用于港口建設、電力、交通、運輸、水利、通信等工程領域,以及涵蓋農業、衛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業領域。九十年代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國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改革開放伊始,申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主要是為了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而當下則是通過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經驗、理念,提升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文與社會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
1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概述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由全球性的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其貸款機構主要包括:World Bank(世界銀行)、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國際開發協會)、Asian Development Bank(亞洲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和其他國際性、區域性金融機構。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只限于成員國申請,并且只能用于工程和公共事業項目領域,有助于成員國發展生產和推動經濟增長。如要申請非項目型貸款,所貸資金則只能用于滿足進口某項物資所需的外匯以及支持生產、發展災后重建項目所需。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期限長,貸款利率分固定利率、浮動利率和可變利率。貸款貨幣包括美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歐元或國際金融組織可有效出資的其他貨幣。此外,申請貸款需繳納一定的費用,包括先征費用和未支付余額承諾費。貸款流程一般包括項目提出與確定、組織專家、審議通過、簽訂合同、工程項目招標、項目投產與后評等幾個階段。
2 我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情況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利用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亞洲開發銀行)、World Bank(世界銀行)、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Nordic Investment Bank(北歐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歐洲投資銀行)及聯合融資、OPEC Fund(歐佩克基金)、New Development Bank(新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實施了涉及交通、能源、城建、環保、農業、教育、衛生、工業等眾多領域的1023個項目。我國現存債務余額336.52億美元,應歸還的貸款本金額414.41億美元,累計提取的貸款額750.39億美元,國際金融組織機構承諾發放的貸款累計額974.46億美元。
3 我國利用金融組織貸款取得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一直作為我國對外借款的重要來源,累計金額已近千億美元。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發展資金,打破了經濟建設中的瓶頸制約因素,促進了我國多方面的制度改革與機制創新,推動了我國經濟、環境、社會等多方面建設,在削減貧困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加速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及民生工程建設的進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民生項目欠缺是我國改革開發初期面臨的主要問題?;A設施的完善程度是決定經濟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經濟要發展,硬件必須配套跟上。我國利用世行、亞行、IMF等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興辦了如廣西西部公路發展三期項目、云南省昆明市清水海供水項目、西安城市綜合交通改善項目、川東道路發展項目等關系國計民生的上千個項目,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為我國城市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為我國公共財政資金提供了有益的補充。過去幾十年,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和資金短缺制約著經濟發展,公共財政難以負擔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巨大資金缺口,積貧積弱狀態難以消除。外資貸款的引入彌補了財政短板,成為了破解財政資金短缺難題的有效途徑。截止2016年底,我國從國際金融組織機構累計提款額達750.93億美元,重點推動了因財政投入不足而發展受限的教育、衛生醫療、能源、軌道交通、城建等領域的發展,對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帶動了我國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促進了我國的扶貧能力建設。國際金融組織注重支持貧困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減少我國貧困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西南扶貧合作項目就開創了國內扶貧資金與國際組織援助貸款資金相結合的扶貧新模式,打破了單純依靠國內有限資金扶貧的傳統方式。扶貧項目通過幫助貧困人口獲取生產資料、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創造就業機會等方式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并促進了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改造、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科教文衛事業等領域發展,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在貧困地區發揮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4 我國利用金融組織貸款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endprint
中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正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首先,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引進國際組織貸款的本質意義沒有改變,依舊是通過開展貸款項目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和理念,完善本國經濟機制、推動改革創新,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實力的不斷增強,所期待的項目效果和拉動效應較之以往已有所不同。十幾年前,我國主要是通過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引進企業組建與運營模式、交通收費方式、施工監督制度、國際招投標流程等先進理念,如今這些制度早已成為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化原則,如軌道交通、節能減排等類似項目再重復投資已無更多的先進經驗可借鑒,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其次,國際金融組織機構的相關規定是按照國際慣例和發達國家經濟模式制定的,與我國現行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些觀念或機制太過超前,操作成本太高,在我國難以進行普遍推廣。再者,部分貸款項目歷經周期過長,在此期間,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的波動,最終都會影響項目的實施和進度,使得項目未能達到預期評估的效果。
中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面臨著管理和運營風險。首先,雖然我國利用金融組織機構貸款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貸款項目周期長,如果項目前期認識不足、準備工作粗糙、缺乏中長期規劃、執行不力、后續管理不到位,都會造成項目開展困難,容易出現“半吊子”工程,影響項目的后期效益。如果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配套資金不到位、后續跟蹤不及時,也會造成項目預期目標無法實現。其次,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還具有一定的運營風險,且原因極其復雜。比如,項目前期運營階段,如果原材料供應和資源儲量不足、技術條件欠缺,會使項目無法產生足夠的預定市場收益,容易誘發還貸風險。項目完成后,如果項目的經營管理人員不能按照預期的規劃對項目進行經營和管理、維持項目后續正常運轉的話,則會引發經營性風險。
中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面臨著金融安全風險。首先,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存在著匯率和利率風險。外匯匯率的變動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心里因素等。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有物價水平、國際收支、外匯儲備、政治、經濟、市場等。每筆外資項目貸款,都會以某一國貨幣作為轉貸貨幣。借款時,按照當期匯率折算成人民幣進行支付。利率上升或下跌,會產生多種貨幣匯率差損益,且風險由借款方承擔。其次,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存在著償債風險。外資貸款是一把雙刃劍,既是資源也是負擔,運用得當可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一種經濟負擔,債務規模過大,容易誘發償債風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拉丁美洲地區債務危機和2009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便是很好的證明。因此,應該根據我國的償債能力確定科學的債務結構,加強風險管理,防止出現債務危機。截止至2016年12月底,我國外債余額為98551億元人民幣。
5 結束語
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利用和吸收外資的過程,從初步的試驗摸索到現如今的成熟完善,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我國自上而下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推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模式,解放思想、打破深層次的思想禁錮,由排斥外資轉向積極主動地引進和利用外資。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多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下,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西部等落后地區經濟取得了顯著的增長,縮小了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新形勢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在我國的開展還面臨著新挑戰、新風險,依舊存在著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一些無法回避和不容忽視的問題,需強化風險意識,做好防范準備,提升貸款的使用效率與質量,讓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在我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順武.世界銀行對華援助的成就、特點、趨勢及應對[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8(4).
[2] 湯敏.中國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挑戰與對策[N].中國經濟時報,2009(3).
[3] 曹陽.項目貸款風險的法律控制[J].商業研究,20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