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青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700)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何艷青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700)
德育是“五育”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組織的塑造學生心靈的活動。小學生是人格開始形成的基礎階段,適時適度的品德教育將為形成、發展、鞏固小學生良好的個性奠定基礎。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種復雜的滲透的方式完成,由此產生的影響最終將變成人的內在穩定的心性品質。當今的數學課堂開始注重德育的滲透,在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同時也關注學生人格培養,這是每位數學教師的責任。
數學教學;德育;教學策略
德育的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主義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等這幾個方面,主要是促成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遵守道德法紀,培養良好的健康心理。《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生動的和有意義的。教師應善于從教材中挖掘、提煉其蘊含的德育因素,把顯性的數學問題和隱性的德育影響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數學的育人功能。
小學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教材中時也充分考慮到德育的滲透,因此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中的德育內容,有目的,有意識,自然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準備課》的主題情境圖中,出示了一幅新生入學的圖片,在認識“1”的時候,是引領學生發現一面國旗,從而認識“1”,同時也可以在此時向同學們介紹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認識“2”的時候,是2個同學向老師問好的場景,從這里可以向同學們滲透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在整個情境中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激起同學們熱愛學習的情感。
又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這節課后的練習中,通過填寫面積單位,順序排列這種練習,可以了解我們祖國的省,自治區之大,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悠久的數學史更為世人矚目,如祖沖之的圓周率,楊輝三角,古代的算籌,算盤等等。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詳實的史料,有說服力的數據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這一課后的練習后有一個《你知道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這個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文明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數學教學中,無論什么樣的課型,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都應當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讓生活更加有趣,更加美好,從而相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例如教學《實際測量》時,教師在講解測量方法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親自動手測量操場的長和寬,并且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樣及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在測量的過程中培養了小組合作的意識,進行集體主義的滲透。
數學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這些活動的進行中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好時機。例如:(1)小調查。如果是在農村的小學,可以讓小學生通過走訪,調查去年農民人均收入多少元,相比20年前的收入多了多少元,由此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改革開放給農民群眾帶來的切身利益,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精神。如果是城里的小學,可以讓學生回家調查小區內各個家庭每月的用水量,然后進行整理統計,繪表分析,從而讓小學生親身感受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培養節約意識。
在運用以上這些德育滲透策略的之前,小學教師應該注意一下幾點:
4.1小學數學教師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觀察生活,如果教師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生活,這樣得出的經驗不利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比如在教學中不能把購買電視,汽車,蔬菜等活動拉入課堂,教師所列物品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根據地區的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比如購買鉛筆,橡皮等學生常用的學具,比如濰坊的地區可以用購買風箏的情境引入教學主題。讓知識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讓知識不再是遙遠的距離,讓知識有溫度。
4.2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設計適合小學生的生活場景。皮亞杰把兒童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成人)。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7-11歲,處在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思維水平不高,需要借助實物來進行抽象思維。比如1-3年級經常使用的學具小棒來進行運算,認識立體圖形時,也是從身邊已有的物體抽象出來,借助于這些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雖然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共性和特性的統一,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思維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經驗等都是不同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也應把我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材施教,創設性的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性。
總之,小學教師只有從教材中不斷研究,不斷鉆研,不斷創新;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在課堂中善于運用,合理運用,才能促進小學生的德育發展,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材》2013
[3] 李文閣.《回歸現實生活世界:哲學視野的根本置換》.2002
G623
:A
:1672-5832(2017)09-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