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蔡興莉梁國忠于婷婷劉中正胡偉杰
(1.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0;2.珠海市第八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1;3.珠海市九洲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0)
珠海市中學生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陳裕1蔡興莉2梁國忠2于婷婷3劉中正1胡偉杰1
(1.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0;2.珠海市第八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1;3.珠海市九洲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0)
由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本身伴隨著身體損傷,乃至其他不可往復的后果,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當前珠海市在該方面的研究較少,從整體上了解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現狀很有必要。基于此,該研究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和數理統計法,對珠海市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以了解目前珠海市中學生發生傷害事故場所,發生頻率、類型及致因等,從而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制定相關的政策提供參考。
中學生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 現狀 對策
近年來,頻發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給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困擾,使學校體育工作者身心背負重大壓力。許多學校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將體育運動項目形式化,甚至取消許多體育必修項目。另一方面,則面臨著學生體質尤其是耐力、力量素質的持續下降。了解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頻率、特點、場所、類型等,能夠為預防體育傷害事故及傷害事故處理打下基礎。基于此,該研究通過了解目前珠海市直屬及各區學校上述問題的現狀,了解傷害事故的發生率、項目特點等,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預防建議。
以“珠海市中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為研究對象。從中學生的年齡段來看,一般是處于12~18歲之間。這一時期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特點是活潑好動,獨立意識強,好勝心強,充滿朝氣與活力,身體活動能力與思維意識比無民事行為的人(10周歲下的未成年人)強,但又尚未具備成年人那種成熟的心智,自我保護能力欠缺,對行為后果的預判能力也有待提高[1]。
收集和查閱學校體育學、教育法規、體育法學及其他與該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并對掌握的信息材料進行加工對比、補充和完善,力求為該研究打下夯實的研究基礎。
根據研究的需要,按照珠海市行政區劃分情況抽出12所中學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分別為珠海市斗門一中、珠海市北師大附中、和風中學、珠海八中、紫荊中學、九洲中學、拱北中學、金海岸中學、斗門區實驗中學、斗門區城東中學等。
共發放問卷1 120份,回收1 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為944份,無效問卷176份,問卷有效率約為84.3%。從性別上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性稍多,占比為52.8%,從年齡分布上看,年齡段均從12~19歲之間,其中14歲人群比例最多,占比為32.9%。最后中初中生比例為61.3%,而高中生為38.7%。
制訂訪談提綱,走訪12學校,并與各校的體育教師進行交流。
運用SPSS 19.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力求將調查數據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
根據統計情況,有43.8%的學生選擇學段內遭遇過傷害事故,說明體育活動中事故發生比例非常高。在遭遇過事故的樣本中,1次至5次或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2.6%、14.5%、7%、1.6%、8.1%,說明傷害事故發生的次數比較頻繁。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不斷深入推進,“兩操一課”得到保證,同時校園體育運動與競賽的開展及區、市或省級比賽的舉辦,客觀上不可避免地增加體育傷害的風險;第二,青少年學生整體素質持續下滑,尤其是耐力素質等沒有很大改觀,加上部分學生不良的飲食和作息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安全性;第三,學生體育技術技能的下降,體育場地器材,學生的安全意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傷害事故的高發生率。
使用卡方分析去對比不同性別人群的事故發生情況差異,分析發現,不同性別人群的事故發生率存在著明顯差異(χ2=14.938,P=0.000),男生的事故發生率要明顯高于女生,男生事故發生率為46%,而女生為33.6%。

表1 Q17是否有事故兩類人群差異性分析表
而問及沒有遭遇事故的原因時,樣本中選擇的前3項分別為:重視準備活動,遵守紀律和規則,掌握體育運動常識和保護措施,選擇比例分別為81%、76.4%和73.9%。
分 析 題 目 Q17YES1,Q17YES2(m),Q17YES3(m),Q18~Q21(m)。
由統計可知,第一,在“來自學校及體育教師方面的原因”中,樣本有63.6%歸咎為參與人數過多,場地安排不合理,缺乏保護措施,這項的選擇比例最高,為63.6%。其余各項依次為體育教學難度大,超過自身能力范圍,體育場地、器材不符合要求,學校制度欠完善,管理乏力,教學手段不科學,組織不嚴密等。第二,針對“自身及其他同學方面的原因”事故發生的原因來看,有55.7%的樣本選擇課前沒有充分準備活動,意味著很多學生認為自己課前準備活動少,這一情況很大程度上會帶來事故發生。其次為自身技術動作不正確或動作出現突發性失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喜歡新穎與創新,喜歡挑戰,偶爾會創出一些新的動作,但前提是要正確規范,符合生理特點和自身能力。其余各項分別為其他同學的過失或過錯,不遵守課堂紀律和競賽規則,不聽從教師的勸告等。第三,在“發生傷害事故的場合中”,61.3%的同學選擇體育課,43.6%的學生選擇課余體育鍛煉,體育競賽和課余體育訓練分別為26.6%、23.2%。從運動強度和運動量而言,體育競賽和課余體育訓練一般都會比體育課或課余體育鍛煉要高,因此,在理論上出現傷害事故的機率也會高,之所以出現比例不高,可能與參與校內體育競賽和課余體育訓練的學生人數較少有關。第四,發生體育傷害事故的項目高低比例分別為,田徑、籃球、足球、羽毛球、排球、武術及其他項目。田徑項目相當普及,除了體育課的田徑技術技能學習、學校的運動會以外,每年學生體質測試中,也要求若干項田徑類的測試。以前中考體育加試必考的是200 m,從2015年開始,必考項目是800 m(女)、1 000 m(男),田徑項目,初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要求田徑必須修完2個學分,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參與田徑項目的人數;籃球項目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隨著國家對足球項目的重視,校園足球氛圍日益活躍。通過歸納學生傷害的項目特點,基本上是同場對抗性的劇烈運動項目受傷幾率高,比如:籃球、足球;隔網對抗性項目。第五,在“受傷程度情況”選項中,62.5%的學生屬于皮膚擦傷,刺傷引起皮膚出血等開放性損傷,手臂、大腿等部位肌肉韌帶拉傷,抽筋等為47.7%,各個關節部位和來自同學間,器材間的撞擊等引起的軟組織挫傷達到3成以上,骨折的也達到14%,說明參加運動時的安全工作不能忽視。第六,在“受傷時學校校醫、體育老師采取的措施”中,停止運動、休息占75.1%,冷敷占40.7%,其余依次為緊急處理后,練習家長接回治療、簡單包扎、固定、抬高上肢、送往其他醫院等。
分析題目Q17(是否有過事故)兩類人群分別對于 Q7~Q16(Q14共3題,Q14_1, Q14_2, Q14_3)的差異情況分析。找出有差異的題目,將有差異的題目放入模型做自變量,將Q17是否有事故作為因變量建立模型,以研究事故發生的影響因素。
首先篩選出上一部分出現顯著的題項,即Q1性別,Q7運動次數和“禁止參加活動后的做法”作為自變量,另外為了防止年齡因素的干擾,因而也將年齡納入模型;而將是否發生事故做為因變量(0為否,1為是)進行logit回歸建模,最終整理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相對男性來講,女性的回歸系數為-0.471,而且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因而說明相對男性來講,女性發生事故的比率更低,也即說明性別間事故發生情況不一樣。
從運動次數看,相對從不運動人群來講,運動3次以下人群的回歸系數為2.732,而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即說明相對不運動人群,運動次數為3次以下人群更加容易出現事故,而3次或以上人群的回歸系數為2.881,而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即說明相對不運動人群,運動次數為3次或以上人群更加容易出現事故。
從禁止活動后的做法來看,相對不參加活動的人群來講,偷偷玩的人群回歸系數為0.378,而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即說明相對不活動人群來講,偷偷玩的人群更容易出現事故,另外,爭取低強度活動的人群回歸系數為-0.157,但并沒有呈現出顯著性,也即意味著不參加活動和爭取低強度活動人群他們的事故發生率基本一致。
年齡的回歸系數為0.137,而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即說明年齡越大的人群,越可能發生事故。
總體來看,相對女性,男性更容易出現事故,而相對不運動人群來講,運動更多的人群更容易出現事故,如果被禁止活動,相對不參加活動人群來講,偷偷玩的人群更容易出現事故。另外,年齡越大也越可能出現事故。
(1)珠海市中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發生比例比較高;而且發生兩次以上傷害事故的人數比較多;男生事故發生率明顯高于女生。
(2)未遭遇傷害事故的原因中前3項為重視準備活動,遵守紀律和規則,掌握體育運動常識和保護措施。
(3)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的原因中,超過6成的學生選擇“參與人數過多,場地安排不合理,缺乏保護措施”;針對事故發生的原因來看,5成樣本為課前沒有充分準備活動,其余分別為自身技術動作不正確或動作出現突發性失常,其他同學的過失或過錯,不遵守課堂幾率和競賽規則,不聽從教師的勸告等。
(4)在發生體育傷害事故的項目中,比例從高到低分別為,田徑、籃球、足球、羽毛球、排球、武術及其他項目。發生傷害事故的場合中,依次為體育課,課余體育鍛煉,體育競賽和課余體育訓練。
(5)在受傷類型中,六成左右的學生屬于皮膚擦傷,刺傷引起皮膚出血等開放性損傷,其次為肌肉韌帶拉傷,抽筋等。
(6)受傷時,學校校醫采取的措施中,停止運動、休息占75.1%,冷敷占40.7%,緊急處理后,練習家長接回治療26.9%,簡單包扎、固定、抬高上肢24.9%,送往其他醫院占12.3%。
樹立防范意識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前提這樣,傷害事故發生之前體育教師能夠對教育教學、運動訓練和課余競賽采取防范措施,傷害事故發生后也有應急預案,減輕傷害后果。充分保證學生人身安全。而對學生而言,始終強調防范意識的教育,認真學習相關知識,學會自我防范,這樣才能夠更加安全、科學、合理地參與體育學習、課余鍛煉及運動競賽,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安全教育機制首先要合法,做到依法治校,規范辦學。一方面,應該加強對體育教師的教育,通過參加講座或培訓學習等形式,向體育教師介紹怎樣的傷害事故處理流程合法,避免因自身的不當行為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和保護。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形式多樣。應該注意的安全問題予以提示,幫助學生提高警惕。
目前,學生要求鍛煉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匱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再開展體育活動時,注重人數的控制,要對教學設施和場地器材進行定期維修,及時消除場地器材造成的安全隱患。同時,告知學生不能佩戴飾品,運動時不能帶鋒利器物,以免誤傷同學。
田徑、籃球、足球等項目最容易發生體育意外傷害事故,因此,在授課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一定要認真備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好防范工作,對該項目容易受傷的部位或者動作進行說明,做好易傷部分的針對性準備活動,防患于未然。
根據學校體育教學、校內體育活動開展的實情,建立和完善應急機制,認真做好傷害事故預防工作,若發生傷害事故,要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做好現場緊急救助和善后處理工作,保證傷者再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及時的幫助。
[1]宋大維.北京市中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
[2]胡大一.推動AED任重而道遠[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8,17(4):244-245.
[3]丁學藝.無錫市中學生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現狀的調查分析[D].蘇州大學,2014.
G633.96
A
2095-2813(2017)08(a)-011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