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曙光,閆敬文
(西南交通大學 a.經濟管理學院;b.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成都 611731)
經濟增長條件下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研究
——基于比較視角與因子分析
陰曙光a,閆敬文b
(西南交通大學 a.經濟管理學院;b.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成都 611731)
利用因子分析以及回歸分析的基本方法建立相關模型,基于比較視角對我國地區財政支出結構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社會保障支出、醫療衛生支出與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對我國的GDP增長率具有正的相關性。最后,以四川省為例進行了地區財政支出結構的定量優化,并最終認為,四川省應當減少行政管理支出,進一步擴大科教文衛支出,同時維持社會保障支出。各地區應當結合自身條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做到“因地制宜”。
財政支出;經濟增長;因子分析;結構優化
財政政策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而財政政策又主要是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在當今世界的任何國家,政府在做出財政調整的決策之前,決策者都必須要知道各類財政支出對本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向和程度,這便涉及到了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問題[1]?!皠撔仑斦С龇绞?,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被納入到2016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在我國實施經濟結構轉型和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增強對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比較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一直是國內外財政學界所關注并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內的研究。Barro(1990)將政府的財政支出納入生產函數,即把財政支出引入一個簡單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最終發現公共支出影響著經濟的穩態增長率,并與其正相關,并由此建立了所熟知的Barro內生增長模型[2]。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對世界上43個發展中國家20年的有關經濟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非生產性支出的增加能夠更好促進經濟增長;而增加傳統生產性支出的比重,最終則會抑制經濟增長[3]。Alfred Greiner(1996)在《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一書中將國家財政政策與經濟內生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歸納為五個方面:線性生產技術、外溢效應、生產性公共資本、人力資本投資以及研究與開發。并且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公共財政支出對以上的五個方面都具有正的效應;同時提出一種看法:如果政府為增發國債擴大政府支出選擇的是非生產性支出,則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率具有負效應;而若選擇的是生產性支出,如基礎設施建設、國防等,則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具有正的效應。同時,Goldsmith(2008)等也具有同樣的觀點,非生產性的公共財政支出存在著“擠出效應”,會抑制經濟的增長,生產型的公共財政支出則會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
而國內對于財政支出結構優化以及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成果較國外更加豐碩。郭慶旺等(2003)通過構建理論模型與經驗模型研究認為,財政支出的總水平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但生產性支出與經濟增長正相關,同時財政人力資本投資比物質資本投資更能提高經濟增長率[1]。宮曉霞(2011)以改善民生為基本依據提出了若干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意見和措施,認為把壓縮的公共服務支出與減少的競爭性領域投資后增加的財政資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民生領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或檢驗方面,張剛(2006)利用省際面板數據對我國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地方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東、中和西部地區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存在著不同的經濟增長效應,同時不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財政支出經濟增長效應的發揮。呂志華(2012)在內生增長的模型框架下將政府支出結構這一因素引入其中,并基于我國的省際面板數據對我國持續經濟增長條件下的最優財政支出結構進行了測算,并得出我國財政消費性支出與投資性支出的最優比例應為7:3的結論。
通過以上國內外的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大部分現有的國外研究主要是從整個國家的宏觀層面來探討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問題,而國內的研究較多的也大多為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或財政支出政策的優化與建議;整體而言,結合我國國情并基于比較視角的研究較少,同時具體到某一個地區或城市,定量進行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研究成果則更加稀缺。因此,本文通過借鑒現有的優秀研究成果,利用我國近幾年來的最新統計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我國各省份的財政支出結構進行比較性評價;同時,以四川省為例,定量提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政策和建議。
目前學術界的大多數研究都表明,財政支出的總水平與經濟增長兩者呈現負相關的關系,這一點并無太大爭議。但對于財政支出的具體類型(如生產性支出、財政的人力資本投資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仍存在較大的爭議,因此,對我國各地區的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度進行定量比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該部分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對我國各地區財政支出結構進行比較研究。
(一)問題的分析與數據來源
本文將著重研究我國各地區財政支出結構的差異并進行評價分析,因此選取《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有關數據,即2014年我國各省份各項目財政支出的面板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我們選取的財政支出項目有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國防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城鄉社區支出、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商業服務業等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共計11項內容。基于因子分析的基本方法,對我國各省份的財政支出優度進行定量評價。
(二)模型分析過程
為了驗證所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首先使用巴特萊特球狀檢驗對數據進行初步檢驗。檢驗的概率P值為0.000,遠遠小于顯著性水平0.05,由此可知在該問題中使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利用SPSS分析可以得到總方差解釋表,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取主因子,得到總方差分解表,如表1所示。

表1 總方差分解表
隨后,為了便于分析,同時使分析結果更加準確,進行因子旋轉。通過坐標變換使每個原始變量在盡可能少的因子之間有密切聯系,這樣因子解的實際意義更容易解釋。利用方差最大化的方法,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2。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通過以上的因子分析過程,本文提取了三個公因子,依次記為F1,F2,F3。由表3可以看出,多數的地區財政支出項目在第一公因子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值,而第三公因子的載荷值普遍較低。在進行因子旋轉后,我們將第一公因子數值較大的歸為一類,將第二公因子數值較大的歸為第二類,將第三公因子數值較大的歸為第三類。最后,如表3,我們將財政支出項目從總體上劃歸為了三大類,分別是社會服務支出、地區發展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由SPSS輸出的因子得分系數表,可以寫出三個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表達式:


隨后,將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在三個因子中的累積貢獻率的比例作為權重,對以上的三個因子得分進行加權匯總,得到以下的模型:

最后,利用這一綜合評價函數,結合本文所收集到的原始數據,將數據標準化后,計算我國各個省份的財政支出的綜合得分及排名順序,如表3。
(三)各地區財政支出結構的比較分析

表3 我國各省份財政支出結構綜合得分表
由表5可知,不同省份的財政支出結構的合理性是有差異的。我們可以大致將全國的31個省份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包含廣東、江蘇、山東、四川4個省份,這4個省份的模型最終綜合得分最高,說明這四個省份財政支出結構最為合理。第二個層次包含17個省份,分別是河南、浙江、湖南、遼寧、河北、湖北、安徽、北京、云南、上海、陜西、內蒙古、江西、黑龍江、廣西、福建、陜西,可以認為這17個省份的財政支出結構較為合理,各個項目的財政支出大致處于均衡合理的水平。最后一個層次包括重慶、新疆、貴州、吉林、甘肅、天津、青海、海南、西藏和寧夏這10個省份,這10個省份的財政支出結構較為不合理,財政支出結構沒有與經濟發展水平更好地適應起來,財政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同時,在此基礎上繼續計算因子分析得出的三個公因子的各自得分。由于三個公因子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財政支出類型,因此可以更好反映每個省的公共財政支出側重點,可以得到如下的結果匯總(表4)。

表4 公共財政支出的側重分類
可以看出,在社會服務支出方面,山東、廣東、江蘇、河南等省份支出較多,而寧夏、天津等省份所占比重較少;在地區發展支出方面,北京、遼寧、上海、江蘇等省份所占比重較大,而青海、甘肅等省份所占比重較低;在社會保障支出方面,四川、黑龍江、內蒙古、遼寧等省份所占比重較大,而北京、西藏等省份所占比重較低。
綜合以上的模型結果與經濟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仍有少數省份和地區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同時,財政支出結構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不同的地區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明確合理的公共財政支出結構。
(一)地區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分析
財政支出結構主要是指不同性質、不同類別的財政支出占政府總財政支出的比重。對于我國而言,在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研究各地區的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往往比研究整個國家層面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更有意義。本文借鑒楊伊等(2014)的實證研究方法[12],建立相關模型對地區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及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探討。
在此,考慮到不同省份《統計年鑒》中數據的易獲取性,將地區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分為四類。在《統計年鑒》中,四類公共財政支出的具體項目如表5。

表5 公共財政支出的具體項目
用Y作為被解釋變量,即經濟發展水平;x1為經濟建設支出,x2為科教文衛支出,x3為行政管理支出,x4為社會保障支出。同時,引入K(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模型的協變量,以其他核心解釋變量一起進入最終的回歸模型。我們將模型設定為:

為了提高模型的擬合程度,將上式兩邊同取對數得到:

上式中,εt為隨機誤差項。通過分析上式,聯系宏觀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可以發現K(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建設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具有較強的時滯性,因此我們對這三個模型變量作移動平均處理,將模型進行調整,得到如下模型:

以上模型表示對地區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模型。同時,為了能從理論上得到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最優財政支出結構,我們查閱有關的參考文獻,得到最優財政支出結構的計算模型:



(二)以四川省為例的實證分析
鑒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在此不再對我國各地區均進行實證分析,而是以四川省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根據以上建立的模型,搜集來自于1999—2014年《四川省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的結果如下:

模型的最終結果表明,在財政支出結構方面,經濟建設支出、科教文衛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而行政管理支出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在四個大類的財政支出項目中,科教文衛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系數為1.274,說明科教文衛財政支出對四川省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強。而行政管理支出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關系,說明過度的行政管理支出會抑制四川省地區的經濟增長;這也說明四川省應進一步根據本省經濟發展的顯示水平,逐步減小行政管理的財政支出水平,因其對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
最后,對四川省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最優的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實證分析。將四川省1999—2014年的經濟建設支出、科教文衛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占本省地方財政支出的比例的平均值設定為θi(i=1,2,3,4),并根據計算式計算出四川省的最優財政支出結構情況,匯總結果,進行對比,見表6。

表6 四川省實際與最優財政支出結構匯總表
通過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四川省的社會保障支出與理論最優值基本持平,因此可以認為是合理的;科教文衛支出低于理論值且兩者之間的差值較大,因此在今后的財政支出預算中要注意彌補該類支出,增大科教文衛支出所占的比重;而行政管理支出的實際值遠遠高于理論最優值,在今后的財政預算中應當進行削減;同時,經濟建設支出也應進行適當調整或小幅削減。以上的計算和分析結果與覃志立等(2015)的有關研究成果[13]具有一致性。
(一)主要結論
本文在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社會保障支出、醫療衛生支出與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對我國的GDP增長率具有正的相關性。通過分析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也必將成為國家和百姓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隨后對我國31個省份地區的財政支出結構進行了分析研究,結合有關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不同省份的財政支出結構進行打分。在這里,將財政支出項目劃歸為三類,分別是社會服務支出、地區發展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并根據第一、第二和第三公因子的排序研究了不同省份在財政支出方面的側重點。最后,以四川省為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研究最優的財政支出結構。最終認為,應當減少行政管理支出,進一步擴大科教文衛支出,同時維持社會保障支出,并且不同地區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來隨時調整財政支出的項目和數額,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合理利用公共資源。
(二)相關建議
1.降低行政管理支出比例。行政管理支出在財政結構的分類上屬于純消費性支出,是對社會財富的一種“虛耗”,因此應當適度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維持或提高社會保障類支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保障類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通過提高社會保障類支出,可以維護社會公平,豐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社會穩定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
3.提高科教文衛類支出。雖然很多研究成果都顯示科技支出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關系,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與教育在推動國民經濟長期發展上所提供的動力是不容小覷的。同時,政府也應密切監管有關財政支出費用的使用和去向,防止權力尋租和腐敗。
4.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出的控制。基礎設施建設在國民經濟總體發展中同樣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應當合理控制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出,做到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與政策管理相協調。
5.各地區應結合自身實際條件,財政支出結構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在設計財政支出結構的時候,要密切考慮自身特點。首先應從宏觀上研究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水平,其次應考慮財政支出與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結合,最后應保證財政支出結構設計盡量靠近理論上的最優值。
[1]郭慶旺,呂冰洋,張德勇.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1):5-12.
[2]Barro.Robert 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pp:407-443.
[3]S.Devarajan,V.Swaroop,H.F.Zou.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pp:313-344.
[4]Alfred Greiner,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M].1996,Ashgate Publishing Ltd Press.
[5]Goldsmith A.H.Rethink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8(39),pp.153-173.
[6]宮曉霞.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路徑:以改善民生為基調[J].改革,2001,(6):102-108.
[責任編輯 柯 黎]
F812.45
A
1673-291X(2017)23-0110-04
2017-04-18
陰曙光(1996-),男,山東泰安人,學生,從事經濟理論研究;閆敬文(1997-),男,四川巴中人,學生,從事財政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