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華
(陜西省農業規劃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68)
探究區域農業規劃發展策略
張劍華
(陜西省農業規劃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68)
現階段,我國農業正逐漸步入現代化的進程。同時,政府和黨的工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了農業發展中來,而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有效途徑就是發展區域農業。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的過程當中,逐漸發現我國農業在進行生產時缺乏有效的指導與規劃方式,并且還伴隨著社會與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其次,我國農業相關現代化規劃體制也并不完善,這一系列的問題阻礙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文章就通過發展區域農業來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以及當中遇到的問題作簡要的策略分析。
現代化農業 區域農業規劃 策略
區域農業規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主要是由于當時為了更好地符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得我國許多省(市)都初步建立了省級農業區劃,并且相關部門也指出了一些積極的意見與建議[1]。在1981年,我國在農業區劃方面的工作基本完成,但隨著經濟發展的逐漸轉型,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區域農業方面的建設就顯得較為落后,并且不符合區域經濟規劃的發展,在規劃手段與模式等方面都出現了部分問題,因此阻礙著區域現代農業進行創新與開發,并使得區域經濟不能夠進行協調的發展。
1.1 項目單調,偏離主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增強,人們在生活質量方面有著更高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在追求多元化的旅游,再加之城市霧霾問題越發嚴重,人們都喜歡在農村清新的環境當中去放松自己,因此旅游與農業進行結合從而出現了一種新型產業,即觀光型農業。同時,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在大力規劃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生態觀光園,并且在對農業生態觀光園進行規劃時主要以觀光農業為中心。在建設觀光型農業時要進行科學的規劃以及對整體進行準確的定位,并增加觀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觀光型農業。但目前大部分觀光農業園區主要靠特色風景、自然條件等來吸引游客,并開始興建別墅嚴重偏離了農業這一主題。
例如,部分觀光農業園區當中包含的農業生產與布局較為單一,缺乏特色和創意,沒有發揮出觀光農業所具備的特色以及綠色產出的優勢,因此觀光性較低。同時在開發相關觀光農業產品時,過于追求面面俱到,忽視了培植精品的創意農業意識與觀念,從而不具備具有代表性的農業產品,從而導致觀光園品牌打不響,且形象也不深刻,使得觀光項目較為單一,并出現投入大收益小的情況,阻礙了區域農業規劃健康積極的發展。
1.2 定位不準、界限模糊
區域農業規劃總的來說是一種概念性的規劃。現階段在規劃的過程中出現了界限模糊以及定位不準等問題,使得規劃內容的實際操作以及指導性較低,使得區域農業規劃發揮不出真正的作用。尤其是在農業產業布局方面,缺乏科學性,統籌性及前瞻性,沒能做到產業與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有機結合,同時并沒有認真落實到村與田塊,因此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其次,沒有結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需要,來對田、林、路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同時也不能合理地落實資金來源及實施方案,等、靠、要思想嚴重,并且風險分析及效益不明確。因此,通過這樣的規劃方式來發展現代化區域農業,缺乏導向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農業規劃的發展。
2.1 摸清家底,完善項目
在長期的區域農業規劃歷程當中可以得出,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夠更好的發展與建設區域的農業生產。因此,首先要做到“摸清家底”。這就需要對區域當中的農業自然條件、行政村、社區及人口耕地面積,社會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同時摸清區域內各類產業的基本分布情況以及地方特色以及歷史資源等等,從而結合這些情況來進行科學的規劃。其次,要做到高起點與前瞻性。在選擇規劃編制單位時要敢于投入,尋找規劃能力強的單位,做到高質量與高標準來對新型農村以及現代農業進行有效的規劃,使得規劃內容更具前瞻與科學性。
例如在對區域觀光農業進行規劃時要充分結合新型農村的建設,嚴格遵守“因地制宜、嚴格標準、突出特色、彰顯優勢”的相關原則,對區域農業當中所包含的生態優勢以及文化內涵進行更為深入的挖掘,從而完善項目與整體規劃,讓區域農業規劃更具特色與創意。
2.2 提升認識
規劃區域農業是我國十八大當中明確指出的一項農業發展戰略,也是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需要,通過區域農業規劃能夠有效的實現農民增收以及農業增效,從而保證農村穩步的向前發展[2]。通過合理的規劃,使得現代化農業有了發展導向,避免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現階段時落實十八大精神以及有效增強現代農業發展進度的大好時機,這就需要在農業方面的發展思想要統一,從而更好地制定區域農業規劃的發展方向,同時在區域規劃時要分層次地進行,并將區域農業規劃中的項目儲備建設完善。其次,在進行規劃時要充分地對相關農業政策進行研究,使得規劃內容能夠貼近國家政策。
2.3 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能夠保障區域農業規劃能夠有序的進行,各規劃區域要增強對相關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設的內容主要包含幾個方面。
水利建設。增強區域內的水利工程建設,例如陜北關中灌區的相關工程建設以及陜南灌區的相關續建配套等等。同時也要在區域規劃的制度方面對水權進行一定的改革。
耕地質量建設。建設的主要內容包含著對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對土地進行整理等方面,同時還要兼顧沙化土地以及農田林網等生態方面的綜合治理,使得耕地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肥力后勁。
增強農業機械化水平。主要是對農機使用,如水稻機插以及玉米機收等較為薄弱的環節,通過對農機裝備的更新和提升普及率來增強農業生產水平,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以及多方面的機械化作業。其次還要在制度方面建立合作社以及大戶和協會等等,并建立大型農機租賃的相關業務。
綜上所述,區域農業規劃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條有效捷徑,這就需要增強對區域農業的認識,通過規劃合理的發展內容,同時將配套的相關農業基礎設備建設完善,從而保證區域農業更好的向前推進。其次,現階段我國對于區域農業規劃在進行實際操作時的相關效果評價還較為匱乏,同時評價指標的相關體系建設也不夠全面,因此要根據當今區域農業的發展狀態有針對性的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評價指標體系,從而保證區域農業規劃能夠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 周燦芳.區域農業規劃的理論淵源與發展趨勢.廣東農業科學,2010,(04):329~331
[2] 羅其友,高明杰,張萌,等.新時期區域農業規劃若干問題思考.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