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以《河南小曲》為例看河南二胡地域性演奏技法
王慧敏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在地理及人文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此背景下,各地流傳的傳統音樂,如戲曲、說唱及器樂音樂等,在其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既相互影響,又與獨特的地方語言音韻相融合,形成了各地獨特的地域性音樂風格。河南作為“戲曲之鄉”,形式多樣的豫劇、河南墜子等民間藝術體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域內二胡器樂音樂的創作與演奏,使得地域內的二胡作品有著典型的河南風味。本文旨在以河南地域風格濃郁的二胡傳統作品《河南小曲》為例,通過對樂曲演奏中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深入剖析,探究這些特定的演奏技法是如何體現河南地域二胡作品的音樂風格的。
二胡;地域性演奏風格;河南小曲
《河南小曲》作為二胡風格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是著名演奏家、作曲家,劉明源先生根據河南豫劇及河南民間音樂元素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樂曲描繪出河南人民幽默風趣,樸實豪爽的性格,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贊美和向往之情。在演奏技法上,二胡借鑒了很多河南音樂中板胡和墜胡常見的演奏技法,使音樂具有濃郁的河南民間風味和鄉土氣息,另聽眾感受到鮮明的地方音樂特色。
在《河南小曲》中,演奏時較富于地方特色的是左手出現的滑音以及滑音與揉弦的配合使用。樂曲中體現的左手滑音技巧,筆者在此用常見滑音技巧與風格性滑音技巧將樂曲中出現的滑音加以區分:
常見的滑音技巧,如在樂曲的開頭的第一小節5和1音就是采用了典型的上滑音技巧,因其出現在樂曲的開頭,具有奠定樂曲主題基調色彩的作用,所以在演奏時應該干凈利落果斷,不能拖泥帶水,從而給人一種熱情奔放、活力歡快的第一印象(譜例1)。在樂曲第五至第六小節處出現了切分音3上的下滑音,此時的滑音處于重拍的位置上,所以演奏時應該處理的飽滿,滑音的幅度可以略微大一些,但因其出現在樂曲剛開始處,所以演奏時仍要收斂一些(譜例2)

譜例1

譜例2
樂曲的第十四至第十五小節3上的滑音(譜例3)第三十八小節5的上滑音(譜例4)都應該配合力度變化處理的干凈輕盈靈巧,手腕要放松,滑動的時候注意音準。

譜例3

譜例4
風格性的滑音技巧在樂曲中主要體現在顫弓大滑音及顫指滑音兩方面。如樂曲第一段的第十一至十二小節3的顫弓大滑音(譜例5),由前兩小節5的上滑音一直銜接而來,要求前后連接自然,此處3的演奏要求左右手相互配合,右手顫弓的同時左手做由下往上的大滑音。這種技法是二胡模擬墜胡顫弓大滑音的奏法,對雙手配合要求較高。與之相類似的顫指滑音出現在第二段與第三段過渡連接的地方,即第一百三十一小節2(譜例6),顫指加大滑音的技巧配合速度與力度的突變將旋律很自然的帶入到再現段落。

譜例5

譜例6
《河南小曲》中的揉弦很有特色的與滑音相融合,尤以典型的懸腕滑揉技巧為特色,具有典型的河南風味。懸腕滑揉作為滑揉技法中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一種,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手臂抬高,手腕懸起,用小臂直接帶動手指進行滑動。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虎口的放松,加上手指較大面積的觸弦,用手臂大幅度的上下擺動帶動左手在琴桿上的整體滑動。在《河南小曲》中多次出現了懸腕滑揉的技巧,用來強調樂曲的特性音4和7,如樂曲第一段結束處的7(譜例7)和第二段六十小節的1(譜例8)等處,都采用了懸腕滑揉的技法,體現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譜例7

譜例8
在二胡演奏中,不僅需要左手靈活的技巧,右手的運弓同樣值得關注。在《河南小曲》中,右手運弓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墊弓的運用。墊弓,也常被稱為小抖弓或甩弓,常出現在由拉弓換成推弓時,在琴弓運動到弓尖處的一瞬間,演奏者要迅速且富有彈性的將弓子一抖,弓子在慣性作用下奏出兩個或更多的相同音。墊弓主要運用于戲曲及曲藝音樂中,因《河南小曲》是作曲家根據河南地方音樂素材創作而成,故樂曲中出現墊弓技法便不足為奇了。樂曲中墊弓主要出現在第二段優美抒情的慢板中,如慢板開頭處的5(譜例9)及第一百零三小節處的5(譜例10)將墊弓與上下滑音銜接在一起,體現了樂曲濃郁的地方戲曲風格。

譜例9

譜例10
在樂曲的慢板部分也出現了顫弓技法,即第七十九至八十小節(譜例11),雖然不是河南地方音樂中特有的右手技巧,但在演奏此處顫弓時仍要注意顫弓的幅度不能大,力度也要較輕,這樣才能體現出樂曲前后的對比。

譜例11
綜上所述,演奏這首地域性風格濃郁的二胡小品《河南小曲》,只有將左右手的風格性技巧相互配合才能完美演繹出其獨特的地域性音樂風格,表達出河南人民質樸灑脫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