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欲飛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 教育系博士)
媽媽,請先放下自己的焦慮
文┃房欲飛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 教育系博士)

果果媽
想到再過一個月,兒子就要入園了,獨自邁入集體生活,我開始一天比一天焦慮,而那個懵懵懂懂的兒子卻渾然不知,每天開心地玩著,根本不知道入園對他意味著什么。
兒子是在我精心呵護下長大的,在旁人眼里,我甚至是一個保護過度的媽媽。從生下兒子開始,我從沒有和他分離過,休了半年的產假,一直母乳喂養,好不容易上班了,我也是盡量不加班、不出差。奇怪的是,如果說陪伴和愛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基礎,我一直不太明白為何兒子還是顯得安全感不足。在他兩歲多時,有一個階段分離焦慮非常嚴重,我每天上班都要經歷一場“斗爭”,直到最近他漸漸大了些能夠聽懂更多道理才有所緩解。與最親密的我們他尚且如此,我真擔心上了幼兒園后是否會遇到更大的困難。
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我提前做了好多準備,比如,半年前我就開始訓練孩子自己吃飯、穿脫衣服,睡眠習慣也調整好了,還特意帶他去幼兒園體驗了一番,小伙兒還挺喜歡的。但我還是不放心,隨著入園的日子臨近,我加倍地對他好,帶他去游樂園玩,吃美食,還不時心疼地叮囑他:將來到了幼兒園可要好好聽老師的話。
隔壁的苗苗前段時間新換了一家幼兒園,孩子也是不太適應,每天都哭鬧著死活不去幼兒園。看著苗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樣子,我心酸極了。想到兒子馬上就要重復這樣的痛苦經歷,去一個全新的環境接受新的挑戰,他會受到傷害嗎?我常常焦慮以至半夜失眠,真的希望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幫助兒子很好地適應將來的幼兒園生活。

專家觀點
孩子還沒入園,媽媽就極度焦慮,可能會給孩子入園后的行為表現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那么,面對即將入園的孩子,家長怎樣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個淡定自若、舉重若輕的媽媽呢?
案例中這位媽媽口述的行為,可以理解,卻是有點兒不那么理性。如果她一直這樣擔心下去不能自拔的話,孩子入園后很可能果真出現她擔心的后果,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著一定的心理學依據的。
一方面,根據社會性參照理論,當幼小的孩子面臨陌生的、不確定的場景時,他們往往根據成人的情緒反應來確認當前的環境是否安全,然后再采取相應的行動或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情緒反應比較負向,那么孩子就可能認為這個環境是讓人恐懼的,案例中的媽媽,由于擔心孩子入園而出現的各種焦慮反應,就很容易讓孩子捕捉到可怕的氣息,進而出現分離焦慮、畏手畏腳,在新環境中表現出各種退縮行為,媽媽所擔心的那些后果發生的概率自然大了很多。另一方面,根據自我實現預言理論,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懷有某種預期的時候,這種預期將會不自覺地引導著這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行為,這一系列的行為將最終導致另外一個人也朝著這個原先的預期前進,致使這個預言得以實現。如果案例中的媽媽堅持認為孩子入園時會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受欺負等,那么在這種預期之下,媽媽對孩子的行為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孩子引導到這個方向。
從案例中媽媽的口述來看,她之所以難以接受孩子的入園焦慮,實際上是因為沒有看到孩子入園焦慮背后的積極意義,總覺得只要孩子哭鬧、不開心,就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她不能防止這一切,就是自己的失敗,實際上并非如此,孩子入園初期的哭鬧并非沒有積極意義,不是非要制止才好。
首先,入園焦慮的產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已經建立了對媽媽的依戀關系,一個對媽媽沒有依戀的孩子,是很難產生分離焦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離焦慮是孩子的心理發育正常的標志,韓國育兒專家申宜真女士甚至認為,反而是那些沒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性格原因除外),才更讓人擔心。

其次,入園焦慮是孩子懂得根據所處情境調整自身行為反應的表現,說明孩子的心智發展狀態很正常。
最后,入園焦慮所引發的哭鬧是成長的必要代價,不是孩子所有的哭鬧都是父母的失敗,都是父母沒有能力干預的結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哭泣是一種健康的痛苦,它幫助孩子宣泄“成長痛”中積累的負性情緒,并完成受挫之后的心理康復過程。
由此可見,孩子入園初期產生分離焦慮,家長不必自責,接納他們的哭鬧,其實也是給他們一個自然成長的機會。
很多家長之所以擔心孩子會有分離焦慮,歸根結底,是擔心分離焦慮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孩子入園初期的焦慮,無論哭得多么厲害,其實都是孩子面對陌生環境一種十分自然的情緒反應,只要處理得當,隨著孩子對幼兒園熟悉程度的逐漸增加,當初的焦慮與不安也會慢慢緩和并消失,而不會留下心理創傷。看看周圍的孩子就知道了,很多孩子都是哭著入園,一段時間之后哭著出來的還有幾個呢?雖然每個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個特例,但事實上這通常是杞人憂天。
確實也有特例,即孩子入園后一直難以適應,但這種特殊情況通常是家長自己不夠放松,用自己的情緒反應放大了“幼兒園很可怕”的結果,就像案例中的媽媽一樣,如果一直用自己的情緒反應強化“幼兒園很可怕”的意識,一直用“老師可不像媽媽”這樣消極的話來叮囑孩子,那么孩子到時候可能就真的難以走出入園焦慮了。一句話,與其用糟糕的情緒、行為反應強化幼兒園的可怕意識,不如調整自己,淡然以對,后者才更容易讓孩子放松。
如果案例中的媽媽能夠認識到,自己坐立不安不僅不必要,而且對孩子入園不利,但又實在難以控制自己,那就嘗試去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多跟其他媽媽交流是很不錯的選擇,交流的對象可以是正在面對孩子入園焦慮的媽媽,也可以是已經經歷了孩子入園焦慮階段的媽媽,與前者的交流很容易讓媽媽找到那種“大家都一樣的感覺”,進而緩和自己的緊張感,并在分享感受的過程中得到支撐;與后者的交流可以讓媽媽聽到更多“過來人”的心得體會,獲得應對的技能,并在“入園焦慮都是一過性的”經驗中獲得安慰。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無論已經做出多少自我調整的努力,案例中的媽媽仍然無法擺平自己,這個時候,媽媽不妨接納自己的無助感,承認不是當了媽媽就可以控制所有的局面,學會對自己寬容,必要時也可以到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去做個輔導,這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媽媽也有“生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