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 | 張悅 編輯 | 嚴芳 攝影 | 張林凱 化妝 | 江波
一位“知食分子”媽媽的堅持之道
采寫 | 張悅 編輯 | 嚴芳 攝影 | 張林凱 化妝 | 江波

如果,你自稱是一位吃貨或者美食達人,這個稱號拿走。但,如果你要自稱是一位“知食分子”,那么我們就得坐下來好好聊聊了……很有幸,最近接觸到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知食分子”,她不僅是一名知性、優雅的知名女企業家,還是一位堅持“有機生活”與“有機教養”的媽媽——“沱沱工社”掌門人董敏。
董敏的身上有著很多光環,北京大人代表,北京沱沱工社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北大光華·商業領袖”“領導與變革:華人家族企業全球課程”校友。褪去這些光環,她只是一位母親。
在董敏引導孩子認知什么是有價值的體系中,一定不能缺少一樣,那就是:吃得健康。董敏談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經常在外面吃含有各種添加劑的食品時,她說:“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最天然的食物,品嘗到食物的原味,而不是添加劑的味道時,他就會輕易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美味。”這恰恰是現在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的一塊,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卻常常忽視了最基本的關于吃的教育。
在平時的生活中,董敏會告訴孩子們:什么是健康安全的食品,什么樣的食品不能吃。有時候在外進餐,董敏也會告訴孩子哪家飯店的餐飲好,并且和他們解釋為什么好,比如它們所采用的食材、烹飪方式等。周末的時候,董敏也會帶著孩子去沱沱工社的農場會一會那些“野蠻生長”的農作物們,見見食物原本的樣子。
董敏說:“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個什么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我不會通過說教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食育教育,而是會將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慢慢地傳遞給孩子。” 正所謂“人如其食”,我們所吃的食物正在一點一點地塑造著我們自身,從形態到心態。第一次看見董敏時,你便大致能“看”到她的餐桌和健康的飲食習慣。年逾五十的董敏充滿著活力與干勁兒,身材姣好,肌膚緊致。董敏除了在平時生活中會對孩子進行食物教育之外,也會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行為進行示范。




董敏是一個對食物很挑剔的人,食材盡量多樣化,平時優選有機食物,在外面就餐時,盡量不吃淡水魚,不吃活鮮的魚,寧可吃凍鮮的魚。她告訴我說,為了讓魚一直活著,飯店可能會放一些藥。她說,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哪些食物是不安全的,這都需要上很多課,食物教育是需要普及的。
正如董敏所說的,沱沱工社做的不僅是有機產品的生態鏈,更是在做食物的教育,董敏希望能告訴大家什么樣的產品是好的;怎么吃才更安全。

好好吃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也是為了環境。“我吃有機農產品,是為了農業的持續發展”。在參觀查爾斯王子的有機農場時,董敏聽到一句話感觸頗深。當人們都開始有意識地食用安全、健康的產品時,這類產品就會變得越來越多,也就會有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食物,而我們的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就像查爾斯王子說的那樣:“我們給予自然什么,自然也一定會反饋我們什么。”
從堅持在阿拉善慈善捐助樹苗到如今發展有機農業,董敏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大自然的熱愛,有機農業就是她的另一個孩子。作為沱沱工社(中國首家專業提供有機食品的網上商城)的掌門人,董敏一直倡導著自然、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沱沱工社從創立到現在已經快9年了,她始終堅持著用天然的方式發展農業,她要讓有機農業這個孩子以最美的面貌展現在用戶面前。
有一年,西紅柿大豐收,眼瞅著馬上要收成了,棚里的西紅柿突然得了病。用一點藥,西紅柿就能按時上市,可是董敏堅持不用化學農藥,幾十個棚的西紅柿就這樣眼睜睜看著爛在地里。正是這樣的執著和堅持,董敏贏得了大量忠實的媽媽粉絲。其中有一位是白血病患兒的母親,她在給孩子嘗過沱沱工社的有機農產品后,沒有想到孩子竟會對她說:“媽媽,這個菜好好吃,我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菜。”從那以后,這位媽媽開始給孩子買沱沱工社的有機農產品。董敏說:“正是這么多媽媽的信任,給了我信心要一直將有機農業繼續下去!”
董敏體會說,要做好有機農業,關鍵就是尊重大自然發展的規律,不催熟、不膨脹,讓這些農作物長出它應有的樣子,還原它原本的味道。
董敏把培育有機農業的成功經驗,也運用到孩子教育上。她打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比方:“頭茬的草莓最好吃,因為那時候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大,營養積累多,果實成熟的時間也長,這會兒的草莓慢慢地從環境中一點點汲取營養,因此個大且品質高。”她說,其實種草莓和養孩子就是一碼事兒,她也希望孩子能像她有機農場里的莊稼一樣,慢慢地、自然地生長,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做他們自己適合做的、喜歡做的事情,她不希望做過多干涉。
有一次兒子看見有人來家里貼壁紙,他很感興趣,就說:“我將來也要貼壁紙。”這時候的孩子是最天真爛漫的,沒有世俗的刻板印象,他覺得好玩、新鮮的都想去嘗試。董敏說:“我不會對孩子有過多限制性的期望或給他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型,但會引導他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如果我的孩子能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愛、學會和人相處、有責任感與意志力的人,那么將來他做什么都不會錯的。”
董敏現在非常珍惜陪伴孩子的時間。女兒已經碩士畢業了,董敏對她總感到愧疚,第一次做母親時她還沒有意識到“陪伴”對于孩子的重要性,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去了,等到想陪伴女兒時,她已經長大了。2013年,董敏和先生要一同出國一段時間,在臨走前他們給女兒寫了一封信,將這些年想要對女兒說的話都寫進了這封信里。信里有幾句話是這樣寫的:“要多生孩子,并且孩子一定要自己帶,任何物質條件都不能代替母愛的沁潤。”雖然沒有辦法重回到女兒的童年,再好好陪伴她,但董敏仍然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大女兒。陪伴家人這件事兒,無論再晚都要做。

后來,有了兒子,第二次當媽媽以后,董敏就異常重視家庭陪伴的重要性,她開始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兒子。盡管工作又忙又累,但她還是設法保證一周有三天晚上陪兒子睡覺,逼自己提高工作效率,盡量趕在晚上八點半之前到家,趕在孩子睡前陪他聊聊天、講講故事。這段專屬于她和孩子的睡前約會,大約有半個小時,董敏覺得是那么的美好,讓人心醉,完全不像有些父母所認為的單方面付出,她要確保這一小段甜蜜時光不讓任何人偷走!
如果說養育、陪伴孩子是父母重新對于自己童年時光的梳理,那么養育二孩應該就是每位父母對于養育老大的反思與救贖。第一次成為媽媽,不論準備得多充分,也還是會有些措手不及或心生遺憾。二孩的出現,重新給予董敏修正和彌補的機會,這讓她幸福感滿滿。
就在去年,董敏的女兒大學畢業了,她非常希望能夠帶著兒子一起去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為此,特意跟老師請假一周。董敏說:“我覺得這件事對于兩個孩子都很重要。在家人的重要時刻,當然要一家人在一起感受,這遠遠比一周的課程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