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斌榮 編輯|吳穎
有些話我想說給你聽
文|吳斌榮 編輯|吳穎

一位歷經隔代育兒16年的媽媽給所有新手父母的真心話
既想養育好孩子,又想打理好自己的工作,所有的新手父母在主動或被動選擇和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都會深受其恩澤,卻也會飽受其苦。但從中,我們也汲取到了不少生活的養分。

吳斌榮,作家,獨立編輯,兒童問題研究者,現居上海。
著有《兒童空間——童年無法重來》《慢吞吞急診室》,“邊過日子邊教育”叢書之《有一種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個生活細節》《做更好的父親》《老人家和小人家——寫給和老人一起養育孩子的父母》。創作圖畫書作品有《花布奶奶》《米蒸糕與龍風箏》《巫婆的歌》等。
前一陣子,一位插畫師朋友托我給她的一位朋友簽畫我當時剛出版的一本書:《老人家和小人家——寫給和老人一起養育孩子的父母》(后文簡稱《老人家和小人家》)。受朋友所托,我立馬著手寫字、畫畫和簽名,當天就按照地址快遞了出去。隔了一段時間,這位插畫師朋友著急地問我,她送朋友的這本書怎么還沒有到。我有些納悶,告訴她我早就辦好了,并告知了她快遞單號請她查詢。
當晚,這位插畫師朋友回復我追查的結果。原來,她的朋友和公婆住在一起,共同養育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一直和老人相處艱難,困境重重,本人幾乎處在崩潰的邊緣。這次,是她的公婆代收了那本書,卻沒有告訴她。
我聽了朋友的藐視,心頭一陣陣地疼。我曉得那種僵硬的關系帶給這個家庭和身在其中的人們的難受。每天要面對,時刻會爆發,負面問題始終在那里得不到疏解,而且不斷淤積,加深傷害。每個人,是的,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無一人可以幸免。無論是年輕的小夫婦,還是老人家,甚至會“殃及”家里尚年幼的小人家。
我至今仍記得在結束和妹豆(我的女兒)的爺爺奶奶共同生活16年之后的那個暑假,我和小布(孩子她爹)、16歲的女兒一起冒著酷暑收拾房間,熱火朝天的、打雞血似的、徹頭徹尾地收拾屋子。我們逐一擦拭一個個的抽屜,擦拭那些積落了16年的厚厚的灰塵。我們毅然決然地扔掉一些東西,帶著恨意和快意,終于可以不用囤積這些一輩子恐怕都用不上的雜物了。我們重新擺放自己喜歡的東西,帶著某種積郁許久的情緒。
終于,我們和他們的16年結束了,我們都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
既想養育好孩子,又想打理好自己的工作,所有的新手父母在主動或被動選擇和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都會深受其恩澤,卻也會飽受其苦。我們得以全身而退且相安無大事,從中也汲取到了不少生活的養分。愿我16年來和老人家(公婆)共同生活的哭過、笑過的經驗之談,帶給大家些許力量,提供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其一,家有老人要當寶
在《老人家和小人家》這本書之前,我在我的另一本家庭教育著作《有一種教育叫做生活——父母教育孩子的37個生活細節》專門列出一個章節,講“家有老人是個寶”。這本來是一句老話,我們世世代代都相信年輕一代能夠從前輩、從過來人、從老人家那里獲得智慧和力量。我對此深信不疑。
事實上,寫這一章節的時候文字涌動而出,幾乎不費氣力。雖然當時的我身陷屬于我們的困境里,但我在爺爺奶奶身上,在和他們共處的日日夜夜里,觀察到、體會到太多值得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學習、欣賞和贊美的東西,那些傳統的、美好的、大智慧的東西。比如節儉,比如自力更生,比如待人接物的不遠不近,比如他們特有的審美,比如默默做事的踏實和務實,比如面對共同生活帶來的困境時的隱忍。爺爺奶奶并不故意顯擺什么給我們看,他們只是自然地過他們的日子,按照他們習慣和舒服的方式。
我把這些寫下來,拿去發表和出版,告知讀者。我把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老人家的好說出來,講給小布和妹豆聽。在這全部的過程里,我和讀者、家人多多少少從中獲得生活的昭示,我們會比其他的年輕父母和他們的孩子更能意識到這些難能可貴的部分,更有意識去珍愛,去贊賞,去享有。而不是習以為常,不覺知他們的好,眼睛里全是他們的不當之處,心被抱怨和嫌棄填塞。
我覺得你也可以。別只跟我講“我可能沒有您那么幸運”“我們家的那位老人實在是和您說的沒辦法比的”,那些都只是你停滯原地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托詞,是懦弱、無力和毫無價值的。善意眼光的注視之下,才有可能收獲善意。
其二,始終記得“矛盾是生活擺在我們面前的禮物”
每每問題出現的時候,我也會眉頭皺,心頭堵。但是很快,我會把自己拉回到我的路數和招式里來,那就是“邊過日子邊教育”。看,生活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好機會!它把矛盾和沖突擺在我們面前了,我們逃不開的,閃不了的。我們嘗試抽絲剝繭地去了解情況,去傾聽當事人的意見,去觀照自己的言行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去嘗試溝通、做解釋,去試圖整理和總結歸納出來一些新的或是更好的辦法,防止或是規避再次出現類似的情況。
我的做法是:誤會要及時消解,問題最好別隔夜。我們要對情況保持敏銳,觀察到苗頭就需要采取措施。我的經驗是:絕不在孩子面前說老人家這個不好、那個不對,尤其是孩子也會被惡劣情緒困擾之際,我更不會火上加油、添油加醋說老人家的壞話,而是和孩子一起試著從老人家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甚至會去追溯老人家的童年和年輕時候的經歷,來淡化不良情緒,來淡忘事件本身。如此,孩子和我們是在練習如何看待他人、理解他人、與人相處。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比學歷和分數重要無數倍的品質和技能。

如此這般,反復練習,端正看待矛盾的態度,轉消極為積極,變怨氣為力氣,積累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道不是好事嗎?
其三,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
我有幾個特點,算不上是優點,但肯定不是缺點。
一是凡事總是比較容易看到積極的一面。
二是比較容易忘事,尤其是我潛意識里不想記得的事兒,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大腦內存不夠用,裝不下太多“雞毛蒜皮”。絕不是神經大條,我敏感得很,敏銳得很,卻練就一身自動化了的記憶刪存的本事。何必自己苦自己?心念,幫助我們進化。
三是深信交流的能量和團結的力量。當和老人相處的生活確鑿地給我們帶來苦惱的時候,一個人生悶氣真是百害無一利,對著孩子或是其他家人發泄怒氣和怨氣更是愚蠢,更會制造新的事端出來。我總是在不斷嘗試尋找交流的突破點,調劑交流的分寸,總是在練習去調動和運用一切力量,為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在我們身邊,老人家、小人家和你的另一半,他們是我們生活的伙伴,更是教育團隊的成員。孤軍奮戰的結果,總是悲壯或是慘烈,何必呢?刻意或是無意孤立了、冷落了,放棄了其中任何一位,都會造成某種對立的局面,都是添堵、添亂的事,都是在往“和為貴”的道路上逆向而行。因此,一切的傾訴、聽意見、講解、求同存異的討論、表決、家庭會、單獨談話的形式和做法,都是必要的。只是在不同的家庭,擔當這個角色和責任的人不一樣而已。若真是沒有人來這樣做,或暫時沒看見合適的人來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恐怕只有自己培養自己了。
前兩天,我先生小布開玩笑地問我:“你那么有經驗,有愛心,以后妹豆有孩子了,你幫她帶嗎?”我想了想,很肯定地回答:“如果條件允許,她應該全職,在最初的三五年里親自照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