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欲飛(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 博士) 編輯|嚴芳 插圖|李麗
遇到困難就后退
文|房欲飛(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 博士) 編輯|嚴芳 插圖|李麗
6歲的丹丹遇到什么困難都發怵,不是愁眉不展不愿上前,就是哭哭啼啼地等大人幫忙,媽媽催過、逼過、鼓勵過、引導過,就是沒什么改善。媽媽擔心他以后長成個“男子漢大豆腐”,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他。
孩子遇到困難就后退時,家長通常會認為是孩子不爭氣而急于改變他,改變不了又失望加焦慮。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的畏難行為都是長期以來教養方式不當結出來的果。所以,孩子遇事不愿意迎難而上時,家長不妨排查一下教養方面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時下隨著賞識教育越來越流行,很多家長都會不失時機地贊美孩子,以求滋養孩子的自尊自信,然而,如何贊美孩子是有學問的,如果贊美不當,效果很容易適得其反。最容易引發畏難行為的贊美,一種是贊美的語言太籠統、抽象,即動不動就夸孩子“你真棒”(而非具體地贊美孩子的某個行為),經常在這樣的贊美聲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習慣追求外部的認可,并為了保持自己“你真棒”的形象而拒絕面對困難。
另一種贊美的誤區,是孩子做出什么成績后,贊美孩子天賦聰明而非孩子的努力,這樣的贊美聲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為了維護自身的聰明形象拒絕嘗試可能引起失敗的事情。
給父母的建議
如果是這種原因引起的畏難行為,家長平時在贊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贊美的技巧,贊美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太籠統、抽象和夸張,盡量不要用評價性的語言,直接描述看到的進步即可,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把玩具都收起來了,媽媽想贊美這個歸位習慣,與其泛泛地說“你真棒”,不如更具體地說:“媽媽發現地上的玩具都不見了,感覺真清爽。”這類贊美,才容易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進而積累自尊自信,而不必為了維護“你真棒”的形象拈輕怕重。
當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與其夸孩子“你真聰明”,不如對孩子說:“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媽媽真為你驕傲!”當孩子看到努力的力量后,就更容易去挑戰、去嘗試,而不會太在意嘗試和挑戰的后果。
有的家長,盡管內心很愛孩子,卻對孩子缺乏充分的接納,孩子表現好了,就對孩子各種夸獎和疼愛,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了,就忍不住批評甚至諷刺、責罵,還動不動拿孩子跟其他孩子的長處比。這樣的教養行為,很容易讓孩子獲得一種意識:爸爸媽媽愛的是表現很棒、做事成功的我,一旦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就不愛我了。整天心懷這樣的顧慮,困難面前,孩子自然會有點畏手畏腳,因為他害怕失敗后爸爸媽媽失望的樣子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嫌棄。
給父母的建議
日常教養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充分地接納孩子,無條件地愛孩子,不要動不動就拿孩子跟別人比較,這樣孩子才能確信無論自己是什么樣子,都是爸爸媽媽最愛的那個寶貝,這樣他才有充分的安全感去面對困難,敢于嘗試,因為他知道,即使自己嘗試失敗了,爸爸媽媽依然會愛他,支持他。

有時候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是因為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包辦代替過多,即使孩子遇到什么挫折,家長也一擁而上幫他解決了,這樣一來,一方面,孩子就沒有在獨立應對困難中增強心理承受力的體驗,在困難面前驚慌失措望而卻步就在所難免。另一方面,由于凡事都無須自己動手,孩子就會缺乏積累各種生活技能的機會,一旦遇到需要相應技能的活動,發怵、退縮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孩子平時沒有練兵的機會,臨陣時望而卻步,板子就不能打在孩子身上,就像一篇很流行的教養文章說的那樣,你不能剪斷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給父母的建議
家長平時就要注意逐步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事,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極為自然的行為技能學習過程,都是發展給他獨立自主能力的機會,比如孩子希望自己獨立吃飯時,可能一開始老是把飯撒出來,孩子學習自己穿衣服時,可能扣子老是扣不上,這些過程,家長應該讓孩子自然地去摸索著解決,因為這樣一個經歷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在體驗成長的痛苦和不斷學習獨立面對成長的挑戰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經歷得越多,孩子的抗挫力就越強,應對困難的本領也就積累得越多。
遇到困難時,孩子不求助家長最好就別主動上去幫忙,甚至孩子求助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在給予情感支持的同時,鼓勵他自己想辦法或者一起想辦法,一旦孩子有了點滴進步,家長也要及時看到并予以鼓勵,以便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積累面對困難的信心。
溫馨提示: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家長其實有很大的責任,只有家長認清這個因果關系,愿意在教養中做出改變,孩子的情況,才有希望慢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