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肖凌霄
被紫砂過濾的時光
圖 文/肖凌霄
◎彭敏近照
“紫砂壺是有靈性的。一把壺就是一個人,兼具形、神、氣,形就是外廓面相,神就是精神韻味;氣就是氣質,內涵本質美。人如其壺,壺如其人。”彭敏一邊泡茶,一邊娓娓道出她的“紫砂經”。
彭敏是貴陽的年輕紫砂壺玩家,三十出頭的年紀,玩壺時間已經十余年。壺與茶是一家,而彭敏與茶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兒時。出生于貴陽修文一戶普通人家的她,從小就長得眉清目秀,小時候家里來客,都喜歡叫她泡茶,而她也樂此不疲。1999年,18歲的她來到貴陽闖蕩。彼時,源于臺灣的茶藝館,如雨后春筍般在國內遍地開花,貴陽也有這么兩三家。貴陽著名的茶藝館“金壺春”在招聘茶藝員,氣質不俗的彭敏歪打正著成了貴陽第一批茶藝師。
當時的茶藝館和普通老百姓的消費水平還是很有距離,是一種商務性質的高檔消費。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道的臺灣功夫茶,是普通人整月的收入。而茶藝館的茶藝師表演,除了要有泡好一杯茶的專業水平之外,還更重于氣質出眾和茶藝精湛,具有隆重的儀式感。
來到茶藝館后,彭敏發現在這里喝的茶,不管是器具的精美,還是茶葉的香氣,或是繁復的沖泡和品飲方法,與平時在家父輩拿一大茶缸泡茶,區別很大。漸漸地,她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勤練沖泡方法和茶藝表演,加上本身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很快成了老板和客人們眼中的金牌茶藝師。
◎彭敏收藏的《八方井泉壺》(謝永新 制作)
一次,一位愛茶的老先生前來茶館喝茶,和茶館的茶藝師們閑聊說:別以為你們手執茶杯,懂一些花哨的茶藝表演,就叫懂茶了。中國的茶道和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比如茶就分為六大茶類,每一茶類還有若干的品種,每一品種又有不同的茶品和不同的級別,沖泡和品飲方式都有不同。又如茶器,有青花、青瓷、紫砂……紫砂古時就有曼生十八式,不同形制的紫砂壺適合沖泡不同的茶葉。紫砂壺的泥料也分為紅泥、本山綠泥、紫泥等等。如果保養得益,紫砂壺經過茶葉的滋養,會越發溫潤……
老先生的一席話,彭敏雖聽得云里霧里,但也覺眼界大開。她開始購買各種書籍學習茶藝、茶器,還向懂茶的前輩請教。了解越深,她越發現: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壺壺有不同,或大氣,或樸實,或秀美,或富貴,作品的氣度、神韻,往往在這些獨具匠心的設計中表現出來。
彭敏被深深吸引了。
彭敏辭去茶藝師的工作,只身前往宜興學習制壺。在那里,她有幸認識了紫砂藝人蔣曉光。蔣曉光師從紫砂壺大師呂堯臣,也是紫砂大師徐漢堂的外孫女,是紫砂世家。彭敏便跟著蔣曉光學習制壺,潛心研究紫砂壺。她認識了許多技術精湛的制壺匠人,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 彭敏收藏的古壺
不過,由于當地紫砂壺行業有藝不傳外鄉人的傳統,彭敏很難在這行有所發展。在這種情形下,彭敏決定回到貴陽推廣紫砂藝術,讓大家了解到宜興紫砂一廠最正宗的泥料和最精致的制壺工藝。
彭敏在貴鋼花鳥市場開了一家專門銷售宜興紫砂一廠紫砂壺的門店。紫砂一廠的壺,價格高,利潤低,很多人從利益的角度,都不想銷售。而彭敏因為喜歡,一直經營宜興紫砂一廠的壺,邊售邊賞玩、收藏。彭敏藏有一把韓美林設計的壺,名為“天書”,是紫砂大師彭耀年做的,不輕易示人。
◎彭敏收藏的《段泥匏尊壺》(蔣曉光 制作)
◎ 彭敏收藏的《帝鄉仙馭壺》(丁益民 制作)
收藏紫砂壺不但讓藏家有極為愉悅的精神享受,也會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十年前,有顧客在彭敏這里購買了一把紫砂藝人張梅珍制作的壺,現在翻了百倍的價格。五年前,她經營的紫砂藝人陸虹偉制作的壺,被好朋友以八千元的價格買去,兩個月后,隨著藝人名氣的水漲船高,彭敏想回購對方卻不放手,出價兩萬也不答應,只得作罷。
喝茶、玩壺、養壺的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磨練性格、培養技能的過程,既有啟發性,又在過程中學會了鑒賞。彭敏通過把玩收藏不同的壺型,了解不同的泥料以及和宜興的紫砂文化,學到更新更好的做事方式,繼而幫助她發現機遇,做出改進和創新。
從幼年泡茶,到少年茶道,再到青年拜師制壺,最后演變成以“壺”會友,彭敏一路走來是那么水到渠成。幾把小壺,一縷茶香,沉浸在融書法、銘款、雕刻、繪畫、詩詞等諸多藝術實體于一身的紫砂壺世界里,彭敏收獲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壺友,變得越發開朗和寧靜。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