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豪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農村失地老人養老現狀調查與研究
楊偉豪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同時,農村土地流轉進程也在加快,導致失地老人人數不斷增加。現行的養老體制已經不能滿足失地老人的養老需求,國家應該加大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投入和公立養老院建設,以保證失地老人“老有所養”。
失地老人;養老;社會保障
隨著土地流轉的不斷推行,農村土地經營逐漸規模化、產業化,土地流轉確實給農村農民養老提供一些新機遇。但是,由于失地農民養老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農民獲得經濟收入減少、家庭養老難以為繼等原因,出現了一系列的養老問題。在人口老齡化和土地流轉不斷推進的雙重背景下,土地流轉造成的失地老人已經形成一個新群體,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個毋庸忽視的重要社會問題。因此,構建一個適應我國現階段農村實情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必須面對的困難。
1、缺少經濟來源
經濟來源是老人維持正常生活的基礎,是決定個人經濟地位的根本因素。以安徽省為例,2014年數據顯示全省人均耕地約為1.31畝。在安徽省淮北市周邊調查走訪中發現,70歲以上老人戶均耕地面積在3-4畝之間,以600元/畝/年的平均流轉價格計算,戶均年收入約為2000元。這些微薄收入不僅要滿足老人個人的日常基本生活費用,還要負擔由于年齡問題所帶來各種疾病的醫療費用。此外,多數老人還負責養育一同留守的孫輩,需額外負擔子孫的生活費用,從而造成失地老人生活更加拮據。
2、缺少家庭照料
生活照料是養老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而在這方面家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土地流轉過后的村莊生產機械化程度更高,所需勞動力更少,所以更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土地流轉造成的失地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現象日益加重。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空巢老人現象也日益明顯。于此同時,多數失地老人沒有足夠的積蓄,也不能從子女或者再勞動方面獲得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因此他們面對疾病往往難以化解風險恢復身體健康。
3、缺少精神關懷
農村老人長期習慣以種地為生,耕種已經不僅僅是生存手段,更是一種生活娛樂方式,也是一種鍛煉方式。長期習慣耕種的老人,因土地流轉的原因無法繼續耕種,容易導致其日常生活過于單調。這些老人若長久處于一單調又無人關心慰問的生活狀態,易使他們對生活產生厭倦情緒,嚴重可能引起身體疾病、精神障礙,甚至孤身老人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1、土地提供的養老保障逐漸弱化
分析目前老人養老收入來源,可分為自己收入、子女幫助、政府補貼三類。調查走訪發現,農村老人養老以自己收入養老為主,占到全部老人的60%以上,而大部分收入來源于土地的收入。大多數農村老人沒有退休的概念,只要可以參加勞動,很多七八十歲地老人都會下地參加勞動。因此,即使處于老年,他們仍可以繼續利用土地獲取基本生活資料的物質來源。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寫道:“鄉下人離不開泥土,是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基本的謀生辦法”。土地在我國封建時期就具有生產資料和充當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自古以來與農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土地的直接收益與作為交換資源的間接受益一直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所處環境不斷發生變化,農民對于土地社會價值的認同感逐年下降。社會通過土地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抵御風險的難度也在逐漸加大。土地流轉背景下現在的土地經營模式,獲取的資源已不足以支持原有整個土地養老保障功能的發揮。因此,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整合現有的資源才能發揮保障作用,促使國家出臺更全面的社會化養老保障措施。
2、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由于中國傳統中“孝道”思想的影響深遠,在中國農村老年保障的歷史和傳統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家庭養老”是我國贍養老人的傳統,尤其在農村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經濟社會基礎。但目前我國家庭出現革命性變革,包括農村地區,首先是因計劃生育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在我國已出現大量的“四二一”結構的家庭,雖然農村地區計劃生育政策影響較輕,但仍然存在許多農村夫婦要供養4個老人。從目前的家庭收人和用于贍養老人的精力和時間考慮,很多家庭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要求。其次,目前家庭逐漸向小型化、核心化趨勢發展(如表1所示),能夠負擔老人的能力也從一定程度降低。再次,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青年人價值觀念不斷變化和老年人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使老年人不愿依附子女。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后,便出現農村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趨勢。

表1
盡管目前有關農村養老保障的政策中仍強調“以家庭養老為主體和基礎,輔之以集體供養、群眾幫助和國家救濟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但是已逐漸偏離我國現階段的實情。
3、“新農保”使“老有所養”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是以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養老待遇由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于長期繳費的農村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新型農村社會保險是一項惠及民生的重大舉措,使“老有所養”的目標進一步實現。“新農保”對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破解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擴大內需和國民經濟發展都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