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才
出門稅
彭安才
出門稅是一項古老的稅種,由于現存史料無記載,以致被歷史遺忘了一千多年。新中國建國以后,在先后幾次出土的宋代遺物的銘文中才發現了出門稅。
由于古時候地方官府上繳國稅大都是將征收的稅款鑄成銀鏈,并在鋌面名文注明稅種及責任人等內容。因此現在世人未知的有些古代稅收信息的點滴痕跡有時就會在出土的銀鋌上發現。出門稅被發現之后,由于歷史記載有限,眾說紛紜,本人也只能談點粗淺拙見。
古代歷朝都是以城池為中心,城池是行政長官機構的常設地;也是軍事上的防守要地;還是民眾商品貿易的交易場地。稅收是國家的立國之本,這樣,官府在城門設關卡征收稅款也是從源泉上控管稅收,防止漏稅的好辦法。
現以一九八四年二月河南省方城縣劉莊出土的銀鋌為例進行探討。該銀鋌面上有砸印和刻寫兩種字體,“出門稅”、“X巷里李六”幾字是同時砸印的文字,“軍貨”二字是用刀刻寫上的。可以推測這件銀鏈是當時的地方官員將征收的屬于出門稅的銅錢,送到由官方指定銀鋪兌換成銀餅由銀匠李六鑄成鋌,并砸印上“出門稅”及”“X巷里李六”幾個字,說明由李六鑄造對其成色及重量負責。此銀鋌上繳入庫后因軍費需要,官府又將其調出庫是用刀刻寫“軍貨”二字,撥付軍隊使用。“軍貨”二字可按《說文具部》解釋:“漢律,民不徭,貨錢二十三”。可見貨就是稅,“軍貨”則是將稅作為軍費使用的意思。
據歷史文獻《宋會要·食貨》記載:“淳化二年,江南轉運司言:鄂州舊例鹽米出門皆收稅錢”。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熙寧五年已在商稅院隸提市易務。七年。減國門之稅十種,錢不滿三十都蠲之”。從以上史料分析,“出門皆收稅錢”或“減國門之稅”的記載應該與“出門稅”有一定關聯。
史料中的淳化二年,乃是宋代建國初期的年號,可見,宋代在建國之初,仍按前朝南唐末年的“鄂州舊例”,對鹽、米之類商品交易出城門時就要征收稅款。熙寧五年是南宋年號,由于金人的大舉入侵,長江以北的大部分領土被金人占領,宋朝遷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當時淮河流域一帶是宋、金兩國戰事的前線,岳飛、韓世忠等名將都在抗金前線奮戰過。一一四一年宋、金兩國簽訂了《紹興和約》以后,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當時的戰爭前線就劃地為界,成了宋、金兩國的臨時邊境線。邊境雙方商業貿易不斷,做生意的商人到對方城市市場進行商品買賣交易后出城門時,官府就會征收稅款。這應是南宋“國門之稅”的原故,現在發現的出門稅,應屬于當年官方對商人商品交易后出城門時征收的稅。
因此,出門稅應屬于《系年要錄》卷四二所言:“正稅之外,科條繁重”的商稅之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