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璐
[提要] 唐朝的中國,政治經濟發達、文化科技繁榮、開放包容性程度高,是東亞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尚處于奴隸制的日本出于對唐朝文化的渴求,陸續派出遣唐使,以此為契機,學習與汲取唐朝文化,以用于本國的發展。本文以遣唐使為研究重點,介紹遣唐使概況,著重分析遣唐使在日本學習唐朝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遣唐使制度對日本外交的影響。
關鍵詞:遣唐使;中日關系;文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19日
一、遣唐使概況
中日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中日兩國交流追溯于西漢時期。日本航海技術的欠發達以及海上環境的極端性,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風險,“有去無回”、沉船現象時有發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頂峰時期。促使日本政府不斷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東亞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而存在,吸引著東亞各國。唐朝的疆域遼闊,政治經濟高度發達,文化科技繁榮,各民族融洽相處,且熱情歡迎各國來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處于奴隸制社會,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較為落后,日本需要學習唐朝的先進文明,以此來改造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實現日本本國的發展。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辭艱險,遠渡重洋,開啟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關于遣唐使的次數,有很多學者提出不同意見,目前為大家普遍認同的是十三次:貞觀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顯慶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總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開元四年(716年)、開元二十年(732年)、天寶九年(750年)、大歷十年(775年)、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紀,結束于9世紀,經過了漫長的238年,狀況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與好學之士構成,他們作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負著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科技并傳播回國的使命。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動分為兩類:一是覲見皇帝。因為中國自秦朝以來實行的君主專制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以及古代中國國力的強盛,到達中國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進京朝見皇帝,其他的人在當地等待。例如,834年,遣唐使到達中國后,進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類似長岑判官等雜職35人均留在揚州。留在揚州的遣唐使團成員,或學習中國文化,或準備回國物資,或購買物品帶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進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與皇帝溝通,進行外交活動。比如,在與皇帝進行交流時,會涉及到派遣到中國的日本學生和僧人的事宜。據史書記載,703年,遣唐使粟田真人受到女皇帝武則天的設宴招待;二是進獻貢物,同時獲得中國的賞賜。日本遣唐使向唐朝進貢的主要物品有琥珀、瑪瑙、寶器等。日本派遣唐使來唐,主要是出于對唐先進繁榮文化的學習,而唐朝賞賜的物品如樂器、銅鏡、大刀等文物正是日本所需要的。在唐待了18年的吉備真備,回國時帶回許多重要文物典籍等。同時,大量的醫學書籍傳入日本;平安時代的學問僧在唐期間很注重書籍、經典、佛像等物的抄寫和復制。遣唐使本身在中國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回國后,在兩國的文化傳播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使日本文化煥然一新,因此在日本古代史中出現了盛極一時的“天平文化”。
二、遣唐使在日本學習唐朝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科學技術的不成熟以及航海技術的不發達,中日兩國難以開展大規模的外交活動,遣唐使作為中日兩國交往的橋梁,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在日本學習唐朝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遣唐使制度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民間交往。遣唐使來返中日兩國開拓并發展兩國的海上航線。為了更好地學習唐朝的文明,日本大規模地發展海路交通。交通線路的發展、唐朝經濟的繁榮、日本的國內需求以及兩國政府以遣唐使為紐帶的交流不斷地擴大,中日間的海上貿易逐漸發展。商船作為民間海上貿易的物質載體,日益重要。海上貿易起初是以唐朝的商船去往日本為主,一般載運有香料、陶瓷和佛教物品等。隨著遣唐使的不斷來訪以及中日兩國的交往深入,商船中也不乏由日本去往中國的,且雙方往來的物品逐漸由奢侈品轉向生活必需品,往來的主體也逐漸由官方轉向民間,形成了一種新的海上貿易方式。
其次,遣唐使制度促進了日本政治制度的變革。唐朝強大的綜合國力離不開自身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典章。穩定的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以及法律典章的完備,讓遣唐使們為之敬仰。通過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引進學習唐朝先進的典章律令,積極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日本政府把遣唐使們學習的各項政治制度以及法律典章用于改革和創新自身的制度,從年號、中央集權和禮儀、儀式等方面開展社會改革。具有封建社會性質的大化改新開展后,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社會制度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再次,日本的文化與科技也受到了唐朝文明的極大影響。汲取和學習唐朝文明是日本派出遣唐使的最主要目的。日本遣唐使帶回的大多都是唐朝文物包括法律典章、經史典籍、佛教書籍以及詩詞歌賦,還有唐朝的物品比如茶具等。在文字上,日本開始競相模仿漢文,8世紀前,吉備真備在日本人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記意的基礎上,采用漢字楷書偏旁造成“片假名”,學問僧空海則用漢字草體造成平假名,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在教育上,大化改新后,日本汲取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詩詞歌賦上,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詩集很是流行。唐朝的文化影響著日本本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日本文化走向成熟。唐朝科技在東亞處于領先地位,其農業、手工業、醫藥學、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建筑等方面發展較為成熟,通過遣唐使的中介作用,日本科技也在汲取和學習唐朝科技,有了一定的進步。
最后,日本的社會生活方式也受到唐朝的影響。唐朝的繁盛使得日本政府以及民眾對唐朝的仰慕達到頂點,唐朝的物品在日本極其暢銷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當時的日本可以稱為唐朝的縮影。建筑上,日本仿照唐朝建設寺院與城市,最具代表的是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其規模與長安城一模一樣;在服飾上,日本的“和服”也是借鑒了唐朝的服飾風格,以至于現在還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在社會風俗和社會風氣上,整個貴族社會彌漫著以唐為榮的風氣,民眾的社會習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遣唐使制度對日本外交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朝的國力在不斷地衰退。與此同時,因日本經濟不堪負荷,遣唐使失去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官方也不再派遣遣唐使到中國,遣唐使制度也不復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曾經的遣唐使制度對日本外交的影響力是舉足輕重的。
日本派出遣唐使不僅是為了汲取和學習唐朝的繁榮文化,還為了參與東亞國家秩序的構建。日本通過遣唐使,協調日本與唐朝的外交關系,并且調整其在朝鮮半島的政策,以及影響中國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構建東亞的國家秩序。日本想要增強其在東亞的影響力,由此在東亞國際關系中保持相當的地位。日本與新羅以及渤海的外交活動深刻影響著當時由唐帝國所主導的東亞國家秩序的構建。
遣唐使制度促進了由中國唐朝主導的東亞文化圈的交流模式的形成。唐朝先進且強大的文明,影響著東亞各國的文化發展,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東亞各國學習唐朝文化和禮儀,形成了東亞文化圈,共同擁有漢字漢文、儒學、華化佛教、中國式律令制度等。日本學習和汲取唐朝文明,使中國文化深入其文化根部,創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獨有文明。共同的文化氛圍使得日本能夠在東亞有著一定的地位,與東亞各國更好地交流。
遣唐使的到來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友好交往,促進了民間的往來,為日后中日關系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提供了模式范本。
四、結語
總之,遣唐使作為中日兩國溝通的橋梁,為日本學習與汲取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與文化藝術科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本主動學習外來文化并取長補短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遣唐使不畏路途遙遠,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外交理念所需要的。展望未來,中日兩國友好交往的傳統應該延續下去。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歷歷.百年中日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伊寧.試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J].學理論,2015.36.
[3]王獻玲.遣唐使與日本的漢字教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4]高媛媛.試論遣唐使與日本科技文化的發展[D].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