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銳 葉祥松
[提要] 科技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能夠有效推動科技創新。本文以廣州南沙區為例,剖析南沙區科技金融發展模式,總結南沙區科技金融改革經驗,旨在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提升金融中介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程度與效率,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科技金融;金融功能;科技擔保市場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GD16XYJ09);廣州國際金融研究院2016年度重點課題項目(16GFR02B04)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16日
南沙新區地處廣東省廣州市,位于珠三角地區。南山新區是廣州市重點對外開放區域和經濟開發區。2012年10月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南沙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和蘭州新區之后的第六個國家級新區。南沙新區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速一度在低位徘徊,打造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一、南沙新區科技金融產業發展情況
南沙新區努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同時提出金融改革目標,借助金融強力助推科技產業的發展,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耦合。在科技創新方面,2008年之后,南沙新區先后制訂出臺《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科學技術經費管理辦法》、《科技創新平臺貢獻獎勵辦法》、《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辦法》等扶持政策措施,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金融改革方面,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新區深化粵港澳臺金融合作和探索金融改革創新的意見》(銀發[2014]337號)(以下稱“南沙金融15條”)發布,南沙金融15條明確提出南沙區的定位是金融改革創新,促使了南沙金融跨越性發展。截至2016年12月,落戶南沙的金融及類金融企業接近1,400家。其中,貨幣金融服務機構24家,資本市場服務機構6家,保險業金融機構31家,其他金融及類金融企業1,284家。南沙區在科技創新與金融深化的融合發展下,據南沙區工科信局統計,2016年來,南沙區高新技術企業凈增84家,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60家,同比增長110%。
“十三五”期間,南沙新區抓住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大好契機,繼續建設現代金融服務區,發展融資租賃、跨境金融、航運金融等業務。此外,南沙政府還通過開展系列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詢活動,引進產權交易、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打造南沙地區中小企業服務鏈條,進一步提升南沙區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鞏固南沙新區在廣州城市副中心的地位。
二、南沙新區科技金融發展模式解析
南沙新區作為目前廣州市經濟發展增速最高的地區,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主導的現代產業結構。回顧南沙新區企業科技創新的道路,顯然離不開金融的強力支持。南沙新區已初步構建了集信貸融資、創業投資、小額貸款、科技保險、融資擔保、債券融資等一體的“大金融”服務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進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轉型,即“企業+銀行+擔保+創投+保險+保險”的“南沙模式”。(圖1)
政府投融資平臺發揮財政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即政府通過建立科技型企業數據庫,在各級地區按照出資比例的原則設立風險資金池,實現實體企業的資金需求。廣州市科創委、科技金融服務中心與八家合作銀行合作,通過南沙新區中小企業科技信貸風險資金池項目,支持南沙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截至2017年5月份,授信企業超過600家,總額突破5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70%,超過80%的企業獲得信用貸款,有效解決南沙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信貸市場通過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中介對科技型企業貸款滿足其資金需求。由于不同企業處于差異化的發展階段,所以銀行基于自身的風險管理,在貸款規模、風險補償限額、貸款類型等方面進行設定,防止企業因授信過度而導致銀行出現風險。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等部門合作,合力打造南沙首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南沙科技園區。中國銀行南沙科技園區的科技金融發展模式為“科技信貸金融服務模式”,該模式不斷探索科技型中微企業的實際需求,最終摸索出了業務模式為“信用體系+風險補償”,而且開發了專屬于科技企業的信貸產品——“中銀科技通寶”。這不僅推動了南沙區科技與金融的完美“聯姻”,而且促進了南沙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表1)
科技擔保市場是滿足“高風險”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設立。針對具有高科技企業和機構,南沙新區實施科技保險服務創新,通過實行科技保險費率的補貼,多元化科技保險險種,實現服務對象從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到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結構轉型。同時,銀行基于科技企業的保險進行項目貸款,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資本市場是通過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新三板市場、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資金眾籌市場等多層次市場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進行融資。例如南沙新區通過設立政府基金參股天使投資機構,吸引高技術含量的創業投資企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通過審視南沙新區的科技金融體系,基本形成了政府、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等全方位覆蓋的金融產業和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該模式的構建對南沙新區科技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根據《南沙區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所示,2013年末,全區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17個,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4.52%。201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內部支出52,133.3萬元,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54.05%;R&D經費投入強度為4.59%。201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7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2件,發明專利申請占全年專利申請量的41.03%,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15.59個百分點。(表2)
三、南沙新區科技金融發展模式的啟示及建議
南沙新區作為廣州市科技金融發展中的前沿示范區,以金融功能的視角審視其整個科技金融體系,南沙新區通過金融改革改善市場儲蓄投資功能、交易支付功能、風險防范功能和公司治理功能,提升金融服務科技產業的水平。
首先,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市場創新發展。南沙新區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自貿區建設的機會,依靠南沙金融服務區,大力發展融資租賃、跨境金融、航運金融等行業,建立廣州金融新增長點,為廣州跨境金融中心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持港澳金融機構設立第三方支付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新型金融公司。支持符合要求的港澳保險公司設立分公司。引進外資銀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這對南沙新區金融資本相互流通、資本投入科技發展得到很好的資本配置作用。
其次,依托政府引導基金強化金融市場儲蓄與投資轉化效率。相比其他企業而言,科技金融型企業的風險巨大,尤其是處于初創期的中小企業。該類型企業的風險溢價需要高信譽機構進行擔保,才能夠實現閑置社會資本由儲蓄到投資的轉化。以南沙新區為例,南沙區政府通過設立引導基金間接地實現對有前景的科技型企業進行金融支持和擔保,利用政府在區域產業發展的信息優勢,引導社會資本,降低投資風險,有效發揮政府基金的汲水作用。
最后,打造科技企業信用體系提升科技資本風險防范水平。基于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小規模資產的特點,傳統的商業銀行融資模式并不支持其融資需求,所以金融創新和深化成為科技金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南沙新區通過構建科技企業信用體系,實現新興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的信息對稱,同時借助信用評估機構的專業服務,實現保險產品的有效創新,并依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承擔的風險大小與融資訴求進行不同金融機構的融資安排,形成金融擔保中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與商業銀行的科學合作,有效提升企業科技資本的可持續獲取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心丹,束蘭根.科技金融——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劉斌.我國高科技園區科技金融發展時間策略的比較研究[J].上海金融,2013.4.
[3]張明喜.我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問題研究[J].金融實務,2013.1.
[4]楊曉麗.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多角度思考[J].科學管理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