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下稱公司法)在規定的清算制度時,雖然規定了公司在解散時應進行清算,但在實踐中,卻很少有公司會主動進行清算,也較少有被債權人申請清算,大量的公司沒有按照清算制度合法退出市場,形成了僵尸公司“堰塞湖”,出現了大量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 公司 解散清算 股東責任 法人 人格否認
作者簡介:張運華,廣東益思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理論及實務。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04
本人作為長期工作在法律服務一線的執業律師,親眼目睹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在市場監督部門的官網中,幾乎年年有大批量公司退出市場,可很少有公司會按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履行清算、注銷手續。僅深圳市,每年都有二萬多家企業有此情形,造成大量的行政管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在法院執行案件中,存在大量的被執行人公司主體被吊銷或公司名存實亡,無法找到該企業的資產而導致無法執行,幾乎90%的此類案件均以“終止本次執行”裁定的方式來結案,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也嚴重損害了司法的權威。
一、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是公司法清算制度設置不完善所致
公司清算制度形同虛設,《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規定而解散的,應當在解散事由出現之日起十五日內成立清算組,開始清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組由股東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可見,清算是公司停止經營后針對股東的一項法律義務,但公司法并沒有就未履行義務的法律責任進行明確,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十八條的規定: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因未及時或怠于清算導致公司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滅失或主要財產、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債權人可以主張其在造成損失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賠償責任,債權人可以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但這在司法實踐中很難操作,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誰主張,誰舉證” 的基本原則,債權人無法舉證證明公司的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或者滅失;是股東怠于履行義務,導致公司主要財產、帳冊、重要文件滅失,無法進行清算,法院會以“舉證不能”駁回了債權人的請求。所以,對股東沒有起到震懾作用。
另外,清算制度存在實際操作上的缺陷。在實務中,大部分涉及到清算的公司多半租用的工業廠房屬于村集體土地等歷史遺留問題,沒有產權證。存在經營狀況不佳,資不抵債等情形,日常管理也可能存在諸如:未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未如數購買社保、財務單據或資料不齊全、這些公司結束經營時,若公司股東有一定的法律意識,愿意合法合規來進行清算、注銷手續,需要到工商部門(市場監督管理局)、國稅、地稅、海關、銀行等部門辦理,一味強調上述文件齊全,種種問題就會成為“攔路虎”,這樣一來,公司想按照清算制度來辦理各類手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規定與實務操作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清算制度淪為紙上談兵。
既然公司主動辦理清算、注銷手續存在種種實踐障礙,債權人可否依照法律規定,申請人民法院來組織清算呢?最高人民法院也印發了《關于審理公司強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以及《關于在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法〔2016〕209號,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法處置僵尸企業的工作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在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的工作方案》。此類規定的立法初衷當然是為了增強企業清算率及提高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時的專業化水平,提高案件辦理質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但此類規定均是站在來指導法院審理案件的角度出發,站在債權人的角度呢?債權人需要的是有比較低的申請門檻、以比較低申請(訴訟)成本,較快的取得成效。如果債權人走法律程序來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企業進行強制破產清算,此類案件將由法院指定破產清算管理人,由清算管理人來具體負責該企業的各類債權、債務登記等各項工作,實務中,僅此項工作一般耗時約一年半,也有的因案情復雜債務諸多,需要二、三年時間才行。在完成登記及處置債務人公司資產后所得款項,首先得扣除清算費用。其后才依次清償被清算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補償金;社會保險費用和欠稅款。如此一來,債權人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耗時漫長,只是為他人作嫁衣,真正分配其名下的債權金額很小,或者在優先支付完清算費用后根本沒有一分錢可用作普通債務,也就是說,在債權人的投入(付出)與獲得(回報)嚴重失衡,如此,債權人怎會有申請清算的積極性?
綜上看來,股東不愿意主動進行清算,即便是想主動清算也會因遇到種種實務障礙而中途放棄、債權人亦無積極性進行清算,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除了國有及大中型企業以外,幾乎很少有中小微型公司停業后的股東或經營者主動進行清算,債權人申請清算,這是值得我們所有法律從業者的思考。根據中國產業調查網《2017年中國中小企業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中國中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 99.7%,其中小型微型企業占 97.3%,我們的法律不能為大多數企業提供法律保障,究其原因就是上述法律規定不具有可操作性,都是紙上法律,直接導致了數以十萬計的歇業公司不能正常退出市場,僅深圳一年歇業公司就高達2萬多家,形成了僵尸公司“堰塞湖”,還給社會造成了諸多的負面影響。
二、《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條所列清算情形的條款不足,應當增加“當企業已經實際停業、經營異常,存在大量債務時,股東應通過清算來證明自己合規經營,否則應承擔連帶責任”
司法實踐中,很多公司名存實亡且負債較多,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人間蒸發,但在登記主管部門的官網上該公司一直顯示為正常經營狀態,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股東擔心公司一旦吊銷,則必須清算,公司的內幕會公開,股東將會因財產流失等問題而面對債權人的質詢,他們太需要公司這個“外殼”了,所以,他們通過修改公司章程來延續公司的經營期限或直接修改為永續經營,并根據《公司年度檢驗辦法》第五條的規定,在登記主管機關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向登記主管機關送報年檢材料,騙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確認其繼續經營的資格,盡管公司實際已經負債累累且已經停業,但始終保留有限責任公司這個殼,股東就可以在此避風港內享受公司財產混同到股東個人財產的好處,而置龐大的公司債務而不理。因此,筆者建議可在立法時將此類實際已經停產、停業公司且明顯資不抵債的視為已經解散,由股東申請可進入清算程序。
三、建議完善現有的清算制度
(一)健全市場監督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公司解散,依法應當清算的,雖強調了公司解散時應清算,但在法律責任一章中卻沒有規定未清算企業的法律責任。可喜的是,《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九)項規定,不按規定申請辦理注銷登記的,責令限期辦理注銷登記。拒不辦理的,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吊銷營業執照,并可追究企業主管部門的責任。該條規定,為我們指明了二個方向。一是可以建立了限期催告程序,二是建立了不注銷的處罰依據。但在實踐中,市場監督部門根本沒有精力執行這一規定,可以這樣講,至今為止,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已經解散但沒依照相關規定注銷的公司被責令限期辦理注銷手續,被處罰過。另該處罰太輕,相對于股東申請清算成本(在相關部門不設置障礙并委托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辦理的成本上萬元)來講,守法成本比違法成本更高,如此看來,守法需要成本,違法沒有成本,還可以隱瞞可能會承擔偷稅、漏稅的法律責任。有誰會在公司時申請清算、注銷呢?所以,筆者認為應規定更嚴厲的行政處罰措施并得以執行,才能引導公司或股東進行合規清算、履行注銷手續。
(二)簡化清算流程
毋庸置疑,相關部門要求企業提供相關書面材料是合理、合法的,但必須看到,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狀況下,若要求中小型公司完全合法合規經營,按照大中型公司的標準來提交相關資料,等于是要求中小型公司登天梯,應根據不同的公司類型,不同規模的公司采取不同的方式。改變現有的行政作風,讓清算及注銷制度或程序具體化、可操作化。靈活處理。針對開業后未正式經營的;企業無債權債務的,應采取簡易程序,開辟綠色通道,不再搞形式主義,若企業的某個或某部分材料無法補齊的,可否通過其他材料來代替或公司股東簽署承諾書的方式,否則,會讓很多愿意主動清算的公司望而卻步。
(三)應建立附條件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促使股東或公司實際控制者積極履行清算義務
公司在解散時,公司是否“資不抵債”,作為股東是清楚的,經市場監督部門催告后仍不清算,或“當公司已經實際停業而在市場監督局官網上顯示正常經營卻存在大量債務”,在執行法院清算催告后仍不進行清算的,應否認其法人人格,由股東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上文已所述情況,針對公司在解散時,并沒有出現債務情況,不涉及到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問題,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化解股東在公司解散后的怠于清算、注銷的行為。若公司解散時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股東主動依法清算,經清算證明確實不是因為違規行為而造成公司“資不抵債”時,可依照破產程序進行處理,股東承擔依然是有限責任,若經清算,有部分違規行為而造成公司損失,間接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股東只在損害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若股東未主動依法清算,經市場監督部門催告后仍不清算、注銷的,或主要財產、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股東應承擔連帶責任,這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的精神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要引入股東通過清算方式來證明其合規經營的證明機制。不是債權人來證明。這樣,可以防止股東可能利用法人有限責任制度將公司財產與股東個人財產混淆等問題的出現,《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這些法律規定只是原則性的,只有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才能將上述法律規定落到實處。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應該自覺接受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公司法設置了公司設立制度,也設立了清算制度,就是希望建立優勝劣汰的良性機制,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優勝劣汰,必然有一部分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公司清算制度原本是為了企業順利退出市場機制所設計的,但在實踐中,由于目前清算制度上的缺陷,實踐中,大量的公司停產停業后,公司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一走了之,遺留下場地租金、工人工資、供應商貨款等若干債務,若在法律制度上沒有詳細而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徑來處理此類問題,不僅僅會導致債權人利益受損,造成社會信用關系的破壞,還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引起重視并盡快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孔明.從惡意不清算行為看公司清算制度的完善.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7(4).
[2]甘培忠.強化清算責任完善公司清算制度.法制日報.2005年1月27日.
[3]王海波、王月月、王樹森.公司強制清算法律制度完善研究對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