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中國農村特殊的國情、現行《收養法》對收養關系的規制,我國出現了大量在法律夾縫中求生存的事實收養。近期袁厲害“愛心媽媽”火災的事件引起了廣大民眾對此問題的關注。不僅僅是對事實收養的兒童人身安全的考慮,更多的是事實收養影響了他們受教育的權利,甚至會導致這些兒童未來就業、結婚、醫療等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將從文獻綜述、事實收養的原因分析、事實收養的效力分析、收養要件的比較分析、《收養法》導致事實收養的幾點弊端等方向對解決事實收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事實收養 農村 收養法 收養制度
作者簡介:周昱君,山東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11
一、文獻綜述
(一)文獻梳理
1.以研究視角為標準進行文獻梳理
關于“事實收養”的文獻以法律視角為主,以社會學、管理學視角為輔。舉例說明:沈濤在《中國農村事實收養法律問題研究》 一文中運用法律的視角對中國農村事實收養的法律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總結出現今《收養法》年齡條件過嚴、程序過于冗雜等弊端,提出了相關立法上的建議。康青在《從抱養者視角看我國農村地區的非法收養現象——以山西省某農村為例》 一文中,采取質性研究方法、現象學方法,對中國農村“抱養”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抱養”的現狀、途徑、影響以及抱養者的心理感受;劉小剛在《事實收養管理研究——以重慶市為例》 一文中,運用管理學的方法,以重慶市為例,分析了當地的事實收養現狀,提出了完善事實收養登記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以及制訂相關的管理辦法。
2.從相關內容進行文獻梳理
文獻在對相關概念界定、相關學派見解、事實收養的原因及現狀、收養法存在問題、收養法與民間習俗的沖突、合理化建議等內容上均有涉獵。但是學界對于如何解決“事實收養”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完善現行《收養法》各有不同建議。
羅本琪在《建立我國特別收養制度芻議》 中認為比起現行的普通收養制度,特別收養制度更能達到實現收養法的立法精神。王歌雅教授在《關于我國收養立法的反思與重構》 中認為現行《收養法》雖然經過修改得到一定的進步,但仍需要繼續完善。李亞寧研究了煙臺地區事實收養的現狀,他在《論收養制度的完善及實踐中的非法行為》 中分析了形成事實收養的原因,并對由此產生的不良影響提出了完善收養立法的建設性建議。漳州師范學院課題組從福建省沿海農村當地的經濟、文化的特點出發,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幾名被收養兒童進行實例個案訪談。他們在《云南/廣西籍非法/非正常收養兒童調研報告》 中深入分析了非法被收養兒童的生存情況和心理狀態,并呼吁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對非正常收養現象加以干預和支持。
(二)研究成果
1.對相關概念的界定十分明確
“領養”、“抱養”、“收養”、“農村”“非法收養”、“事實收養”、“欠缺法律要件瑕疵收養”等概念均有區分界定。《從抱養者視角看我國農村地區的非法收養現象——以山西省某農村為例》對“領養”、“抱養”、“收養”、進行了區分;《云南/廣西籍非法/非正常收養兒童調研報告》對“非法收養”、“事實收養”、等做出了區分。
2.研究視角的多樣化
在學科上,存在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文獻;在主體上,有從兒童的角度寫“兒童利益最大化”的,也有從抱養者角度寫其心理感受和影響的。
3.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質性研究方法、現象學研究方法、定量定性研究方法、法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等。
(三)研究不足
1.數據分析少。僅以地級市為例,案例分析為主,少以全國性數據為主,普適性差。《欠缺法定要件收養關系的法律規制——以浙江省為樣本》 等都是以區域為藍本,缺乏全國性藍本。
2.收養要式的比較分析少。
3.與現有政策貼合度合度比較低。
4.關于事實收養的效力分析少。本文基于以上分析,著重對事實收養的效力、收養要式的比較進行分析,將收養法和收養制度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將社會學的一些領域滲透進去,不僅僅從立法層面解決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
二、事實收養的原因分析
(一)民眾法制觀念的淡薄
中國的城市農村二元結構由來已久,廣大農村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流出量大,留守的中老年人居多,文化水平低,相關政策法律宣傳力度低,導致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相當一部分人以為收養孩子只需要雙方協商好就可以,不需要登記等相關手續。
(二)社會福利機構的職能有限
兒童福利機構的吸納能力仍然有限,遠不能滿足收養需要。專業人員短缺是瓶頸問題。這就造成了大量不僅無家可歸并且無福利院可歸的兒童的存在,事實收養正好補充了這個缺口。
(三)收養程序十分冗雜
需要經過申請、審查、收養人與送養單位簽訂收養協議、辦理收養登記手續等相關步驟。有時候需要申請者跑遍民政、公安、衛生、計劃生育等多個部門才能拿到相關材料。
(四)我國農村特殊的情況
在農村地區,私自收養嬰兒或兒童的現象是農村代代相傳的家庭組建模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農村中的生兒子傳“香火”,生女侍服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經過與計劃生育的激烈博弈之后,農村人口數量大大減少了,村民的生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改變。但是農村地方的經濟結構、社會保險制度發展的不完善和本地風俗習慣,再加上對周圍多數人行為效仿的從眾心理,使農民仍然深信“養兒防老”。
三、事實收養的效力
我國對收養行為的態度經歷了由偏重契約性到偏重公法性兩個階段。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收養是由當事人自主決定,新中國成立后,公權力開始介入,在1991 年頒布的《收養法》(1998年修訂)明確主張對收養采取國家監督主義,要求收養須經過民政部門的登記。王歌雅教授在《扶養與監護糾紛的法律救濟》 一書中強調,收養是要式法律行為,依照《民法通則》第55條和收養法的規定,收養行為的成立,除收養當事人須具備以外表示一致、不違反公序良俗的一般要件外,還須符合收養法規定的認定的條件和程序,否則,不發生收養的效力。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現有的實際和收養法的相關規定產生了巨大的沖突和矛盾,我們應該著手解決事實收養的效力問題。
我認為之所以在農村地區產生如此多的事實收養行為,就是因為公權力在農村收養方面的干涉比較少。我們可以找一個中間力量去平衡事實收養和法定收養之間的關系,利用村民委員會進行相關工作。村委會是一個基層地方群眾自治組織,往往較上級有更多機會和精力了解地方事務,通過居委會的介入,將良性的事實收養轉變為有效力的合法收養,是可行性比較高的路徑。一旦在此方面放款了界限,那么數以萬計的事實收養兒童的戶籍問題將得到相當大部分的解決。同時,在村委會介入的情況下也要主要相關程序的規范,依舊是為了打擊相關人口買賣的犯罪。
四、 《收養法》導致事實收養的幾點弊端
(一)對收養人年齡限制過嚴不能滿足收養的需求
《收養法》第六條: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無子女;(二)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四)年滿三十周歲。《收養法》第九條: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但與其他國家比較來看,我國收養法在收養人的年齡限制方面的要求比較嚴。在《俄羅斯聯邦家庭法典》中規定的關于收養人的年齡要求很低,該法規定收養人是成年人即可,單身男女收養子女的,只需要與被收養人相差16周歲以上。英國的收養法要求更寬松,不管是單獨收養還是有配偶的已婚者收養未成年人,收養者的年齡要求只有21周歲,只是增加了一個條件,即夫妻共同收養的,至少一方須在英國有自己的住所。
相比之下,我國對于收養年齡的限制使得很多收養只能變成事實收養,放寬對收養人的年齡限制有利于追根溯源地解決事實收養的源頭問題。
(二)限制有子女收養人的收養權利
限制有子女的收養人進行收養,實際上只能逼得收養的子女在被收養的家庭里“無戶口可落”,這也是相當大部分實際上有能力收養子女的父母只能變成事實收養的附庸。
(三)收養登記程序的不合理性
為維護收養當事人的權益不受侵犯,我國采取了一元化立法模式即登記程序。王歌雅教授在《收養引發的扶養糾紛及法律救濟》一書中支出,這一立法模式的適用,雖加大了收養登記的法律效力,但卻依然沒有最終解決最大化地穩定收養秩序的矛盾。法律規定的手續繁雜造成收養登記困難,也是導致事實收養的直接原因。
五、相關事實收養的解決路徑
(一)介入非行政非司法的中間力量
如上文所述,不論是從社會工作管理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村委會自身的功能而言,亦或者從程序管理的意義上來講,我認為將村委會介入到事實收養的管理當中去,有益于事實收養的轉化,落實到更多的戶口問題上去,同時村委會還負有監督家庭建設的相關職能,有利于減少收養過程中的糾紛。在中國的廣大農村中來講具有普適性。
(二)從立法的角度上完善《收養法》
首先,應該從比較法的眼光上加大對收養人權益的保護,放款相應收養人的年齡規制,保護有子女收養人的收養權利;同時,在程序上完善收養制度。登記的條件應該寬嚴有度,允許事實收養合理合法的轉化,簡化相應登記的手續,降低登記成本等。
(三)將時效制度引進事實收養
我們可以將時效制度從財產法領域擴展到人身關系的領域,為實現主體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相應的制度創新。我們可以賦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權,可以通過訴訟或者調解等方式將事實收養向合法收養最大程度的轉化。
(四) 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
加大力度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的相關意識,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公務員要能做到嚴格依法執法。具體到在處理農村地區的收養時,要做到嚴格依據現行收養法及其配套法規的規定來行使公權力,確保收養法及其相關配套法規在農村地區能夠得到真正實施,確保國家法律在處理收養問題的權威性,使收養關系中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能得到法律的切實保護。
六、結語
中國農村的事實收養問題隨著幾個熱點事件逐漸走到人們面前,在社會學、管理學和法學等學科對事實收養問題的分析中,集中指出了我國關于《收養法》和收養制度以及相關主體所存在的問題,學生創新性地提出了將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即村委會介入到事實收養的轉化中,根本上我們還是要做到制度和立法的相關創新和完善,保障事實收養人和收養兒童的合法權利。
注釋:
沈濤.中國農村事實收養法律問題研究.上海大學.2014.
康青.從抱養者視角看我國農村地區的非法收養現象——以山西省某農村為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3.
劉小剛.事實收養管理研究——以重慶市為例.重慶大學.2009.
羅本琪.建立我國特別收養制度芻議.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6.
王歌雅.關于我國收養立法的反思與重構.北方論叢.2000.
李亞寧.論收養制度的完善及實踐中的非法行為.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漳州師范學院課題組.云南/廣西籍非法/非正常收養兒童調研報告.2006(1).
雷春紅.欠缺法定要件收養關系的法律規制——以浙江省為樣本.西部法學評論.2014 .5.
王歌雅.扶養與監護糾紛的法律救濟.法律出版社.20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