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璞璞 覃麗芳
摘 要 由于當前我國慈善組織仍存在著合法性身份及地位缺失、內外監管機制、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及組織專業性建設不足等問題,面臨著嚴重的公信力危機。幫助慈善組織重塑公信力,走出信任危機成為其可持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且不與政府及慈善組織存在著隸屬關系、利益關系,第三方的評估結果具有公正性與權威性。本文認為引入第三方評估,能夠激勵慈善組織間進行良性競爭、規避信任風險,從而有效幫助慈善組織重塑公信力。
關鍵詞 第三方評估 慈善組織 公信力
作者簡介:梁璞璞、覃麗芳,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56
一、慈善組織及第三方評估的概念
(一)慈善組織的概念
在國外,慈善事業的發展起步較早,因此慈善事業的發展體系及結構較為成熟,慈善意識也早已滲透于社會階層的方方面面,西方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更是直接將“慈善”表達為愛。在中國,自古以來慈善行為就是基于民眾內心自我意愿而形成的一種道德行為與規范,古代的慈善精神更是貫穿于儒家的“仁愛”、佛教的“慈悲”等大家的理念之中。雖然國內外由于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差異,導致對慈善的理解有所區別,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慈善一般都指向為一種良好的美德及不求回報的善舉,是人類彼此的互助行為。現如今,國外學者在基于對慈善組織性質及結構分析的基礎上,將慈善組織定義為一種從事慈善事業的非營利組織。而國內學者從中國轉型時期的特殊國情及國內慈善組織的發展特點出發,認為慈善組織是公開接受社會捐贈,具有組織規章、制度,專門從事慈善事業的一類非營利組織。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及人們思想道德的進步,慈善組織成為了構建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步在慈善事業中彰顯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慈善事業的發展依托組織與機構作為活動運行的保障機制,慈善組織為慈善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先決的組織條件。以此同時,慈善事業與行為的開展,不僅要依靠組織作為其活動的保障機制,同時還必須以社會的公眾信任為慈善事業開展的基礎。一方面,慈善組織要維持慈善事業的開展,必須充分將社會公眾的信用資源轉換為經濟基礎,而公信力就是慈善組織在社會公眾間信用程度的體現,同時也是社會公眾實施捐贈行為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就像一桿標尺,能夠幫助社會公眾衡量并區分發展優劣的慈善組織,并反映出慈善組織在社會公眾間的評價水平,從而對慈善組織的發展產生進一步影響。因此,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對慈善組織能否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第三方評估的概念
由于我國引入第三方評估的時間較晚,理論發展不成熟,現階段學者們對于第三方評估概念的界定各抒己見。其中,陸遠明從不同的評估主體出發,將第三方評估區分為由公民個人、社會團體、輿論機構、專業評估機構、政府機構主導,通過不同方式與途徑參與到績效評估活動中的組織機構。 潘旦認為,雖然我國第三方評估的引入時間較短,但在實踐中已逐步形成了由專業學者、專業機構、專業社會組織為主體構成的第三方評估體系。 倪星則指出第三方評估機構是不由政府部門主導、不屬于社會公眾評估,獨立且具有評估專業性的外部評估機構。 本文所指的,也是學者一般認為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是獨立于政府部門及慈善組織之外,通過自身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績效評估體系及績效評估規則,能夠對慈善組織系統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運行效率及信譽水平等方面進行評估,從而得出準確且可靠的慈善組織評估報告的專業性評估機構。
第三方評估長期以來,被運用作為測評和監督政府部門及政府行政作為的評估手段,其在正確評估政府政績效果,監督政務信息公開以及規范政府行政行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評估主體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加深及社會公眾評估需求的不斷增長,將在監管政府部門發揮監管優勢作用的第三方評估,引入慈善組織的監管測評體系中,對于重塑慈善組織公信力發揮積極作用。
二、慈善組織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慈善組織能夠合法存在并良性發展的根本在于組織的公信力。 慈善組織擁有公益性、自治性及志愿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其在開展慈善事業時能夠得到社會公眾、基金會、企業及政府的資金捐贈和支持,因此,社會各界對慈善組織在道德標準及運行規范上有更高的期待,若慈善組織能不負期待,謹守公益底線,則能在社會公眾中贏得公信力,從而促成組織的良性發展。反之,慈善組織若突破公益底線,行為失當,則會招致組織公信力的毀滅,使組織陷入信任危機之中。近年來我國慈善組織頻頻爆發公信力危機,危機發生后,全國慈善組織的捐款額度持續下滑,慈善組織的管理及運作模式遭受社會公眾長時間的質疑,這對慈善組織的良性發展形成了極大阻礙,因此,在公信力已成為決定慈善組織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的前提下,有必要對慈善組織公信力危機爆發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一)慈善組織缺乏合法的身份及地位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下,慈善組織合法的身份及地位可以被視為一種利于組織發展的資源。這種資源可以使慈善組織合法接受來自政府或是社會各界的無償捐贈、合理運用獨立法人的實體資格參與同類組織的相關競爭、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維護組織自身權益并行使合法的利益訴求等。但當前,我國判定慈善組織身份是否合法的界定方法僅依據慈善組織是否在相關民政部門進行注冊登記,只有在民政部門依照相關條例進行相關登記的慈善組織才能擁有“合法”身法及地位,而那些不滿足登記條件、缺乏相關材料的慈善組織則無法順利完成登記,成為“非法”組織。缺少了合法的身份及地位,慈善組織在社會公眾間的影響力、認可程度將受到影響,在當前法制社會的環境下,“非法”的慈善組織將難以獲得社會公眾的信任與支持,從而影響組織的公信力建設。
(二)慈善組織缺乏有效的內外監管
隨著一系列慈善丑聞與慈善腐敗事件的曝光,折射出當前我國慈善組織仍然缺乏有效的內外監管,導致慈善組織誠信度下降。從內部監管方面來看,慈善組織內部管理混亂、權責關系界定不明。慈善組織的管理層仍存在利益熏心,假借慈善名義謀取私利之人。同時,當政府對慈善組織進行管控時,由于“官民”權責關系不清,容易出現政府干預越位的現象,極易在慈善組織管理層形成官民利益裙帶關系,影響慈善組織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從外部監管來看,慈善組織缺乏科學有效的外部監管機制。政部與業務主管部門職能缺位或重疊,過分注重注冊門檻而輕視后期的跟蹤與監管,缺乏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監管措施不合理。輕視第三方評估技術,導致政府監管、市場監管及制度監管的弊端無法有效彌補,從而最終影響慈善組織在社會公眾間的形象及誠信度。
(三)慈善組織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
社會各界對慈善組織在道德標準及運行規范上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但由于我國社會組織監管體制不完善,慈善組織缺少科學的發展引導,其組織體系發展不規范,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機制及綜合全面的組織績效評價標準和體系,進一步導致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程度嚴重不足,嚴重影響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設水平,削弱了慈善組織在社會各界中的影響力。從我國官方民間慈善組織透明度研究報告得到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范圍內民間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平均得分僅為32.44分(計百分制),雖相對于以往年份的數據有了大幅增長,但距及格線還甚為遙遠,其中財務信息透明度平均分只有2.45分,財務公開度極低且較之去年數據不升反降。可見,當前我國慈善組織面臨著信息透明度極低的嚴峻現狀,科學合理的信息披露機制的缺失則是這一現狀產生的主要原因。
(四)慈善組織自身專業性水平建設不足
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慈善需求對慈善組織的專業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化可幫助慈善組織在開展慈善事業的過程中,更好的把握慈善的自身特性及慈善活動開展的特定規律,從而更有效率地履行慈善事業的活動宗旨,達成活動目標。然而目前,我國慈善組織的專業化水平普遍較低,一方面,慈善組織機構自身專業化不足,專業的內部管理、外部監管、信息披露、績效評估等機制的缺失。另一方面,慈善組織人力資源專業化程度不足,退休及兼職人員居多,專業化人員匱乏,大部分工作人員表現為經驗不足且總體學歷較低。總體上來看,無論是慈善組織人員素質的提升速度,還是組織管理的發展速度,都無法滿足社會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新要求,因此,慈善組織也就難以在社會公眾間形成良好的公信力。
三、第三方評估在重塑慈善組織公信力中的作用
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對慈善組織能否健康持續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對慈善組織發展的內外環境及影響公信力建設的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需要從慈善組織內外部視角出發,提出慈善組織重塑公信力的路徑。首先,慈善組織應當著重于從內部管理及運作方式入手,通過改變組織內部不合理的運作方式,完善管理機制,使組織的工作透明度及專業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慈善組織還應當針對發展的外部環境,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外部監管機制,從而能夠與內部治理體系相互配合。常見的外部監管體制通常包括除了慈善組織自身以外的其他部門及主體,包括政府、第三方機構、大眾及受益者為主體的監管。其中,第三方評估機構因其具有獨立性、公正性、權威性和科學性等特點,將在幫助慈善組織緩解公信力危機、重塑公信力建設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因此,在此探討引入第三方評估作為慈善組織外部監管機制的作用,對幫助慈善組織擺脫信任危機,重塑組織公信力,促進慈善事業又快又好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第三方評估可以激勵慈善組織進行良性競爭
因第三方評估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及權威性,其能夠對慈善組織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運行效率及信譽水平等狀況做出全面的、真實的評價。在一般情況下,第三方的評估結果會通過社交網絡、報紙、專欄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公布,這將為社會公眾的捐贈行為與捐贈主體的選擇提供決策信息,從而幫助社會公眾識別信譽程度高、發展優良的或是管理混亂、沒有誠信的慈善組織。經過第三方評估機制的篩選和識別,優秀的慈善組織會逐步積累公信力,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捐贈資源,得到進一步發展。相反,誠信缺失、管理混亂的慈善組織會因為喪失公信力而失去社會的捐贈來源,最終被社會淘汰。第三方評估結果在慈善組織中猶如一面旗幟和標桿,評估體系和指標的制定則傳達了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期望,它將會引導慈善組織朝著標準和期望前進,通過主動與優秀的慈善組織進行比較,彌補及改變自身運作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使慈善組織在相互學習與競爭中得到改進。
(二)第三方評估可以幫助慈善組織規避失信行為
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慈善組織進行評估的過程,同樣也是評估者與被評估者互動交流的過程,這種互動交流不僅有利于第三方評估依據慈善組織總體發展的現實狀況不斷改進評估標準,也有利于慈善組織透過評估標準進一步了解政府及社會公眾的期許和要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此外,第三方評估機構集聚了多領域專業及高素質人才,其在通力合作下能夠對慈善組織開展多方位、全面化的診斷式評估,從而找出慈善組織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在此基礎上及時與慈善組織進行溝通反饋,指導其管理建設工作,從而避免微小失誤可能造成的嚴重的失信行為。長此以往,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外部約束下,慈善組織將自然而然形成組織的自律性,具備自律意識,從而可以有效規避失信行為。
(三)第三方評估可以有效增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
第三方評估機構有其自身特點,在與其他評估主體比較來看,其在參與評估標準制定、評估體系構建、主體甄選、信息整合及評估報告結果分析等方面擁有突出的基礎理論和專業化的分析工具,確實保證了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同時,第三方因其具有獨立性的特征,與政府部門、慈善組織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和利益關系,能夠秉持中立的身份及立場獨立地做出評估判斷,保證了評估結果的客觀真實性,因此第三方機構的評估結果往往能夠得到社會公眾及政府官方的承認。而慈善組織公開的透明化程度是其提升公信力的關鍵,引入第三方評估,實際上就意味著慈善組織向社會公眾公開其管理方式和資金運作流向,主動接受公眾督導。結果良好的第三方評估報告可以消除社會各界對慈善組織的疑慮,能夠使社會各界正確認識慈善組織的運行與發展,從而為有效提供慈善組織的公信力產生積極意義。
四、結語
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是開展慈善事業和進行慈善活動生命線,是慈善組織維持良性發展的關鍵。在我國慈善組織頻頻遭遇公信力危機的背景下,不僅需要強調慈善組織建立健全自身的內部運作機制,還需要引入一套與之相協調的外部監管機制。一些學者在探討將第三方評估機制構建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三方評估在重塑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是明顯且可行的,但將第三方評估引入慈善組織外部評估機制仍有其局限性,如何攻克難關,使第三方評估更好的服務于我國慈善事業,將會是未來慈善領域著重探討的研究方向。
注釋:
陸明遠.政府績效評估中的第三方參與問題研究.生產力研究.2008(15).121-122+ 155.
潘旦、向德彩.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制建設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6-22+43.
倪星、余凱.試論中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的創新.政治學研究.2004(3).84-92.
石國亮.慈善組織公信力重塑過程中第三方評估機制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2(9).64-70.
參考文獻:
[1]韋麗、余寶蓉、方亮.我國非營利組織網絡發展困的境探究——以慈善組織在網絡平臺中的發展為例.企業技術開發.2015(18).
[2]肖耀科.我國慈善組織第三方評估的研究.經營管理者.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