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從事臨床工作40年的吳宗貴教授,長期從事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的治療,以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和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療,積累了豐富的心血管病診治經驗,對心血管領域中疑難危重病的救治亦有深厚的造詣。他秉承“繼承、創新、轉化、實踐”的宗旨,不輟不悔地堅持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病的探索之路上,砥礪前行。他針對焦慮性高血壓,依據中醫“心主血脈,心主神明”的理論,研發了高血壓治療的新藥“雅靜膠囊”,臨床應用效果良好。他在中西醫結合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創造性地提出了“痰瘀同治穩定和消退動不穩定斑塊”理論,并在此理論指導下研發了相應的痰瘀同治方藥,顯示出了良好的療效,在學界和社會上影響巨大。
2017年4月15日,在第十一屆ACS區域化協同救治暨心血管疾病規范化診療研討會上,現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的吳宗貴教授作了題為《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與痰瘀同治》的專題學術報告。在本場報告中,他除了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他長期開展的“痰瘀同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實踐收獲之外,還系統全面地闡述了我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學科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引發了諸多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這次會議閉幕后,本刊記者針對上述話題,對吳宗貴教授作了深入采訪……
中西醫最高層次的結合是理論上的融合
采訪一開始,身兼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吳宗貴教授首先表示:“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發掘、整理、研究中醫藥學遺產,豐富現代醫學科學的中西醫結合事業,在我們過去幾十年的實踐過程中,臨床和實驗研究都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寶貴經驗。事實證明: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中醫藥學可以通過中醫的和現代的兩種探索方法不斷進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學;但中西醫結合‘路漫漫其修遠兮,在當前,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吳宗貴教授接著闡述說:“我認為,中西醫結合最高層次的結合首先是兩種醫學在理論上的融合。因為中西醫結合盡管可以在不同層面進行結合,而最高層次的結合是兩種醫學在理論層面的結合,也就是兩種醫學在理論上的融合。中醫、西醫雖屬兩種互有優劣的不同學術體系,但二者研究的客觀對象都是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所以兩種醫學是應該也是能夠相通互補的。從認識論的原理來看,人們對于同一客體的認識,往往表現出層次的和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認識,只要具有同一的研究客體,就能在交流過程中實現真實反映客體本質的統一。”
他認為:“中醫學不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中醫理論體系中存在著‘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具有樸素辯證法和樸素唯物論思想的合理內核。這些理論內核可以彌補西醫學認識論及方法論的不足,因而必須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西醫結合的最高境界,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闡釋傳統中醫學的規律,發掘中醫學的理論精華和經驗真知,使之與現代醫學體系相互交叉和融合,建立統一的新醫學。”
中醫研究需要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和方法
在采訪中,作為我國臨床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學科的帶頭人,吳宗貴教授還表示:“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發展的很快,中醫和西醫也相互被認可。但在目前,我們在中西醫結合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困難沒有解決。”吳宗貴教授接著說,“首先是中醫藥臨床研究方面,如何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如何把中醫理念和西醫的理念融洽地結合等等,都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解決。第二是國家對中醫藥的不認可。中藥和西藥都是一種物質,如果療效好,為什么不能被國家認可和批準?第三個是中醫的研究問題。中藥一般會有很多靶點,這是缺點同樣也是優勢。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很多理論都會被推翻,或是重建;但我認為,最終都是強調要解決問題,不管是西藥還是中醫,只要安全有效就是好藥。”
吳宗貴認為:“作為一個臨床醫生,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閉門造車;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為臨床服務,首先是要系統學習醫學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和框架,然后從實踐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得到好的idea,之后再結合有關中醫的理論,設計好所要研究的課題,從而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否則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我本人和我的團隊近時開展的研究課題而言,我們就希望能把中藥的復方做成藥物、做成產品,從理論上、從實驗上、從臨床上都能很規范,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有實際的療效。”
據記者了解,目前吳宗貴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在進行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斑曉膠囊的研究。對于這方面的情況,吳宗貴教授介紹說:“目前,我們關于抗動脈粥樣硬化新型復方中藥的研制已歷時十多年,先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多項上海市的基金資助,相關藥物已經基本完成臨床前研究,申請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希望能形成專利保護群,目前正在資料整理收尾,申報臨床研究批文,從前期動物研究資料來看,穩定和消退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效果顯著,具有深入挖掘有效成分和核心機制的必要,現階段擬聯合上海市多家醫院合作開展隨機雙盲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為藥物正式走向臨床提供確實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他還進一步介紹說:“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的防治是臨床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目前作為心內科藥物基石的他汀還是日新月異的介入支架治療,盡管顯著降低了患者的中短期病死率,但長期預后改善有效,歸根結底在于上述干預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科室立足這一出發點,歷時十余年,先后獲得了‘973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多項上海市的基金資助,從機制和臨床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相關SCI論文30余篇,獲得了多項省部級獎項,在學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基于此深入挖掘中醫經典,汲取養分,形成相關的新型藥物。從前期動物研究資料來看,穩定和消退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效果顯著,具有深入挖掘有效成分和核心機制的必要。現階段擬聯合上海市多家醫院合作開展隨機雙盲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為藥物正式走向臨床提供確實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制定中西醫結合臨床指南是中醫藥學健康發展的保障
據記者了解,前不久,吳宗貴教授作為發起人和執筆人之一,聯合國內幾十位專家學者,制定并發布了《動脈粥樣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和《血脂異常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談及這兩部中西醫結合領域十分重要的臨床指南性文件,吳宗貴教授表示:“中西醫結合要引入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而制定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指南,則是保障中醫藥學健康發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隨后他闡述說:“高質量的臨床指南在迅速提升從業人員的臨床水平,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改善醫療的服務質量和提高成本—效果比等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對臨床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也將解決存在于中醫學中的諸多問題,并為中醫學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而我們的中醫學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為臨床治療指南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隨著當前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借鑒現代的科學研究方法 ,使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科學性不斷增強,也使高度強調個體化治療的我國傳統醫學開始注重對普遍診療規律進行總結,并積累了一些可用于制定臨床治療指南的較高級別的臨床證據,為制定臨床治療指南奠定了科學基礎。然而,由于諸多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上,傳統醫學目前仍然缺乏足夠較高級別的臨床證據,但它并不能成為制定指南不可逾越的障礙,并不妨礙盡早建立傳統醫學的臨床治療指南。陳可冀院士指出,在目前缺乏足夠較高質量臨床證據的時候,可以先形成一些專家共識或專家建議,在臨床廣泛試用后或在補充較高質量的臨床證據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將相關的共識和建議修訂成為臨床治療指南,也可以成為制定臨床治療指南的基礎。”
吳宗貴教授繼續說:“現代臨床醫學的研究方法——循證醫學,是中西醫結合的橋梁。 中醫和西醫都是研究人的生、老、病、死。研究對象的同一性決定二者必然有相通、甚至有相同之處。中西醫結合研究就是要找到中醫、西醫和其他現代科學之間的共同語言,使兩種醫學體系共同造福于人類;然而,連接中西醫結合的橋梁是什么?醫學研究的根本出發點是治病救人,提高臨床療效。毫無疑問,臨床療效是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不管你是中醫還是西醫,治好疾病就是硬道理。近十多年來,西醫的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以證據為基礎來檢驗臨床療效的循證醫學時代。”
吳宗貴教授還認為:“循證醫學指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強調從系統研究中獲取依據,以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具有說服力的、充足的證據基礎上,從而使在個人經驗及科學研究基礎上的診療手段、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那么證據是什么?證據不是疾病的發病機制,也不是藥物作用機制。比如,心血管病治療藥物研究的證據,也就是死亡率是否下降?心腦血管事件是否減少?各種并發癥是否降低?至于死亡率為什么下降、心腦血管事件為什么減少、并發癥為什么降低,要留給理論工作者去研究。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β受體阻滯劑過去長期被認為禁用于心力衰竭,而CIBIS II、MERIT-HF、CAPRICORN和COPERNICUS 等大規模臨床試驗均一致顯示β受體阻滯劑不僅能改善心功能、縮短住院日、提高生存質量,而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當今β受體阻滯劑成為心力衰竭治療必須使用的基本用藥之一,而過去的理論也就隨之變成了謬論,取而代之的理論成了β受體阻滯劑長期治療可降低心衰病人血中腎素水平、抑制中樞的交感神經地遞質釋放、減輕其對心、腎等臟器的損傷、減少心肌凋亡、使心肌肥厚趨于消退、抑制心室重構等等。”
吳宗貴教授著重闡述說:“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我感悟到,‘病證結合是目前中西醫結合在理論和臨床方面的一種較好的模式,但不夠深入,其對于揭示兩種醫學體系在理論上的同一性還有距離。中西醫兩種醫學在理論方面的結合,已經是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方面亟需開展的工作。”
吳宗貴教授還表示:“當前,雖然循證醫學對世界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無法彌補的不足。即使在循證醫學模式指導下,由于臨床試驗設計的科學性、設計的規模不同,其結論的可靠程度也就不同。臨床上有待求證的問題很多,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耗時長、耗資巨大,在短期內難以解答所有的問題。RCT的結果針對的是入選對象的‘人群,而臨床醫生每日面對的是個體的病人。每一臨床試驗都有其明確的入選與排除病人的標準,因而所得結果不宜于無限制地推廣。”
鑒于上述分析,吳宗貴教授認為:“中醫的發展史就是建立在循‘證醫學之上的。西醫的‘證來自群體,而中醫的‘證來自個體。在檢驗臨床療效的方法上二者不盡相同。中醫以個案和經驗來判斷臨床療效已有千年歷史,積累了無數用以說明療效的‘證據。在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以及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惡性腫瘤時,支持中醫藥具有獨特優勢的‘證據越來越多。中醫藥學整體的醫學模式、獨特的理論體系、靈活的辨證方法、特殊的治療手段、科學的藥物配伍等,至今仍具有西醫西藥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然而中醫藥要發展提高,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就必須遵循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原則。引入西醫的方法來驗證其臨床功效,把來自個體經驗的‘證和來自群體的‘證結合起來,使經驗成為科學理論和證據,這樣才能有較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可繼承性。”
他最后表示:“目前中醫藥臨床療效觀察報告有不少是很優秀的,有良好的前瞻性臨床試驗設計,隨機對照合理,符合循證醫學原則,能夠實事求是評估療效及其副反應。但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涉及科學精神的問題需要提出,就是眼下不少臨床觀察文章報喜不報憂,看不到陰性的報告,不能實事求是地報告臨床療效結果,影響了醫學界對中醫藥學術的看法。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中西醫學在治療疾病方面,各有其優勢,但也都不是萬能的,有些病有效,有些病無效,是必然的現象,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究。”
采訪到最后,吳宗貴教授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不僅圓了中國人幾代的夢想,還有力地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方面的研究大有可為,至少說明開發祖國傳統醫學的寶庫、運用現代醫學手段進行研發這條道路是可行且有望獲得成功的;所以,我們必須堅持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方向,走中國人獨立自主且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為切實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群策群力,不輟不悔,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發揚光大!”
專家簡介
吳宗貴,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現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學術任職有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等;擔任《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總編輯、《疑難病雜志》副主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等多家專業期刊編委。主要從事冠心病基礎和臨床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和完成國家“973”計劃子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5項以及多項省部級課題。申請國家專利13項,其中6項已獲授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