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P2P網絡借貸滿足大眾投融資需求的同時,也因為其經營方式的特殊性帶來了比傳統金融服務更高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系統安全風險,通過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的試錯逐漸形成科學的、上升到法律層面的制度,是構建成熟完備的P2P規制體系的必要途徑。因P2P網絡的開放性,其運營過程中各地存在的問題也具備同質性,本文結合當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規制現狀提出征信體系共享、網貸平臺經營行為的合法性認定、強制性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完善建議,對推動新鄉市政府和行業組織在促進P2P網絡借貸健康發展方面能夠有所作為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P2P網絡借貸 金融風險 法律規制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新鄉市政府決策招標課題《促進新鄉市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研究》(批準號B16052)階段性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侯佳曼,新鄉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63
近年來,新鄉市全順同業、騰飛擔保公司非法集資案件等金融市場亂象層出不窮,反映出了法律和政府規制方面的不足,更深層面則反映出了社會大眾的金融投資需求無法再現有金融服務框架內得到滿足的現實矛盾,在此背景下,P2P網絡借貸的出現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必將得到長足發展。雖然P2P網絡借貸行業向我國中東部地區發展已是必然趨勢,且在新鄉市已經有專門從事網貸行業的經濟主體存在,但如何在當前“談投資色變”的公眾敏感期,有效規避P2P網絡借貸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風險,防患于未然,防止金融寒流的繼續蔓延,切實發揮P2P網絡借貸“普惠金融”的作用,是政府必須思考的重要命題。
一、P2P網絡借貸的概念和特征
P2P網絡借貸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是指利用網絡中介平臺進行直接借貸,即借款人在平臺上發布借款需求,出借人進行投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P2P是在廣泛的社會金融消費需求無法再現有的金融服務框架下得到充分釋放的大背景所產生的,傳統金融機構往往將客戶目標鎖定在資力雄厚、資信良好的企業和中高收入的個人群體,而將普通社會公眾和小微企業排除在服務對象之外,被壓抑已久的公眾投融資需求無法在傳統金融機構高門檻、嚴標準的背景下得到充分釋放,互聯網金融在中國一經出現,并未發生“水土不服”的現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相較于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1.信息收集的廣泛性。投融資方衣食住行的大部分交易信息均存放于互聯網上,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評估客戶資信數據來源的固定性和單一性,互聯網金融數據收集渠道更為廣泛,評估結果也更為科學,對交易方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評估更為契合實際情況。2.信息利用的高效性。
二、P2P網絡借貸行業發展概述
通過梳理P2P網絡借貸的發展歷程,探究該行業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經歷的輝煌和挫敗,明確P2P金融規制的發展軌跡,為新鄉市P2P網貸行業的發展提供借鑒作用。P2P網絡借貸在我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萌芽期(2007-2011年)
基于P2P網絡借貸在國外的現金運作經驗和我國廣泛的金融消費需求,P2P被引入我國并迅速生根發芽。此階段關注P2P網貸的主體最主要為互聯網出身,缺乏金融從業背景,因而最主要是以復制英美國家的信用借貸模式為主,由于借款人只需要單方面向網貸平臺提供有限材料,網貸平臺經形式審查后即在平臺公布借款需求,對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和還款意愿等有關投資決策重要事項的了解十分有限,風險較高,為平臺出現壞賬、支付困難等現象埋下隱患。
(二)發展期(2011-2012年)
該階段具有民間放貸經驗的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互聯網領域,嘗試運用線上融資線下放貸的方式,通過對借款人資金用途、還款能力、擔保情況等方面進行線下實地調查,有效減少了借款風險。
(三)發展與危機并存期(2012-2014年)
該階段網貸平臺呈現井噴發展態勢,僅2013年一年時間增加的網貸平臺數量就達到了600家,運營的網貸平臺數量為2012年的4倍;2013年10月,P2P網貸成交額突破100億元。P2P網貸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先期成立的網貸平臺因管理不善導致的問題逐漸顯現,大量網站倒閉和巨額資金被套,引發了投資人恐慌;惡意網站導演的“旁氏騙局”、老虎倉等事件,更是重創了投資者對網貸平臺的信心和信任,P2P網絡借貸行業因負面信息不斷而遭遇“寒流”,期待相關部門實施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四)理性期(2014年至今)
國家對P2P網絡借貸明確了態度,在支持并鼓勵其發展的同時,系列政策和相關法規文件的出臺,也為對P2P網貸行業進行專項治理拉開了序幕;同時,因產品設計缺陷和風險防范機制缺失導致的資金鏈斷裂,以及監管環境的改變,使網貸平臺對P2P網貸的看法從盲目看好轉為理性自省,能夠結合自身平臺運營情況選擇優化創新抑或柔性退出,監管機制完善化、從業人員專業化、運作流程合理化,P2P網貸行業趨于有序發展。
雖然P2P網絡借貸行業正從野蠻生長向理性回歸,向有序健康發展的方向邁進,但P2P網絡借貸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行業現狀不容樂觀。截至2016年6月,全國新增問題平臺515家,累計問題平臺數量達1778家,其中,“跑路”、停業類型的問題平臺數量分別占比55%和15%,提現等其他問題的平臺數量占比30%。
三、P2P網絡借貸行業的風險分析
P2P網絡借貸拓寬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其實質仍為金融,和傳統金融服務相比,其運營過程中的風險更為復雜,具備金融和互聯網的雙重風險,具體如下:
(一) 信用風險
P2P網絡借貸中占較大比例的貸方為無任何擔保的純信用客戶,而這其中有相當比例是因為資信不健全而被傳統金融機構篩除出去的服務對象,作為網貸投資方而言,要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對借款人資信能力和還款意愿的準確評估是規避信用風險的關鍵,在純線上模式中,對借款方信息獲得的有限和信息處理分析的低效,對于絕大多數社會投資者來說,準確評估基本上不可能實現;而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中,需要P2P網貸平臺能夠對借款人的相關材料進行充分收集,并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對其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進行客觀評估,其實現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職業道德和網貸平臺的資信評價體系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二)流動性風險
對借款標的進行金額錯配和期限錯配是P2P平臺經常使用的經營手段,指的是P2P平臺將借款人發布的金額較大或者期限較長的借款標的,拆分為若干個小額或期限較短的借款標的,在網貸平臺上分別發布并配售給不同的投資人。在期限錯配拆分所形成的若干標的中,除了處在被拆分借款標的最后一個時間段的借款標的外,平臺分拆的標的到期,但真實借款卻尚未到期,如果網貸平臺沒有及時找到同一筆借款的后續投資者,該投資者的提現將出現問題,甚至導致其他投資者擠兌現象的產生。
(三)系統安全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所收集到的借款人或者借款企業的身份信息和商業秘密需要在網絡上向投資人進行開放,但就當前的互聯網技術手段而言,存在漏洞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網貸平臺被計算機病毒或者黑客侵入,將給借貸雙反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與此同時,由于網貸平臺工作人員操作失誤或者網絡、計算機故障造成網貸交易中斷,而給借貸雙方造成損失的,也在網貸實踐中時而出現。
四、風險規避角度下促進新鄉市P2P網絡借貸健康發展的建議
鑒于P2P網絡借貸服務內容的特殊和其所憑借的互聯網的開放性,P2P網絡借貸運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和出現的問題在各地呈現高度一致。通過科學的風險分析和合理措施的制定落實,能夠對新鄉市P2P網絡借貸行業起到防患于未然、少走彎路的重要作用,促進新鄉市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我國P2P網絡借貸相關法律制度中,明確了P2P網絡借貸平臺應當遵守的信息中介的平臺性質,并將期限錯配、期限拆分、投資人勸誘等行為明確列為P2P網貸平臺禁止從事的范圍內。根據法律至上的原則,新鄉市政府和行業組織制定的政策或制度必須在嚴格遵守我國法律的框架下進行。針對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和在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我市可就P2P金融規制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更為具體的制度或體系設計:
(一) 促進搭建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平臺信息共享和相互映射的征信體系
當前,我國對社會主體的征信情況實行的是業內壟斷,即中國人民銀行只在傳統金融機構內部實行征信體系開放和征信信息共享。多數P2P網貸平臺只是借助于借款人自行提供的信息,粗略判斷其信用程度,網絡借貸的信用評級缺乏客觀性和合理性。當前,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信息是互聯網金融風險評估體系欠缺下的、能夠反映借款人資信情況的最客觀的依據。實現企業和個人征信信息在傳統金融機構和P2P網絡借貸平臺之間的互通共享和對接,在提高P2P網絡借貸平臺對借款人資信評估的科學性,以及改善傳統金融機構征信評估信息來源的片面性方面,均是有利的。雖然互通的征信體系的構建非市政府一己之力即可完成,但新鄉市政府可以嘗試征信體系在小范圍內的開展,并將其開展情況和關于征信共享體系建設的決策建議稿向上級相關部門進行反映,這也是政府主動作為的職責所在。
(二)確定P2P網絡借貸平臺小額金融服務的市場定位
應將P2P業務固定在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小額金融服務領域,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的單項借款標的金額設置上限;同時,根據借款標的大小進行二次分類,并采取不同的風險審核模式,例如對于標的額在20萬元以下的借款,采取純平臺模式以減少交易成本,即借款人線上提供材料,由平臺人員進行審核;對于20萬元以上的借款,采取線上審核和線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可根據借款投資項目的風險程度要求債務人提供一定擔保。
(三)設置以政府部門為主要監管主體的,事前、事中、事后并重的過程監管體系
中國的經濟轉軌具有較強的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特征,“官方監管,行業自律,市場自治”的三層架構是P2P網貸金融監管體系的發展趨勢,而監管模式也應從事前規制、事后監管轉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并重的全方位追蹤。事中監管主要體現為風險預警機制,具體設計思路為:將P2P注冊資本金數額、內部機構和人員完善程度作為其可經營的借款標的數額的重要參照,當平臺運營的無擔保借貸資金總額超出其注冊資本一定比例時,對其進行黃牌預警;同時,規定平臺經營的某一借款標的所允諾的年化利息高于24%的,施以黃牌預警;年化利息高于36%的,施以紅牌預警,責令P2P暫停該借款給項目的運營,P2P網貸平臺在調整借款標情況并經監管部門同意后,方可重新對外公布。
(四)設定覆蓋風險評估和P2P網站模板的權威技術規則
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對借款標的進行風險評估所參照的標準和評估方法不一,科學性也不同,非理性投資的公眾消費者利益極有可能受到損害。安全性和風險評估的科學性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穩健運營的基礎,法律應當就P2P風險評價體系和網站模板的技術參數設定統一標準,并將其作為P2P網絡借貸中平臺的成立要件。由于嚴密的安全體系和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往往是P2P網貸平臺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淀、付出高昂的時間和物力成本所形成的,因此,對于采取高于統一標準的P2P網貸平臺,其風險評估模型或網絡安全或加密技術可以作為商業秘密予以保護。
參考文獻:
[1]黃國平、伍旭川.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羅黨論.互聯網金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黃震、何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及防范.金融電子化.2013(2).
[4]王怡.中國P2P小額信貸企業的法律規制.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