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標簽理論和亞文化群理論視角出發,對案例中小亮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借助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行為修正治療模式與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小組工作的互惠模式與治理模式以及社區社會工作方法進行服務方案設計。
關鍵詞 標簽理論 亞文化群理論 社會工作 方法
作者簡介:楊敏,鄭州輕工業學院政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65
一、案例
小亮今年16歲,正在浙江一所職業高中念書。小亮很聰明,特別是機械操作一類的東西,小亮一學就會,文化課總是班級里最差的。小亮的父母都是農民出身,文化水平都不高。小亮從小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到了初高中更甚,打架滋事,逃課等等。老師們認為他不求上進,帶壞同班同學。父母每每提起他也很頭疼。老師們一提及這個孩子,總會說這個孩子成績不好,愛惹事,不知上進。小亮也因為不遵守學校紀律被調至班級最后一排——“壞孩子的集中營”。開始,小亮還并不適應,慢慢地,小亮融入了這個所謂的“壞孩子”群體,和他們融為一體,行為越來越惡劣。小亮說,“其實他自己也不想這樣讓父母老師失望,不想被他們看作是壞孩子,我想改正,可是我覺得沒有人會看得到,我甚至大家都不喜歡我,有人是愛我的。”
案例中小亮遭遇的困境既有朋輩群體的錯誤誘導,也有父母教育的缺乏,更有老師的錯誤引導。本文將針對案例中青少年的越軌行為,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出發,基于標簽理論以及亞文化群理論對小亮的案例進行分析并根據社會工作個案、小組、社區三大工作方法提出相應的一些對策,幫助小亮走出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的困境,幫助小亮活用周圍的資源,減少越軌行為,強化社會支持,逐漸改善他人對自己的社會印象,去除“壞孩子”標簽。
二、理論分析
(一)標簽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H·貝克爾認為,越軌與非越軌的區別,不在于越軌行為本身的特質,只是在于人們對前者貼上了“越軌”的標簽。越軌是社會定義的產物,是別人對此行為反應的產物。貝克爾還指出某種行為是否被貼上越軌的標簽,有賴于3個條件:行為發生的時間;發生該行為的主體以及該行為的受害者;該行為造成的后果。他明確提出,越軌行為的認定是行為發生者與對該行為作出反應的人之間互動的結果。在現實社會中,某些群體較之于其他群體更易于被貼上越軌的標簽。這些群體通常沒有什么權力,因而對官方和法律的影響甚微,它們通常被認為對有權力的人存在威脅,社會地位也較低。標簽論者認為,一旦一個人被貼上越軌者的標簽。他就可能以“自我履行預言”的方式行事,進一步表現出那些被認為是越軌的行為。
萊默特也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說明越軌歷程。他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初級越軌”和“次級越軌”的基礎上,又于1975年把從初級越軌到次級越軌和轉化歷程分為8個步驟;
1.初級越軌。
2.社會懲罰。
3.進一步越軌。
4.較強烈的社會懲罰。
5.再進一步的越軌,并對懲罰其越軌行為者表現出敵意。
6.達到容忍邊緣,社會采取正式行動懲處越軌行為者。
7.越軌者以更嚴重的罪行來回答。
8.社會將該越軌行為者視為不可救藥,歸入慣犯之列。
案例中小亮所面臨的困境很明顯有來自老師、父母、同學的標簽,所謂的“壞孩子”標簽——成績不好,不喜歡學習,愛惹是生非……事實上,小亮從最初的越軌到次級越軌這種變化過程,其周圍的環境所起的推動作用巨大的。從小學起,小亮的不良習慣便讓人形成了家長老師對他的標簽印象。為了給自己減少麻煩,老師們通常把小亮調至班級最后一排——“壞孩子的集中營”,以便管理班級。而這種管理方式會對這些所謂的“壞孩子” 不論是在心理還是行為上都會造成嚴重的惡劣影響。短期來看這種冷漠式的管理方式的確對班級管理有效果,但是長期來看,這些孩子們長期生存在這種被忽視的班級環境中,并且始終被戴著有色眼鏡的同學和老師們對待,在自信心,自尊的建立方面都會受到極大的阻礙。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時的主要沖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自我同一性的認識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關系著青少年對自我的評價,自尊的形成,自我效能感的發揮。從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1902年提出“鏡中我”理論來看,如果長期生活在被認為是“壞孩子”的環境中,那么小亮就會在潛意識里逐漸形成自己是個“壞孩子”的自我評價。
(二)亞文化群理論
亞文化(subculture)是一種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獨特內容的文化。Subculture一詞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
1.在一個社會的某些群體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即subculture的本來含義。
2.由奉行這些不同于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人組成的社會群體,也即subculture的派生含義。
E·H·薩瑟蘭薩瑟蘭提出的隨“異”交往(差異交往)理論詳細敘述了亞文化群影響行為的方式。他論證說,同各種不同人(包括越軌的和不越軌的)的群體交往的機會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受到了遵從和越軌的雙重影響,人們采取哪種行為受到與他人接觸的強度、發生接觸時的年齡、與越軌行為者接觸和與遵從者接觸的比率這些因素的影響。該理論認為,與教唆越軌的人聯系越密切,接觸的次數越多、越頻繁,且接觸時的年齡越小,當事人變成越軌者的可能性越大。 一個人越有機會同罪犯交往,則他將來從事犯罪活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個相對而言同質的社會或社區中,隨“異”交往的機會寥寥無幾,而在異質的社會或社區中,這種機會就增多了。
從案例中老師為了方便管理班級將其置于“壞孩子的集中營”,小亮便是自此開始進入亞文化群體。或許在此之前小亮的伙伴并非全是“壞孩子”,但是從小亮被周圍的環境推入亞文化群體的那時起,小亮便被動或主動地與這個“壞孩子”的亞文化集合體開始發生了密切的交往聯系。
三、服務對象行為矯正治療方案設計
對于一個個案,我們應將所有的服務對象都看作是一個案主系統,不僅包含案主,還將其所處的情境也納入服務范圍,以“人在情境中”的視角看待并服務于案主。
(一)個案治療:行為修正治療模式與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相結合
從個案的角度,針對小亮的案例,我們可以運用行為修正治療模式對小亮的越軌行為進行矯正訓練習,同時結合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對案主進行心理和行為輔導。
在采用行為修正治療模式時,更多的是強調案主的學習能力,幫助小亮訓練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達到行為修正的目的。考慮到處于青春期的小亮這一時期叛逆,反抗的心理特點,社會工作者服務小亮時一切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一種和諧的,相互尊重的,關切接納的合作關系,以合作者的角色介入個案。在這一階段,可以綜合運用放松練習、自我管理、代幣制管理等多種具有人性化療法。在行為訓練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尤其要幫助小亮建立內在行為與外部環境刺激之間的聯系,同時社會工作者應當與小亮一起根據最初設立的行為矯正的目標對行為矯正的結果有一個客觀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是正向的,肯定小亮付出的對于實現越軌行為改變的努力,能夠給予小亮動力繼續堅持實現自我行為的轉變。
在采取心理社會治療模式時,更多的是強調借用了系統理論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在利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幫助小亮改變行為時要重視小亮內心的反應與現實情況的一致性,幫助小亮識別內心渴望交友的反映,同時識別自身的不良行為對于建立友好關系的弊端。社工在幫助小亮識別內心斗爭的同時應當幫助小亮正確認識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的力量在實際生活的力量的失衡,從而結合行為修正療法幫助小亮達到行為適應,平衡內在本我與超我的力量。同時重塑小亮社會關系對其的評價模式,增加社會支持。
(二)小組工作:治療模式與互惠模式相結合
治療模式主要是以治療個人為小組目標的,它的目的就是幫助個人通過小組達到心理、社會與文化的適應。互惠模式認為小組有一個共同目標并且是一個互助的系統。互惠式的小組工作和治療模式下的小組工作既能幫助小亮發展與其他小組成員的關系,借助小組成員的力量,幫助小亮正確評價自己,正確評價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通過小組工作,小亮能夠初步建立其與同學的良好聯系,學會與他人溝通,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
針對小亮自身的特點,小組工作的開展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以同學為主體的小組。在進行小組工作時,涉及到小組工作的設計、計劃于評估等多個階段。小組活動的設計要以幫助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為宗旨,通過小組過程中同學們的互動實現小亮與同學之間的良好的人際互動,改善同學之間的標簽化互動。通過開展活動,亞文化群體與主流群體之間可以有機會深入接觸,由此逐漸改善同學關系,增進同學友誼。
(三)家庭社會工作
從家庭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社會工作者主要是引導小亮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改善父母的孩子的教育方式。案例中小亮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這一時期的孩子很多是不愿意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心事的,并且小亮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小亮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溝通深度。社會工作者通過家庭社會工作,與小亮的父母進行溝通,幫助小亮父母找到與小亮相處的更好的模式,改善與小亮的溝通方式,建立正向的親子關系,給予小亮行為適應的支持,幫助小亮重拾自信,完善人格。
注釋:
樂國安.當代中國社會越軌行為(第1版).知識出版社.1994.196-197.
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652.
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社會學(第10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216-217.
參考文獻:
[1]許莉婭主編.個案工作(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