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麗
〔摘要〕傷害事件經常發生在青少年的同伴互動中,激發學生的寬恕意識,培養寬恕品質對學校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了解寬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了解中學生寬恕的影響因素及當前進行寬恕干預的模型,有助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寬恕品質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寬恕品質培養,要營造寬容有愛的校園文化氛圍,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用發展論的觀點看待青少年的特質觀。
〔關鍵詞〕傷害事件;寬恕;寬恕品質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4-0057-03
作為中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在與同伴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或大或小的矛盾或沖突,這些矛盾或沖突極易成為讓中學生憤怒不平或痛苦不已的傷害事件。面對這些傷害事件,有的學生選擇報復,以平衡內心的憤怒;有的學生選擇逃避,可能因此產生抑郁等情緒;有的學生選擇緊握傷痛,很長時間無法打開心結。傷害事件的應對關系到人際與生活的適應,對他們日后的心理健康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當前社會中,傷害事件在青少年中發生的比率有所上升,尤其是近年來,校園沖突或校園欺凌事件越來越強烈地吸引著大眾的注意力,如何從根本上緩解或降低傷害事件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傷害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寬恕是指個體在受到侵害后,對侵犯者的負面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消失,并出現正面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心理過程。研究表明,寬恕能幫助受害者消除消極情緒,改善人際關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亦有研究者指出,人際間的寬恕與和解是不容忽視的[1]。
寬恕是一種親社會行為,也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生的寬恕意識,培養其寬恕品質,成為目前學校德育中頗有現實意義的議題。而了解寬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中學生寬恕的影響因素及當前的主流寬恕干預模型對中學生寬恕品質的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 寬恕與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西方醫學心理學界流傳的一句名言說明了寬恕對個體的影響,即“寬恕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不是為了顯示你的寬宏大度,而首先是為了你的健康,如果仇恨成為了你的生活方式,那你就選擇了最糟糕的生活。”[2]國內外相關研究也證明了寬恕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狀態具有潛在的影響。Subkoviak等人通過測量青少年對其同性別父母的寬恕與其自身心理健康的關系后,發現高寬恕的青少年焦慮水平較低[3];賀海龍證實中學生的寬恕傾向與報復、抑郁、焦慮以及生活滿意度等心理健康指標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4];李大榮證實初中生寬恕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正相關[5];徐鵬飛通過對600名高中生施測,證明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對寬恕總分有顯著的預測作用[6]。由此可見,寬恕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二、影響中學生寬恕的影響因素
1.同感體驗
同感體驗會影響中學生寬恕選擇的做出。同感是個體覺察、理解一個人的需要、興趣和觀點,并做出反應的能力,即能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換位思考,體驗他人內心的情感[7]。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做出報復或寬恕的決定過程,具體來說,如果中學生缺少同感體驗,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受到傷害后很可能就會選擇報復而非寬恕;相反,有適當同感體驗的中學生,能全面地看待問題,能換位思考,會傾向于做出寬恕的選擇。
2.同伴關系的親密程度
相比和自己不親密、關系疏遠的人,人們會傾向于寬恕那些與自己關系比較親密,關系中投入較多以及彼此比較滿意的人。有相關實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傷害情境下,對于好朋友和一般同學,青少年的情感反應、知覺到的傷害程度和寬恕程度存在顯著差異[8],即對于好朋友的情感反應程度和知覺到的傷害程度要低于一般同學,在寬恕程度上對好朋友的寬恕程度要明顯高于對一般同學的寬恕程度。
3.人格特征
相對于情境、時間和事件的變化,人格是影響寬恕的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因素,而寬恕也可以說是某種人格類型者的一種特質。關于寬恕和人格之間關系的研究大多是從大五人格角度探討的[7]。Ahoton等人發現,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與寬恕有關,宜人性得分比較高的人往往樂于助人,富于同情心,相比宜人性得分較低的人,他們擅長社會交往,較少經歷人際沖突;高寬恕與低神經性有關,情緒比較穩定的人,比較容易做出寬恕的選擇[1]。由此,如果一個中學生外向、樂觀、樂于助人、富于同情心,那么他們面對傷害事件時傾向于寬恕傷害自己的人,而悲觀、消極、心胸狹窄的中學生傾向于選擇打擊報復或忍讓逃避。
4.對傷害行為的評估
對傷害行為的評估主要包括對冒犯者冒犯意圖的評估、對冒犯后果的評估、對事后冒犯者道歉真誠度的感知等幾個方面。當受害者認為他人并非無意冒犯時,且他人可以控制冒犯行為,并給個體帶來明顯的經濟損失或身體創傷時,此時受害者很難寬恕冒犯者;如果傷害事件發生后,相比不道歉或很晚道歉,冒犯者如果能及時地向對方道歉,比較容易得到寬恕,若冒犯者不知悔過,不但不能得到對方的寬恕,反而有可能導致報復行為的發生[7]。如果中學生認為同伴傷害事件對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很大傷害,且是對方有意時,較少做出寬恕選擇,而傷害行為發生后的及時道歉能夠增加受害者做出寬恕的選擇。
此外,文化背景、外界環境、年齡、傷害情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學生對傷害事件的寬恕。
三、對傷害事件進行寬恕干預的模型
寬恕干預有助于提高受害者寬恕傾向。當前的寬恕干預主要分為兩大類。
1.“顯式”寬恕促進干預
所謂“顯式”是指為了幫助來訪者處理曾經遇到的傷害經歷,干預者直接將寬恕作為治療目標,向來訪者陳述寬恕的概念及其對傷害事件的價值。此類寬恕干預和輔導的模式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基于情感的”寬恕干預,以Enright模式為代表,二是“基于決定的”寬恕干預,以Worthington模式為代表。雖然這兩類干預模式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有研究者發現,兩組寬恕干預模式有共同的關鍵部分:界定寬恕;回憶傷害事件;產生共情;知覺到對他人的傷害;承諾寬恕;克服“不寬恕”。這些干預環節被認為是促進寬恕的重要因素[8]。此類型干預模型對實施者要求較高,且時間較長。
2.“非顯式”寬恕促進方法
特質觀干預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適合在校園情境中運用的干預模型。不同于“顯式寬恕”的直接向來訪者陳述寬恕的概念和價值,此干預只將寬恕作為治療目標,通過其他方法間接提高其寬恕水平。運用特質觀干預方法對中學生進行寬恕干預的前提是向他們澄清:寬恕并不是默許傷害的正當性或讓受害者認為他人可以隨意傷害自己;寬恕傷害自己的人并不意味著自己軟弱和自卑,受到傷害后不是一定要與冒犯者和解,并不必須信任對方;可以對其麻木不仁,可以不希望對方改變,寬恕也不一定要面對那個傷害自己的人,并且告訴他你己經寬恕他了。此類寬恕干預需要注意用情景重新構建行為,這樣可以使個體將冒犯者從冒犯事件中分離出來,從而感受到同感,放棄報復。通過教授人們發展觀,改變他們的特質觀,可以降低貼標簽和刻板印象傾向,增加對進步和改變的敏感,并且提高學習欲望,這些都是處理人際沖突以及考慮采取寬恕態度的重要特性[8]。
四、對中學生寬恕品質培養的啟示
1.營造寬容有愛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精神靈魂,也是滋養學生心靈成長的樂園,對學生的一言一行產生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中學生寬恕品質的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可以利用展板、電子顯示屏等方式進行宣傳,開展相應的活動如“感恩義賣”等,讓學生學會感恩,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與愛,從而營造一個有愛的校園文化環境。有愛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對學生進行寬恕品質培養的土壤。
2.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
積極心理品質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而寬恕也是其中一種。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并利用個人優勢,掌握打開積極情緒的鑰匙,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培養學生自信、樂觀、自主、同感等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直接或間接進行寬恕品質的培養。
3.進行積極的歸因
歸因是影響個體是否寬恕的重要的認知因素,進行積極正確的歸因有助于個體做出寬恕的決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歸因,就是將傷害事件進行外部的、不穩定的歸因,覺察到冒犯者侵犯意圖背后的其他原因,學會全面看待傷害事件,對傷害事件的歸因要有助于保持自身積極的認知和積極情緒的體驗。
4.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進入青春期,同伴交往成為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由于青春期認知和情緒感知能力的發展,發生一些沖突在所難免。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學習相應的人際交往技巧,學會正確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學會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積極化解與同學之間發生的矛盾與沖突。
5.用發展論的觀點看待青少年的特質觀
特質觀又被稱為內隱人格理論,是Bruner和Taguiri于1954年創造的,是指人們感知到的人的特質與個人其他信息之間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通過掌握某人少量信息而對其真實個人特質進行推論。當前的特質觀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固存論者,認為特定的特質有固定的傾向,另一類是發展論者,相信某特質是可塑的。用發展論的觀點看待青少年的特質,就是要相信青少年的品質是可以隨著時間和情景改變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8]。對于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傷害事件,對受害者進行干預時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看待傷害事件的發生,考慮到事件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多種可能性,而非對傷害事件和侵犯者一概而論。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規劃 2014 年度課題“中學生歸因方式、寬恕與心理健康在人際傷害情境中的結構關系” (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CG14-4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彭麗華.傷害情境下青少年寬恕的發展研究[D].河北大學,2004.
[2] Maltby ,J.,MacaskillA,J.Failure to forgive self and other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personality,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general health Pers IndiviDiffer,2001,30(5):88l-885.
[3]Subkoviak M,Enright RD,Wu C,et a1.Measuring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in late adolescent and middle adulthood.J Adolesc,1995,18(6):64l-655.
[4]賀海龍.中學生寬恕傾向及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D].天津師范大學,2012.
[5]徐飛鵬.高中生人格、主觀幸福感與寬恕的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6]李大榮.初中生人格、寬恕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7] 蔣雅麗,張野.寬恕心理的影響因素綜述[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8,8(4):720-722.
[8]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寬恕:特質觀干預與寬恕干預比較[D].南京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中學,廈門,360126)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