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澤菲
【摘 要】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集中展示南京豐富的非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場所,如何結合本館特色傳承中華民族的民俗非遺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是未成年人社會教育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民俗 傳承 青少年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挖掘館內特色,開展系列社教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于南京城南的南浦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以甘熙宅第為館址,是江南多進穿堂式建筑,俗稱“九十九間半”。始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年歷史。占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000平方米,青少年教育場所面積為5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大中型城市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自建館以來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一方面發揮博物館展示平臺的優勢,把民間藝術家、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請進館內表演展示,讓他們有個穩定的環境便于發展和交流;另一方面多年來開展的未成年人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也一直是民俗館社會教育工作的重點。
(一)文博之夏——“我是小小傳承人”
“我是小小傳承人”從2009年第一屆發展到2017年第八屆已經有超過5000名孩子走進這座大院,該主題夏令營活動主要包括組織營員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優秀的手工藝項目,聘請常駐館內的各位國家和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授課教師,以各種非遺和民間手工藝項目為載體,融入老南京及當下實事熱點元素,由傳承人老師對營員們進行面對面的知識傳授,手把手的技藝傳授,營員們動手制作、實踐,并對營員的作品進行評比,組織展覽等。這不僅大大豐富了我市中小學生的暑期文化生活,更是為熱愛民俗文化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臺。并且培養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民俗技藝的熱愛,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了未成年人自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每期活動結束后,館內工作人員及時邀請營員、家長及媒體參與夏令營的評議。舉辦至今得到了南京市文廣新局、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除了共同承辦單位的大力宣傳以外,活動還得到了其他媒體的多角度報導,使得館內的夏令營活動成為“南京文博之夏”中未成年人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得到未成年人和家長們的認可,具有廣泛的社會認知度。
(二)對外宣教——“非遺進校園”“非遺周周學”
除了邀請廣大青少年走進我們博物館去學習了解非遺文化,“走出去”“送教上門”的項目活動也尤為重要。緊密結合博物館自身宣教服務特色以及民俗、非遺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相關活動,自2009年起,在全市62所中小學校、幼兒園,19所大專院校,4所外籍學校和4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品牌活動。與15個特色社團開展了非遺文化交流活動,開設非遺選修課程,精心組織策劃非遺晚會。并且針對特殊人群,設計適合他們的展覽展演形式。同時還與南京地區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主流媒體南京日報小記者團隊合作,開展“進校園”活動。自2016年起,在高淳區椏溪中心小學、考棚小學、長江路小學等共建單位開展了“非遺課程周周學”的教學,讓孩子們每周都可以學到非遺課程。課程結束后及時收集學生對于課程的感受和建議,從而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課程設置,使其更貼近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同時通過與拉薩路小學共同舉辦的兩期“五百娃娃學非遺”活動確定了雙方的長期合作,將非遺課程規劃為校本課程。此類“進校園”活動的開展也標志著南京民俗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系統的合作將更加深入。
(三)傳統節令——“我們的節日”
南京民俗博物館是民俗、非遺“雙博館”,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見證和縮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同時也是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本著這樣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南京民俗博物館希望能通過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讓傳統節日成為館內民俗文化的課堂,讓青少年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傳統節日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要弘揚傳統節日文化,首先要引導青少年群了解節日及節日文化的深刻背景。目前,很多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知之甚少,通過館內舉辦的此類“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首先在內容上可一定程度地加強對青少年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授與教育,使他們大致了解節日文化的蘊涵、成因及演變過程。再次,在活動形式上的多樣化發展也是弘揚節日文化的一種方式,例如重溫金陵剪紙、秦淮燈彩、皮影、葫蘆畫、布藝、泥塑、繩結等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觀看白局、京劇、黃梅戲等傳統劇種;自己動手制作月餅、粽子等傳統佳節的美食等,既能體現優良傳統又能反映時代特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形成實踐教育、體驗教育與養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注重自覺實踐與自主參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熏陶、感染青少年自覺維護傳承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節日文化。
以上三項主題系列活動,都是在幾年活動的積累下逐漸形成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參與度且頗具規模。活動中通過參與、體驗的教學方法,專業的教學內容,嚴謹的教學態度,使優良的傳統民俗和非遺文化成為當下少年兒童學習的中華傳統文化,增強了青少年對祖國、家鄉的熱愛,對增進民族自信自強等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
隨著時間的慢慢累積,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各類社交活動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教育機構的關注。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每期的活動中去,讓非遺工藝得到很好地良性傳承,加強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針對這一目的,館內也總結了一些改進對策。
(一)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媒體資源包括紙質媒體和電子媒體。首先我們要充分與大眾關注的報社、電臺、直播媒體合作,在活動舉辦前、中、后期及時提供資料圖片,盡量擴大宣傳面積,增加受眾群體,讓更多的家庭、教育機構等了解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并主動參與其中。
其次,在當今的網絡信息化時代,網絡傳播的力量與速度更是不容忽視。近兩年,南京民俗博物館建立了官方的微博、微信,尤其是南京市博物總館成立后,各館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館內的重要信息、組織開展的活動、舉辦展覽、組織培訓等相關資訊及時、高效、準確地在微博、微信及官方媒體上發布。同時在一些活動中,館內工作人員也設計了一些互動平臺,新的媒介使得觀眾的參與度、主動性大大提高。同時,我們也大力支持社交媒體的主動運行。社交媒體可以通過用戶之間的相互分享以及友鄰之間互相訂閱增加信息之間傳播的可能性。目前,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照片加文字的形式發表在個人空間中,希望同大家分享討論,這在無形中也積極有效地為博物館做了宣傳。
(二)改進社教活動設計形式
南京民俗博物館在社教活動設計的內容形式上獨具特色,且具有著先天的優勢,如何充分地發掘利用這些資源,增加活動的興趣性與娛樂性,變被動為主動,是我們在這些活動策劃中要思考的問題。首先要充分考慮到館內的服務對象,了解他們的教育背景、興趣愛好。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感興趣的著落點,能接受的知識點是有區別的,這樣我們在活動的設計安排中,可以靈活地調度理論與實踐的比例,保證孩子們高效地參與度。同時孩子們本身的時間分配也相當重要,尤其是他們在休息日、節假日的安排。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后再妥善處理,盡量做到能配合他們的時間,實現無縫對接。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能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是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民俗博物館,要積極結合自身特色,創新思維,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實現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