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峰
摘 要:文章針對大學生就業質量層面存在的問題,研究以提高就業質量為導向的全程化就業教育體系構建策略。要以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職業啟蒙與專業教育;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確立職業理想;以“學習型”互助小組為平臺,激發大學生潛在興趣;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增加就業工作宣傳,營造就業氛圍;延伸服務,開展畢業后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關鍵詞:就業質量;全程化就業教育;大學生就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2-0025-01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不僅關系到大學生本人才華的展示與理想的實現,而且關系到國家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以及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要任務,結合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和實際,本文研究全程化就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大學生就業質量層面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就業穩定性降低。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本科大學畢業生有24%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半年內離職的人群中有98%是主動離職。“智通人才”的調查顯示,65%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堅持不到一年時間,僅9.3%的大學生能堅持兩年以上。大學生在就業難的形勢下對就業單位認可度低已成為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的一大瓶頸,員工忠誠度成為公司用人最大的疑慮之一。
(2)有時可能存在“被就業”現象。以前,曾有媒體報道某些高校學生“被就業”的新聞。所謂“被就業”,一種情況是高校讓沒畢業的學生隨便找個單位開個證明,完成就業協議書的簽訂,證明自己已就業;另一種情況是高校畢業生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就業”。
二、以提高就業質量為導向的全程化就業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學生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全程化就業教育強調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實踐能力為主線,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目標,從大學生入學開始貫穿整個大學過程,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為大學生的健康成才和就業創業服務。
(1)以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職業啟蒙與專業教育。大學生剛進校時,高校要組織大學生學校史,參觀校園,感受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根據專業不同,可邀請系主任、學科負責人、專業教師等開設專題講座,從教學大綱、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專業未來發展、就業前景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努力讓大學生盡早、更全面了解專業發展狀況,明確學習目標。
(2)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確立職業理想。高校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使大學生能夠了解自我,從性格和興趣等方面準確評價自我,根據自身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同時,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應當經常強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大學生每個學期或每個學年對自己做一次總結,反思和審視自己所做的規劃。
(3)以“學習型”互助小組為平臺,激發大學生潛在興趣。大學生步入二、三年級后,應該充分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功能。學校和教師應當側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業指導,帶領大學生組建“學習型”互助興趣小組,組建創新實踐實驗室,引領大學生鍛煉和提高個人能力,解決大學生的“我要怎么做才能實現職業理想”的困惑。要以“學習型”互助小組為平臺,舉辦學術交流會展示大學生學習成果和心得,促進大學生相互學習,解決大學生所遇到的困惑并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4)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大學生專業實踐分階段安排在大學四年,貫穿大學生教育全過程,使低年級大學生能夠盡早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需求,及時發現自身不足,通過不斷學習加以修正和完善。只有通過實踐,大學生才能認識到自己所學并不是空洞的理論,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認同感,使就業競爭力得到提高。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大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樹立明確的擇業目標。
(5)增加就業工作宣傳,營造就業氛圍。高校可以在大三下學期開設就業指導課,專門向大學生介紹國家對就業創業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同時,對前途迷茫的大學生進行指導,對考研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對想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幫助。要重視各類就業洽談會和企業宣講會的宣傳,暢通大學生了解、搜集就業信息的渠道,并組織好模擬就業訓練,讓大學生了解求職技巧。在大學生找工作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形成合理的就業觀念。
(6)延伸服務,開展畢業后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轉變,從大學生到職員的轉變,是大學畢業生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高校要強化畢業生的員工意識,讓他們虛心向公司老員工請教,樂于自我奉獻,敢于吃苦,在企業中樹立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的形象,這是大學畢業生工作后要完成的第一項任務。同時,大學畢業生要處理好與領導、同事之間的關系,虛心接受領導和同事的批評,敢于面對挫折和困難,將批評與贊揚當作一種激勵,更好地適應社會,完成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朱輝榮,徐珮杰,劉君.高校靈活就業畢業生就業保障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24)
[2]朱華珍,胡靜.高校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