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鋒
摘 要:文章立足數學、學生、教學三者融通的視角,從注重化錯教育、讓學生在自我思辨中超越,注重玩轉數學、讓學生在前后聯系中融合,注重建構沖突、讓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反思三個方面,研究合和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數學教學;合和思想;教學改革;認知沖突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2-0036-01
數學課程改革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對數學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即改變數學課程中繁難偏舊的內容,二是對數學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即改變機械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課程改革的主體是國家、學校,而教學改革的主體則是教師。基于此,借鑒倡導“在合作中共創和諧”的“合和”理念,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好的教學”范式,主張從數學、學生、教學三者相互融通的視角研究數學教學范式的實踐建構。
一、注重化錯教育,讓學生在自我思辨中超越
化錯是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學生是身心統一的鮮活生命存在,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的生命健康發展。當學生困囿于自我狹窄的認知區域產生錯誤、不能自我發現時,教師不妨順勢而為,引導學生自我發現。例如,在“圓的認識”學習中,有些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得出“圓內所有直徑、半徑的長度都相等”的結論。這顯然是忽視“同一個圓”或“大小完全相等的圓”這一必要前提而造成的錯誤表述。此時,教者可不必直接去評判、完善,而是繼續聆聽學生的“高見”。生1:我們組用的是測量法,用直尺在圓內測量了10條直徑、半徑,發現它們都相等。生2:你們怎么能保證量的就是直徑或半徑呢?生1:“圓內最長的線段是圓的直徑”,我們測量的是圓內最長線段,所以是直徑。生2:我們組采用對折法,先將圓對折形成半圓,再對折形成四分之一圓,然后發現4條半徑完全重合。所以,圓內半徑都相等,圓內直徑也都相等。師:第一組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測量10條直徑、半徑,有一定說服力。第二組用的是對折法,對折后發現半徑相等,進而推理得出直徑相等,他們既動手又動腦。生3:我們組運用參照法,將一根線剪得和直徑一樣長,然后用這根線測量圓的直徑,發現圓的直徑都相等。師:第三小組的參照法很有創意,值得學習和借鑒。師:剛才同學們得出了怎樣的結論?生:圓內半徑都相等、直徑也都相等。在學生信心滿滿之時,教師拿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只有在“同圓”或“等圓”中,圓內半徑才相等,直徑才相等。顯然,這種欲擒故縱的“化錯”,遠比直接告訴印象更深刻。
二、注重玩轉數學,讓學生在前后聯系中融合
數學知識是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讓知識上下貫通、前后聯系,以“點、線、面、群”的方式對散裝知識進行整體集裝。這樣,學生借助過程形態的“合和”,能夠產生愉悅之感,明晰知識的本質屬性。例如,對于“三角形的高”,教師在教學時通常是靜態呈現不同三角形的不同方向的高,通過變式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質內涵。這種近似直接告訴的教學方式,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師借助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事先設計一個頂點不動、底邊可以隨意移動的動態三角形圖片,這樣,學生就可以用手按著底邊依次左右平移、上下擺動,變化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然后通過計算驚奇地發現無論怎么拉動底邊,三角形的面積始終沒有發生變化。此時,教者隱去三角形左右兩邊再次自由擺動底邊,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點到直線間的垂直距離始終沒有變化。學生于是提出“底邊不動,任意調整三角形的頂點,是不是也可以保持三角形面積不變”的猜想,并再次興趣盎然地“玩轉”起來。通過主動探索,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的本質內涵。如此,學生們在“三角形的高”與“點到直線距離”以及“平行線之間距離”之間建立起內在的數學關聯。
三、注重建構沖突,讓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反思
“合和教學”是一種“復調教學”(巴赫金語),是對“獨白教學”的積極超越。在“復調教學”中,教師能夠聽到不同的“學習聲部”。教師借助學生學習中隨時產生的認知之間的沖突,合理引領,智慧建構,可以讓學生主動反思,順暢“合和”,達到認知的新平衡。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根10厘米長的紅色小棒,再給出5厘米和7厘米、4厘米和3厘米、4厘米和6厘米三組長短不一的綠色小棒,讓學生自由圍出三角形。學生在擺小棒中發現,10厘米、4厘米、3厘米這組小棒,與10厘米、4厘米、6厘米這組小棒,怎么也擺不出一個封閉的圖形,由此發現綠色小棒要長一些才行。教者將3厘米、6厘米的綠色小棒,替換成16厘米、17厘米的小棒,再次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由此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歸納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四、結束語
“合和”意為“在合作中共創和諧”。“合和教學”倡導在合作中共創和諧課堂,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課堂于學生,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數學與教學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凸顯學生、數學與教學的整合和融通,進而建立整體、和諧、自然、有機的數學教學新范式。
參考文獻:
[1]龔孟偉.“和合”思想與“和合教學文化”共同體的建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02).
[2]趙彩秀.數學教學模式研究中的問題[J].教學與管理,201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