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華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在易錯處巧設沖突,促進知識的主動建構;在思維臨界點巧設沖突,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在拓展處巧設沖突,完善對新知的認識與理解。要通過巧設認知沖突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打造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認知沖突;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8-0097-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設置認知沖突,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調動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巧設認知沖突,以期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思維注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情感上參與課堂教學,打造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
一、在易錯處巧設沖突,促進知識的主動建構
在數學學習中,有很多易錯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問題,教師可以捕捉知識易錯點,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使學生在質疑與爭議中主動建構知識,變錯誤為醒悟。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有關平年與閏年的內容時,以1980年至2000年為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平年與閏年的判斷方法進行判斷。很快,學生發現1980、1984、1988、1992、1996和2000年都是閏年。這時,教師指著2000年問道:“那是不是所有的整百年都是閏年呢?”問題一拋出,教室里開始熱鬧起來。有的學生認為是,有的學生認為不是。就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教師適時出示“1600、1700、1800、1900、2000年”,一下子使原本嘈雜的爭論變成了一致的聲音:除了1600和2000年,其他都是平年。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四年一閏,百年不全閏,四百年才閏”的規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制造“沖突”,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與質疑,更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對“閏年與平年”的判斷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在思維臨界點巧設沖突,引發學生積極思維
認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生在面臨認知沖突時,會使頭腦處于警覺狀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制造認知沖突,在學生思維的臨界點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推動,由此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循環小數”這部分內容時,在鞏固練習環節,可以出示這樣一個循環小數:4.1717,讓學生分別說出小數部分的第6、第9、第12位的數字分別對應什么數字?問題一拋出,學生們忙著拿筆寫開了,很快就發現第6、第9、第12位分別對應7、1、7。接著再追問:“那第100位、第999位又分別是哪個數字呢?”頓時,學生們開始紛紛議論起來:這么多位數得算到什么時候?這時,教師在黑板上這樣寫道:
快速地寫出答案后,有位學生發現了教師的“秘密武器”,一下子說出循環小數4.17第100位、第999位分別對應的數字。接著,第二位、第三位學生也說出了正確答案。最后師生共同總結規律:循環節是幾就用位數除以幾,余1就是循環節的第一位數,沒有余數就是循環節的第二位數。在上述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懸念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設置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調動了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動力。
三、在拓展處巧設沖突,完善對新知的認識與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教師應做到創造性教授。學生完成知識的獲取后,并不意味著學習過程的終結,如果此時教師能夠制造沖突,就能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趨完善、全面。例如,在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時,分別從天氣描述、數據統計、海拔情況三方面引導學生認識負數的概念。然后,再通過直觀的圖例和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理解負數。最后再乘勝追擊:“剛才我們知道了負數能夠用在天氣描述、數據統計、海拔情況等方面,那么在生活中其他方面還有用嗎?”通過制造理論和生活的沖突,引導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存錢與取錢、電梯的上下運行、開車時的方向等方面,促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負數”這一新知。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依附教材,就只能讓學生的認知局限于課本上的例子。制造沖突,正是可以讓學生突破教材的例子和內容,實現對負數概念的了解和重構,從而使知識結構更加完善。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設置認知沖突不僅能開發學生的思維,更能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認知沖突,設置的矛盾沖突越深、越激烈,撩撥學生的好奇之心、好勝之心、好表現之心就越強。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化沉悶為活躍,化平淡為精彩。
參考文獻:
[1]余淑娥.認知沖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09).
[2]付穎.解讀新理念嘗試小學數學新教學[J].遼寧教育,2012(12).
[3]孫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多元化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