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潔
摘 要:文章從以不同悟知性格的交往促進立體探究的形成、以不同悟知性格的合作倍增差異探究的合力、以評價交流為差異探究的持久動力三個方面,對基于多重感悟的自主互動型語言資源構建進行探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互動型;語言資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2-0069-01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生活和交往使他們逐步形成了對各種現象的自我理解和認識,而且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理論斷的潛能。由此看來,學習不是知識由外到內的簡單傳遞和轉移,而是學習者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是通過不同性格、不同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我并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
一、以不同悟知性格的交往促進立體探究的形成
(1)在問題交往中激發學生個性探究的欲望。在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會在瞬間形成聚焦。例如,在學習運用比喻句時,許多學生認為只要含有“像”“仿佛”等比喻詞的句子就是比喻句。教師可鼓勵學生思考:“能否找到反駁這一論點的具體事例?”再引導學生思考:“比喻句的關鍵究竟是什么?”這樣,學生會開啟能動思維,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引發探究欲望和興趣,進行知識積累。
(2)在思維碰撞中生成學生深入探究的材料。每位學生都有探究的興趣與激情,但離不開具體的探究材料。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獨立操作,積極思考。這一過程,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把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和培養思維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展了學生的認識和能力。
(3)在合作互動中形成學生成功探究的方法。自主探究不一定就能產生大量的言語積累,其關鍵是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1)解剖疑問,引導探究。如何產生問題?怎樣進行探究?探究到何種地步?探究因疑問而起,提出問題才能進行探究學習,疑問引領學生形成科學有效的探究過程。在問題的不斷產生與不斷被解決過程中,學生才能一步步走向知識,走向真理 2)驗證疑問,鼓勵探究。鼓勵學生對課堂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而這一過程足以讓他們有所發現,能培養他們對問題的抽象概括能力。3)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教師要創設讓學生進行實踐和體驗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發現真知,得出結論。4)預設聯想,推理驗證。學習新知不能忽略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解決問題先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挖掘他們的潛力,給他們創設猜想、探索、驗證的空間。
二、以不同悟知性格的合作倍增差異探究的合力
(1)變差異為合力的前提是自主探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曾指出: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可以盡情施展才能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激發者,而且要善于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的隱形資源,把簡單的經驗否定打造成探索新知、提高能力的利劍。
(2)倍增探究合力的關鍵是悟知性格互補。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的自主探究為小組合作提供了厚實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才能彰顯集體智慧,做到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拓。1)取長補短。當課堂出現不同意見時,組織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學習時用得最多的便是強弱搭配。尤其在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以強帶弱往往會使問題的解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取長補長。對待復雜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強強聯手可以營造平等交流的合作探究氛圍。3)取短補短。所謂的弱者往往是相對的,并不表示其內在的隱形資源就一定不豐富,但弱者往往更務實一些,探究起來直來直去,教師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用來點撥與引導,要更加細致些。久而久之,“短”就逐漸變成“長”。
(3)成為組織、引導學生探究的合作型教師。課堂中隨機生成的資源激發點稍縱即逝,誰來組織學生因地制宜地進行探究學習?只有依靠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寶貴資源的發現者,還是學生探究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三、以評價交流為差異探究的持久動力
首先,探究討論,集思廣益。組織討論可以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互為補充,互相完善,形成更為清晰、更為生動、更為豐富的評價意向。其次,共同活動,交流體驗。教師應摒棄一味理性的評價,對待隱形資源,教師的評價要以情激情,以情動情。要讓優美文字中富含的情感得以充分鋪陳,就應引導學生盡情地沉浸于動作、語言、繪畫、表演等評價活動中。再次,協同創新,超越自我。千差萬別的生活產生了千差萬別的創造火花,良好的評價交流能把它匯成一股股洪流,使創新思維如波濤般在語用過程中涌動出來。協同本身就在綜合著每一個個體的不同思維,這些思維在碰撞中必然會產生創新點。
四、結束語
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評價和積極引導能促使學生有效作出建構性反應。教師是合作探究的主導,其選擇運用的各種理解策略是促使學生進行更好的自我認識的關鍵所在,并最終實現教學控制由教師逐步向學生動態轉移,從而提高學生的言語積累水平和語用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文暉.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效果論證[J].職教論壇,2005(33).
[2]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