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楊思思
【摘 要】受季羨林先生《我的書齋》啟發,借助互聯網絡,探討了以“個人”為出發點,研究“項目”為目標的虛擬圖書館空間再造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虛擬空間再造
0 背景
前不久,讀季先生《我的書齋》,他說有個十分喜愛的書齋,藏書幾萬冊,是北大教授中的“藏書狀元”。這些書都是他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每當他走進書齋,書們立刻活躍起來,仿佛能聽到向他問好的聲音,也仿佛能看到跟他招手的情景,倍感親切。然而,有時也讓先生窘態畢露,要找一本書,往往遍尋不得,“只在此屋中,書深不知處”。只好去借,等把文章寫好,書還給圖書館之后,無意之間,竟然找到了要找的那本書。經常重復這樣的喜劇。他說要努力修持,將來能獲得“天眼通”和“天耳通”,只要想要哪本書,伸手便可拿到,如探囊取物[1]。
季先生的愿望是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書齋,方便地檢索與獲取研究資源,滿足讀書、治學、寫作的需要。現在,圖書館可借助發達的互聯網數字技術,打造“個性化虛擬圖書館”,即再造虛擬圖書館空間,實現先生的愿望。
1 圖書館虛擬空間再造
1)虛擬空間再造的必要性:隨著互聯網發展,將“藏在深閨”的文獻資源更有效地組織并展現給讀者,讓讀者不必來到圖書館就能方便地利用資源,是圖書館應該思考的問題。本世紀之初,國際圖書館界就在思考圖書館作為場所的價值問題[2]。2016年“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對“空間再造及服務推廣”進行了探討,強調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推廣服務創新。因此,空間再造是服務工作的新熱點[3]。突破傳統圖書館圍墻,利用發達的網絡工具,將資源數字化,在線化,構建虛擬圖書館,再造圖書館空間成為必然。
2)虛擬空間再造的可能性:首先,基于各種需求、涵蓋各學科多類型數據庫不勝枚舉。我館就已購中外文期刊、電子書和學位論文、科技報告,引文及分析評價,檢索平臺和軟件,自建數據庫30多個,基礎數字資源極為豐富。其次,網絡條件十分發達。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網民規模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47.9%。[4]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應用,將傳統產業在線化、數據化。[5]圖書館讓各種“資源”通過“在線”、“預覽”和“流動”,實現資源價值,滿足讀者需要,使虛擬空間再造成為可能。
3)虛擬空間再造涵義:所謂虛擬空間再造,是不依賴于圖書館實體空間,借助互聯網絡,構建“個性化虛擬圖書館”。在這個虛擬空間中,讀者能像在實體圖書館一樣,方便地瀏覽、檢索、獲取所需的資源,進行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
2 虛擬空間再造模型
受季先生《我的書齋》啟發,空間再造以“個人”為主體,以“項目”為依托,借用圖書館基礎平臺,進行資源搜集、組織、管理和使用。示意圖(如圖1)。
從圖看出,每一組“人、資源和項目”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個性化虛擬空間”(如A,B,C,D)。這個空間的使用,不需要特定的物理環境,只要有網絡存在,有移動終端,就能隨時隨地的完成資源的檢索、組織、管理與利用。不僅如此,借助于互聯網,“個人”在課題研究時,通過對資源的檢索利用,又可進入“他人的虛擬空間”達到“人物互聯”。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資源,資源與資源互聯互通互用,相當于給“人”長上了“天眼通”和“天耳通”。在需要“廣征博引”時就不需要像季先生那樣四處奔走了。
3 虛擬空間再造要點
1)以“個人”為本,創建個人參考文獻圖書館。“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關鍵與出發點應與“互聯網+”創新尊重“人性”的主要特征相一致。[6]所以按照讀者的治學方向,利用中外文數據庫及相關文獻管理軟件收集貯存“個人”所需的各種參考文獻,包括文本、圖像、表格和方程式等為論文寫作提供文獻參考服務。
2)以“項目”為依托,提供信息,以APP形式呈現給讀者。依托電子圖書移動閱讀平臺,對中外文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標準、專利進行整合,以移動設備作為閱讀載體,實現資源一站式搜索,導航和全文獲取閱讀。[7]
4 虛擬空間再造的方法及例子
NoteFrst是一款為科研人員開發的文獻收集、管理,論文寫作、發表、論文倉儲的全流程服務軟件和平臺。[8]因此,可用這個工具,構建“個性化虛擬圖書館”,研究人員在這個虛擬空間環境中自由的檢索、利用和分享文獻資源。
以材冶學院某本科生甲為例,收集“粉末冶金”為主題的文獻,在CNKI中命中13003條學位、期刊和會議論文記錄,經對基金限定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年代限定為“2013.1.1-2017.5.26”,含“煅燒”關鍵詞檢索,命中150條。將這些記錄導入NoteFrst中的“粉末冶金”文件夾,這樣就從圖書館基礎資源中定制了供甲同學使用的“個性化虛擬圖書館資源”,相當于給甲再造了一個特定的“虛擬圖書館空間”。他在研究項目時,可學習并對這些資料“添加標簽”做筆記,寫研究論文時用“插入到word中”作參考文獻引用并在論文后面自動形成最終參考文獻標準格式列表。資源的獲取、使用簡捷又方便。就象有“天眼通”和“天耳通”一樣。當然,甲同學還可收集“納米材料”等其它主題的文獻。另外,甲同學還可“一鍵分享”,將“個人資源”在研究團隊中分享,有效開展科研協作。同樣的,乙同學、丙同學和丁同學等都可用相同的方法分別再造具有個人治學特色的“虛擬圖書館”,并在這個“虛擬空間”中自由地學習研究和寫作。
5 虛擬空間再造的條件保障
好的“個性化虛擬圖書館空間”能給科研工作助推加力,需以下條件保障:
1)網絡流暢安全穩定,價格便宜:免費,安全,便利和穩定的網絡環境,是空間再造的前提保障。加強網絡設備的連接,重視網絡病毒防范。
2)資源管理軟件功能齊全,方便易用:支持的參考文獻格式要多,寫作模板要全;連接的數據庫要多,檢索方法要簡便通用,好學好用,界面友好。
3)數字資源更新及時,使用簡便,價格價廉:維護、更新及時;檢索界面友好,方法簡單,易學易用;資源瀏覽體驗輕松舒適,圖文并茂,功能區醒目。配上學科導航,資源使用指南,使用范例和常見問題解答,實時在線咨詢等。
6 結語
再造虛擬空間,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必然。以“個人”為主體,“項目”為導向整合資源,利用數字、網絡技術再造“個性化虛擬空間”,如同構建一個個“我的書齋”,讓無數個季先生,長上“天眼通”和“天耳通”,自由徜徉在資源的海洋,快樂地讀書、治學與寫作,是圖書館人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季美林.讀書 治學 寫作.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17-19.
[2]Coppola,Gene.Florida Libraries.Fall2010,53(2):14-15.
[3]黃少琴.“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7年,第1期總第215期75頁.
[4]陳晨,楊君.新常態下的新機遇[N].光明日報,2015-04-02.
[5]阿里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報告[EB/OL].[2015-5-26].Http://i.aliresearch.com/img/20150312/20150312160447.pdf
[6]同3.
[7]李莉,康健,王中岳.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校圖書館新服務研究,《圖書館:社會發展的助推器》,13頁.
[8]http://d.dxy.cn/preview/2342005.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