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 要:教師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教學,會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等方面獲得整合,實現學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教師要選擇最優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思維活躍,理解知識,提高推理判斷和邏輯分析能力,進而掌握數學知識。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師采用數形結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當堂練習法使學生掌握數學本質和規律。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三維目標;能力
在當前大力提倡“減負增效”的背景下,“有效教學”無疑已成為每個數學老師所共同面對和研究的熱點問題。教師都在紛紛嘗試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通過不斷地實踐,教師認識到了只有學生參與到課堂探究中才能夠最大化地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學會討論問題,掌握解題方法和技巧,進而習得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實現高效課堂。
一、數形結合法,提高想象能力
數學知識是很抽象的,教師要通過形象的數字和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很多時候看到復雜的數量關系會讓學生產生望而生畏的感覺,對數學學習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克服學生的畏懼,教師要化復雜為簡單,將抽象轉變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可以更順利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數形結合法是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進行科學認知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恰當地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練習題:平行四邊形ABCD中,AE⊥BD,CF⊥BD,垂足分別為E、F.求證:四邊形AECF是平行四邊形。單純地閱讀題目,學生并不會有清楚的解題思路,但是如果學生根據題目給出來的已知條件進行繪圖,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可以繪制出如圖圖形,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中說到有一組對邊相等且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所以在證明此題時,學生只需證明四邊形AECF的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即可。根據已知條件可以得出AB=CD,AB∥CD,又由AE⊥BD,CF⊥BD,可以證明AE∥CF。根據已知條件∠AEB=∠CFD=90°,學生可以證明△AEB≌△CFD,即可得AE=CF,通過這兩個條件學生就可以證明四邊形AECF是平行四邊形。圖形的幫助使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而更好地理解知識,學會分析。
二、自主探究法,活躍學生思維
在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的問題,用問題來啟迪學生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泛泛而談,輕重失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有意地設計一些新問題,或者布置一些探究任務,亦可以創設一些疑難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和判斷來理解知識,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從內涵與外延上得到擴展,又產生一種“常學需常疑,常疑需常學”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欲望,達到余音繚繞,意猶未盡的境地。例如在學習《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提供一個條件,如:有一個角為30°或者有一條邊長為5cm,讓學生進行繪圖,他們畫出來的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之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兩個條件,如:有兩條邊長分別為6cm,8cm;或者有一個角為45°,一條邊長為7cm,給出這兩個條件學生會出來的圖形扔不相同,還是什么樣的都有。教師繼續鼓勵學生探索,給出學生三個條件,如三條邊的長度分別為5cm,7cm和8cm;或者有兩個角分別是30°和60°,一條邊是6cm,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條件時,他們繪制出來的三角形都是一樣的了。這時候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慢慢地認識到了,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時,需要知道三個條件,這樣才能夠證明三角形全等。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形成的認識,使學生認識深刻,掌握了知識的本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合作討論法,豐富學生認識
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理解,這種交流會使學生思維跌宕起伏,循序漸進,達到一波三折。學生之間的溝通使學生可以從本質和規律上認識知識,體會到探究知識的過程,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的差異程度,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表達。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圖象》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列表、描點、連線的方式來繪圖,當學生了解了二次函數的基本圖形后,教師可以給出學生一個新的函數,如:函數y=-2x2+8x-8,鼓勵學生根據已經學習的二次函數圖象知識來討論這個新的二次函數的開口方向、對稱軸和頂點坐標,并且鼓勵學生在交流中探究這個函數有最大值還是最小值?值是多少?溝通中學生會進行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實現知識的交流和溝通,更好地掌握知識規律和本質。
四、當堂練習法,鞏固課堂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后一定要通過及時地練習才能夠達到對知識的靈活掌握和熟練應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當堂訓練”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練習和鞏固,通過練習來強化知識,達到更好地掌握的程度。練習中學生會對知識進行加工和處理,會自主地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判斷,運用自己的思維來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而促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配方法的依據是完全平方公式,知道了配方法的關鍵是給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一個項系數一半的平方。但是這些都是理論知識,具體怎樣應用還需要通過練習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配方訓練,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這種方法,如:x2+12x+( )=(x+6)2;x2-12x+( )=(x- )2;x2+8x+( )=(x+ )2練習中,學生會對知識進行加工,有利于學生更熟練地應用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課堂的參與,使學生可以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分析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實現學生對數學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進而達到靈活應用的程度。
參考文獻:
[1]張芳.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2.
[2]木志慧.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建構主義應用[J].成才之路,201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