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慧
【摘 要】要想做好濕陷性黃土地區路基施工質量控制,首先應該了解黃土濕陷的機理和濕陷性黃土地區路基的處理原則,才能從根本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濕陷性黃土地區路基的施工質量。
【關鍵詞】濕陷性黃土;路基;施工;質量控制
1 黃土濕陷的機理
有很多種原因造成黃土濕陷,也有著不同的作用機理,但都會嚴重地損壞建筑物。(1)雨水的作用。長期下雨可能導致原有的黃土結構發生變化,出現濕陷。雨水粘結了松散干燥的粉粒黃土,在含水量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黃土的有效重度會減小,對土體自重下的壓密帶來阻礙。比如在加上建筑物的載荷,從而出現濕陷過度的現象(2)外界壓力的作用。比如說長期超載車輛的行駛。(3)內部原因。黃土結構特征及其物質組成是產生濕陷的內在因素??扇茺}在黃土中有著大量的存在,在含水量較大時,其會溶解,從而降低了黃土結構的強度,進而降低地基的承載力,使得濕陷現象的出現。一些黃土的細顆粒表面會存在著一層很薄的結合水膜,水土在浸濕水后,會因吸水增厚結合水膜,在顆粒間分布,并且十分容易出現滑動,減少了抗剪強度,從而使得濕陷的情況出現。黃土的存在形式大多是單粒結構,并且顆粒與顆粒間的連接不牢固,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骨架顆粒,結構較為松散,從而極大地影響濕陷性。有很多因素造成了黃土的濕陷,而在工程建設中一些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因此只能夠找到最重要的因素,有針對性地解決黃土濕陷問題。
2 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原則
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時需要對土壤的大孔結構進行破壞,對黃土工程的性質進行改善,盡可能將浸水情況避免,將黃土地基濕陷變形的現象盡可能避免或者消除,對建筑物地基的剛度和強度加強。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時需要對區域黃土的特性進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再對處理工藝進行合理的選擇。在處理地基前需要詳細地勘查現場,通過取樣調查的方法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然后再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制定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措施。
3 濕陷性黃土地區路基施工質量控制
3.1 一般路基
對于一般的路基,濕陷性不是特別黃土路基,我們可采用墊層處理法或強夯法消除黃土的濕陷性。
在采用墊層處理法來進行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時主要是先挖除基礎下方濕陷性黃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然后采用不具有濕陷性的土層進行換填,例如三七灰土墊層。對于要求高的公路,應該將路基下所有的濕陷性土層都進行清除,而對于公路等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地方,應該將2/3以上的濕陷性黃土進行清除,但是總的來說,處理深度不宜少于1米。在墊層處理過程中需要首先對公路的整體穩定性進行保證,避免地基變形。
3.2 填挖結合部和半填半挖處
有較多的工程施工經驗表明,路堤的主要病害主要是橫向半填半挖路段和縱向填挖交界路段出現差異沉降,從而導致路面出現縱向裂縫甚至滑塌、沉陷等,由此可見填料的合理選擇對路基穩定乃至公路整體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關鍵因素。而且,無論是橫向半填半挖路段還是縱向填挖交界路段,如果自然坡度陡于一定坡度,或是填高達到某一范圍的時候,如果沒有開挖角度內傾的臺階,然后分層填筑壓實,在壓實的時候就會產生漏壓區。 同時,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不均勻沉降,比如說填挖結合部,縱向可以采用10M5%灰土過渡,對于橫向開挖臺階,可以采用土工格柵的處理方式。
3.3 高填路段
黃土指的是在干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狀節理的黃色粉性土,濕陷性黃土受水浸濕后會產生較大的沉陷。濕陷性是黃土類土在上部壓力作用下受水浸濕而發生沉陷的性能。對于高填路段的濕陷性黃土,可采用灰土擠密樁和強夯法。
我們可以采用擠密樁法消除高填路段的黃土濕陷性。采用擠密樁法進行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中,主要是實現樁基礎和濕陷性黃土的共同承載,使得整體性提高。此外,擠密樁能夠將上部載荷向濕陷性黃土層以下直接傳遞,對因濕陷承載能力下降帶來的工程事故進行有效地避免。擠密樁主要是將一部分土采用開挖或者鉆孔的方法掏出,將混凝土或者灰土等材料向孔中灌注,通過化學反應形成樁體,并沒有改良樁體周圍的土體。在水浸濕濕陷性黃土中的樁基礎后,降低了樁與黃土間的摩擦阻力,因此在黃土中摩擦型的樁基礎是不允許采用的,只能使用端承型的樁基礎。在擠密樁處理過程中,不僅要嚴格按照工程強度的要求進行作業,還要保證樁地段的受力層必須是壓縮性較低的非濕陷性土層或者巖層,若是自重濕陷性黃土的場地,則持力層必須要符合承載力的要求。
若是濕陷性黃土的自己飽和度在60%以下時,在地基處理時可以采用強夯法。可參考《強夯法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技術規程》(DBJ61-9-2008),強夯法處理過程中,應當選擇2.5~3.0t 范圍內的夯錘,控制4.0~4.5 m 范圍為夯點的落距,以2~3 次的一個夯點落錘為宜,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對地基地層1.2~1.8m范圍內的黃土濕陷性進行消除。強夯法在工程建設中被廣泛地應用,同時也證明了強夯法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中的一些優勢,其能夠對強夯范圍內的黃土化學性質以及物理性質進行有效的改善,將黃土的干密度進行增加,將其承載力進行提高,降低壓縮性,對黃土的濕陷性進行部分消除,將黃土的透水性進行降低。
3.4 過濕路段
路基干濕類型劃分為四類:干燥、中濕、潮濕和過濕。對過濕路基的處理方法主要有換填砂礫法 、生石灰淺層拌合法 、土工格柵加筋土等方法。如果路基土過濕是由于下雨地表積水所引起的,而且過濕土厚度不大,可以采用換填砂礫或生石灰淺層拌合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從而提高路基的承載力。石灰土價格低廉、具有較高的強度、較強的板體性、較好的水穩性和抗凍性等特點,近年來在濕陷性黃土路段的地基處理及路床換填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土工格柵加筋土主要是能提高路基整體穩定性,并具有防護、過濾、排水、隔離和防滲等功能。加筋土所用的土料需要有較高的摩擦力,根據加筋土的標準規定:塑性指數要小于6,并要求通過200號篩的顆粒重量不超過25%,因而不能用粘性土做為加筋土的填料。碎石是處理過濕路段路基土時加筋土比較理想的填料。
4 總結
濕陷性黃土地區路基質量的控制,應該從多角度進行分析,了解濕陷性黃土的特性,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對其進行加固處理,確保不會出現明顯的濕陷性,影響路基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袁文瑞.石灰處理軟土路基深度對土基回彈模量影響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5.
[2]房立鳳.鄭西客運專線水泥改良黃土路基填料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
[3]胡拔香.隨岳高速公路膨脹土路基施工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1.
[4]成曉榮,路敏,王立邦.灰土擠密樁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的應用及質量控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7):247-248.
[責任編輯:張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