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霞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文化的輝煌時代,在這個輝煌時代涌現了許多學派,這些學派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讓我們受益至今。作為一位歷史老師,我學習了這段歷史,得到很多啟示,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過程當中,我發現先秦諸子的思想當中蘊含著許多班級管理哲學。
一、儒家的仁政
仁政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來的。簡單而言就是統治者應該愛自己的臣民,對自己的臣民好。我認為,在班級管理中也應該對學生施行“仁政”。簡單地說,就是要愛自己的學生。我國近代曾經有個教育家說過這么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信奉這句話,我認為這句話和儒家所提倡的仁有異曲同工之處。要做到愛學生,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事業,其次,要從小處入手。可能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眼神,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孔子曾經說過:“親其師,方可信其道。”如果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愛,那么他們對于老師的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墨家的兼愛
“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觀點。所謂的“兼愛”指的是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墨子提出這個觀點是為了解決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社會混亂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觀點同樣適用于班主任工作。“兼愛”,實際上就是要平等對待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是愛學生的基本前提。該如何做到平等對待學生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無差別地對待學生。無論學生成績多優越,家庭條件多好,在教師的心中應該是平等的。第二,不以個人的因素區別對待學生。有些學生乖巧可愛,的確比較討人喜歡,但是,不能偏愛這些學生,最起碼不能表現出偏愛。第三,不以與家長關系的親疏區別對待學生。有些家長經常與班主任溝通,有些家長從來不與班主任聯系。我們也不能因此區別對待學生。只有做到了平等對待學生,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順利開展工作。
三、道家的無為而治
道家的老子提倡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從“無為之治”四個字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無為”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治”。所以,在班級管理過程當中適當的無為也可以達到“治”的目的。但是具體應該無為呢?第一,要有一個好的班干部隊伍。班主任看似無為,實際上要做的工作班干部已經完成了。要有一個好的班干部隊伍,首先要選對主要班干部,要選一些能做事,會做事,并在同學中有一定威望的同學。其次,對新的班干部隊伍一定要進行培訓。
漢初統治者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了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可見無為而治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我相信,在班級管理中適當運用無為而治也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法家的以法治國
法家重視法治,運用到班級管理當中就是要獎懲分明。對了就該表揚,錯了就該懲罰,這是很正常的。表揚的力量有時候大到我們不敢相信。我也一直信奉“賞識教育”、“鼓勵教育”。有時候可能只是老師的一句簡單的表揚的話,或者甚至只是一個肯定的眼神,都能讓學生倍受鼓舞,不斷進步。但是,表揚并不是萬能的,因而同樣離不開“獎罰”這一管理手段。具體來說,就是應該制定一個獎懲制度。這個獎懲制度的制定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實施的過程也應該讓學生相互監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