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我不僅愛旅游而且出差機會多,國內最東北到達與俄羅斯相鄰的雞西市,東南到過臨近越南的防城港,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貴州,沿東海、黃海先后到過溫州、臺州、寧波、舟山、南通、鹽城、連云港、日照、青島、煙臺、威海、大連等地。去過次數最多的是常州市,前后不下10次,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經常憶及。
常州是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曾名“延陵”、“毗陵”、“晉陵”,隋文帝時定名“常州”。傳說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三臨常州天寧寺拈香禮佛,御書“龍城象教”匾額,故常州又名“龍城”。
常州的主要景點我首推天寧寺,其次為茅山、天目湖景區;土特產有黃楊木梳、篦箕、溧陽水芹,名菜名點是天目湖魚頭和十大名小吃,包括常州麻糕、加蟹小籠、銀絲面、餛飩、馬蹄酥、豆炙餅、酒釀元宵、蟹殼黃、蝦餅和芝麻糖。
天寧寺曾享譽“東南第一叢林”、“梵剎之冠”,始建于唐朝,它殿宇巍峨,佛像高大,雕錦華美,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記得我第一次赴天寧寺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所見之處一片狼藉,興沖沖往,冷凄凄返。原來,十年浩劫期間,百余戶居民搬入,500尊羅漢像被毀。直到1984年,政府請民間藝人、塑佛專家重新塑造。我心中暗自祈求:愿天寧寺早日重現當年“棟宇摩霄,金碧燦云”盛景。2013年4月12日,我來到天寧寺,恰逢寺內正舉辦大型佛事。令我欣慰的是,不僅我當初的心愿已成,而且錦上添花:大雄寶殿右側聳立起新建的有13層樓高的塔樓,羅漢堂內增加了百姓敬仰的濟癲和瘋僧兩座佛像,玉佛殿供奉有13尊從緬甸請回的玉佛,塔前方新建了放生池,池中屹立著我國臺灣護國寺住持證行法師贈送的白雪石雕鑿成的觀世音菩薩,成為又一新景觀。
傳說乾隆帝三入天寧寺拈香禮拜,留下不少趣話。例如,為測試寺僧是否遵守素食寺規,乾隆賜方丈一盤雞蛋,方丈若收下則表示未吃全素,若不收則為“抗旨”。聰慧的方丈邊接盤邊口誦七絕一首:“皇上賜我一盤桃,又無核來又無毛,老僧帶你西天去,免在陽間吃一刀。”從此天寧寺和尚便可以吃雞蛋了。
天寧寺的素齋膾炙人口,食材高檔,選料講究,物資緊缺時曾停止供應,只供應“簡樸”的素面,因而我未留下任何印象。約在1988年恢復供應,在山門東側開設了“如意素齋館”。
我夫婦都熱衷品嘗常州的溧陽水芹和“十大”小吃。水芹的脆嫩首屈一指:莖長、色白,手指甲一掐即斷,爽口、清香、無渣,我吃上一口后筷子便放不下來了,吃完一盤再續一盤。“十大”小吃中我最中意的是芝麻糖,老上海人稱作“寸金糖,只有三四厘米長,呈圓柱形,直徑0.7~0.8厘米,是用麥芽糖制成,表面沾滿白芝麻,吃口松脆,甜得舒爽,嚼起來不黏牙,男女老少皆愛。如今的芝麻糖實在不能與其相提并論。
常州的木梳、篦箕名聞天下,是用黃楊木制成。據知,黃楊木為中藥材,味香質緊,可活血通絡。木梳和篦箕都用來梳頭發,不同的是,木梳的梳刺為單面,刺距較篦箕更大,常用作梳理頭發、助理發型。篦箕雙面有梳刺,刺距較為緊密,常用于篦頭皮、順長發。舊時婦女不常洗頭,偏偏又時尚長發盤結,篦頭發需一遍又一遍來回梳篦,這樣,頭皮積淀的污層、頭屑就會被篦梳下來。
記得從前上海有種職業叫“梳頭姨娘”,有錢人家往往專職專用,一般家庭則幾家女主人合用—工。每天,梳頭姨娘要一戶戶為她們輪流篦頭,再梳理成S形發髻,或橫S型或其他盤頭型。篦箕在清代是作為“宮梳名篦”御用珍品進貢的,皇后妃子都將它視作寶貝,連慈禧太后亦是。常州老西門運河北有條“篦箕巷”,專賣篦箕。
常州還有兩樣特產值得一提,即滆湖、長蕩湖的大閘蟹,以及金壇綠茶“雀舌”。大閘蟹品質足以與陽澄湖蟹比拼,但若論性價比,那可合算多了。
常州兩位周兄好友,每年會在四月天送我一些明前“金壇雀舌”。“雀舌”雖未排入“中國十大名茶”,但我感到未排上十大名茶不等于不是好茶。每當閑情逸致或者郁悶寡歡時,我就會取出透明無色玻璃杯,用小勺舀3克左右,先用開水暖杯,再入水九成,撇下“雀舌”,此時舉杯對空,看著根根“茸芽”在水中雀躍、上下翻騰,最后芽尖向上直立杯底,形態確實似小麻雀張開嘴巴露出的小舌頭,短者1.1厘米,長的不超過2厘米。湯色碧青,茶香幽雅,入口稍澀,回味微甘,一杯下來,頓覺心曠神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