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賢,陳梓珊,杜佐丹
(汕頭市衛生學校,廣東 汕頭 515000)
初中生應急救護培訓教學設計
陳麗賢,陳梓珊,杜佐丹
(汕頭市衛生學校,廣東 汕頭 515000)
分析在初中生中開展應急救護培訓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旨在提高應急救護培訓教學效果。
初中生;應急救護培訓;教學設計
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頻發的突發事件和意外傷亡,已成為現代社會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死亡率和傷殘率,提高搶救成功率,雖然需要急救醫護人員的不斷努力,但也離不開現場第一目擊人[1]及時有效的救治。中小學生易遭受意外傷害,在2000年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會議上,專家們就強烈建議將急救知識作為學校的基礎教育,因為在學生中大力普及急救知識,具有教育成本低且效果好的優點[2]。我校開展的應急救護培訓進校園活動,培訓對象主要是八年級和九年級學生,因這個年齡段學生生活閱歷淺、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弱、應急救護能力差,對這一群體著力進行培訓很有必要,效果也最好。筆者從實際出發,設計有效可行的培訓教學方法,向青少年學生普及急救知識,提高應急救護技能,為其健康成長、安全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圖1 應急救護培訓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合理選擇培訓內容,使培訓實用有效。例如徒手心肺復蘇,創傷急救(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運),突發事件或疾病(溺水、觸電、煤氣中毒、中暑)等的處理方法。
教師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規范的急救技能、現代教學媒體和課堂駕馭能力,打造高效的教學模式。有專家認為,在醫療原則允許范圍內,適當簡化培訓方法,選擇簡單有效的操作模式,降低培訓難度,可使非專業人員增強學習興趣,易于接受、理解、記憶,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3]。筆者認同這個觀點,并在培訓中根據實際加以運用。
3.1 語言表達方法
教師精心設計語言,打造高效課堂。語言內容要準確、重點要突出,例如將心臟按壓部位表述為“兩乳頭連線中點”。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例如將開放氣道的標準“下頜、耳廓的連線與地面垂直”形容為“鼻孔朝天”。用簡明扼要、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的順口溜來說明心肺復蘇的操作要領,例如“平臥乳間尋壓點,雙臂垂直按三十,暢通氣道鼻朝天,捏鼻對嘴吹兩下”。
3.2 動作表達方法
情景教學:集知識性、技術性、趣味性于一體,給學生提供一個新奇的、生動的、形象的、直觀的學習情景。營造高度仿真的情景,展現模擬現場傷員病情變化與對應現場救護方法的實施過程。例如對溺水者的救護,首先采用救護5招,即叫:大聲呼叫,打電話報警,不貿然下水;伸:將硬質或軟質延伸物遞給溺水者;拋:將繩索、浮具等拋給溺水者;劃:劃船或救生板施救;游:下水游泳施救。然后展示將溺水者救上岸后救治的全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真實急救情景,加深對急救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便于技能的掌握。
角色扮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一個相對真實的情景,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認識,領悟分工配合對搶救成功的重要性。教師扮演傷員、第一目擊人、醫生和護士等多種角色進行演示。
3.3 媒體表達方法
將教學內容進行精加工、再創造后制作成課件。課件內容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為一體,富有感染力,簡明扼要,各環節之間流暢靈活。文字提綱挈領,用圖像表達操作要點。例如徒手心肺復蘇操作流程(見圖2),設計簡單明了的圖表,步驟合理、規范,內容精煉、全面,操作層次清楚。將課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渠道推廣給學生,同時讓學生利用微信將其分享給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起到以點帶面、廣泛推廣的作用。
3.4 課堂駕馭能力
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操作指導能力和臨場應對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課堂。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設疑導入的方法,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意外傷害案例,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學習主動性,激活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實際問題。例如講到鼻出血的處理方法時,可提問學生是否見過或有過鼻出血,該怎么辦,再根據學生回答情況給予分析和引導,并做示范,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的處理方法。利用學生爭強好勝、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強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潛力,通過現場體驗、互動比賽、急救知識課堂搶答等方式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培訓知識,并檢測教學效果。

圖2 徒手心肺復蘇操作流程
4.1 收獲
學生樹立急救意識,知曉基本的急救知識,掌握正確的急救技能。當學生本人恰逢危急情況或在他人意外傷害發生時是第一目擊人,在專業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前,爭取在“救命的黃金時間”內,能自我救護或為他人提供有效的現場救護。
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可塑性強,這個時段是對他們進行培訓最好的時機,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間就是生命”的含義,培養他們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以及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
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安全健康關乎千萬個家庭的幸福,對他們進行培訓,可引起社會的關注,提高整個社會的急救意識,推動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的傳播與普及,從而達到“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目的。
4.2 體會
遵循“當其需,當其時,當其愿”原則,提前調研,做好溝通,得到培訓對象的重視和歡迎,是做好培訓工作的前提。了解培訓環境,因地制宜,備齊教具;充分協商,合理安排培訓時間;提前精心準備,優化教學設計,是做好培訓工作的保障。只有校校之間、師生之間通力協作,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1]李宗浩,金輝.論心肺復蘇的創立[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7,2(1):3-5.
[2]陳靖.社區居民心肺復蘇知識調查及其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4,19(13):72-73.
[3]王曉娟,付沫.我國公眾急救知識普及培訓現狀[J].護理學雜志,2007,22(17):78-79.
G424.2
:B
:1671-1246(2017)17-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