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葵弟,何麗麗,張奕標,黃彩珍
(廣東醫學院附屬南山醫院,廣東 深圳 518052)
社區初產婦孕期心理護理在預防產后抑郁中的效果觀察
麥葵弟,何麗麗,張奕標,黃彩珍
(廣東醫學院附屬南山醫院,廣東 深圳 518052)
目的 探討社區初產婦孕期心理護理在預防產后抑郁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深圳市社區有完整孕檢記錄并定期孕檢的277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140例,對照組137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孕期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孕期護理基礎上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對兩組產后抑郁發生率及產后6 d、36 d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及中文版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評分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未出現產后抑郁癥患者,對照組4例孕婦出現產后輕度抑郁癥,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產后6 d、36 d EDPS及SF-36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心理護理在預防社區初產婦產后抑郁、改善產后生活質量方面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
初產婦;心理護理干預;產后抑郁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的抑郁障礙,其臨床表現與其他抑郁障礙相同,多為情緒低落、悲傷哭泣、擔心多慮、煩躁不安、易激惹發火等,嚴重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產生悲觀絕望、自傷自殺的情緒[1]。產后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身心健康,還對嬰兒身心健康有一定影響,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相關研究表明[2],初產婦發生產后抑郁風險較高,產前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改善其心理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為探尋產后抑郁有效預防方法,在社區初產婦一般孕期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深圳市社區有完整孕檢記錄并定期孕檢的277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140例,年齡23~28歲,平均(25.17±1.08)歲;文化程度:37例為大學及以上,78例為初中或高中,25例為初中以下;孕期22~35個月,平均(29.02±2.13)個月。對照組137例,年齡21~27歲,平均(25.23±1.06)歲;文化程度:36例為大學及以上,77例為初中或高中,24例為初中以下;孕期25~34個月,平均(29.14±2.16)個月。兩組年齡、文化程度、孕期等一般資料分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20歲,初產婦,孕婦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無妊娠并發癥,無精神障礙、腦部疾病;排除標準:胎膜早破者,有藥物依賴者,有精神疾病史者,胎兒畸形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不同意隨訪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孕期護理,包括一般宣教、飲食指導及運動指導等,囑孕婦定期進行產檢。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由責任護士與孕婦進行一對一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根據孕婦個人情況制訂護理計劃,并進行產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孕產期常見生理、心理現象以及嬰兒照顧技巧等(如擠奶方法、喂養技巧、嬰兒抱姿、母嬰情感交流)。護士與孕婦進行溝通,讓其做好即將成為母親的心理準備,并通過一定的運動來減輕壓力。同時,護士要時常提醒孕婦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保持愉悅的心情,切勿大喜大悲。責任護士在孕婦產前一個月進行分娩常規知識(分娩時身體變化、放松技巧、呼吸方法等)講解。
1.3 觀察指標
產后6 d、36 d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兩組進行調查,共10項內容(心境、樂趣、恐懼、自責、失眠、抑郁、應付能力、悲傷、哭泣、自傷),每項內容賦值0~3分,共30分。評分越高說明其抑郁越明顯,癥狀越嚴重,當評分≥13分時判定產婦患有產后抑郁癥[3]。采用中文版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對兩組進行調查,包括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兩個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分為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及活動,生理健康分為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生理職能,各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產后抑郁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未出現產后抑郁癥患者,對照組4例孕婦出現產后輕度抑郁癥,兩組產后抑郁發生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兩組均未出現中度、重度產后抑郁癥患者。

表1 兩組產后抑郁發生率比較
2.2 兩組產后6 d、36 d EPDS與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產后6 d、36 d EP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SF-36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產后6 d、36 d兩組EPDS和SF-36評分比較(±s,分)

表2 產后6 d、36 d兩組EPDS和SF-36評分比較(±s,分)
EPDS SF-36組別n產后6 d 產后36 d 產后6 d 產后36 d觀察組對照組140 137 t值P值--8.32±0.45 11.19±0.58 46.069 0.000 5.21±0.27 9.39±0.48 89.572 0.000 177.59±11.29 152.36±10.27 19.444 0.000 187.90±12.56 163.91±10.26 17.389 0.000
現代臨床研究發現,產后抑郁是一組非精神病性抑郁綜合征,不僅危害孕婦身心健康,還嚴重影響嬰兒生長發育[5]。相關報道表明[6],產后抑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但與遺傳、內分泌、感染等因素有關,還與孕婦分娩方式、負性情緒、生活質量等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產后抑郁雖可通過藥物予以治療,但目前抗抑郁藥物起效緩慢、價格昂貴、有明顯副作用。因此當前對產后抑郁以預防為主,隨著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及護理觀念的改變,無害、效果穩定且持久的孕期心理護理干預在產后抑郁預防中受到青睞。
相關研究表明[7],在產后抑郁預防中應當提倡“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足以體現出護理工作在整個產后抑郁預防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社區運用有效方法對初產婦孕期心理進行干預,是預防其發生產后抑郁的重要手段。有學者指出[8],在一般孕期護理基礎上,對社區初產婦實施心理干預,可起到良好協同作用,具有較高臨床價值。心理干預能減少社區初產婦孕期應激源,改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其身心得到放松。有關研究還表明[9],孕婦保持良好情緒,可調節大腦皮質,提高神經興奮性,促進人體分泌乙酰膽堿、激素、酶等有益健康的物質,并能降低子宮破裂、產后出血風險。
有學者發現,一般孕期指導與心理護理相結合,可有效降低初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對改善其心理狀況有確切作用[10]。較多研究表明[11,12],產前心理干預至關重要,通過對孕婦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根據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可獲得更理想的效果,對母嬰身心健康有極大幫助。本研究中,觀察組未出現產后抑郁癥患者,且產后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孕期心理護理對于改善初產婦生活質量有確切作用。
綜上所述,對社區初產婦孕期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在預防產后抑郁方面有確切效果,可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較高價值。但本研究觀察時間短,納入樣本量少,結果還需進一步探討。
[1]孫素改,李春雷,左喜愛,等.心理護理對產后抑郁癥的預防[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1):156-158.
[2]鄧月楓,袁秋勤,陳莉,等.疏肝解郁湯聯合社區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患者產后抑郁焦慮影響的臨床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2):265-267.
[3]邱艷麗.心理護理干預聯合康復按摩對產后抑郁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77-79,83.
[4]林慰欣,胡小紅,林瓊霞,等.心理干預與產后抑郁的發生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4):538-541.
[5]駱琴,彭樹花,孟雪梅.孕期心理健康教育聯合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的預防效果觀察[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3):532-535.
[6]周紅霞.心理支持聯合穴位干預護理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4,27(9):139-141.
[7]張紅寧.圍產期護理干預預防產后抑郁癥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5):736-737.
[8]任菲菲,劉沫,王陽,等.對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按摩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7):2692-2694.
[9]舒德喜.音樂療法聯合穴位按壓對瘢痕子宮陰道分娩孕婦產程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22):2686-2688.
[10]姜義彬,徐橋,胡敏優,等.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及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5):775-777.
[11]黃秀茹,鄭硯秋,王靜艷,等.產前護理干預對預防產后抑郁癥的臨床觀察[J].西部醫學,2012,24(7):1408-1409.
[12]徐素君,陳敏,陳立新,等.持續心理干預對預防高抑郁評分產婦產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8):993-995.
R715.3
:B
:1671-1246(2017)17-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