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英,唐立東,黃桂蓮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80)
醫學院校開展院前急救培訓效果分析
陳俊英,唐立東,黃桂蓮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80)
目的 了解醫學生院前急救知識、技能掌握現狀及學習需求,探討醫學院校開展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的意義及方法。方法 選取160名醫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參加紅十字會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對照組常規進行醫學基礎課程學習。結果 實驗組學生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 醫學生院前急救知識、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學校應重視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從而提高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
醫學院校;院前急救;培訓
院前急救指對遭受各種危及生命的急癥、創傷、中毒、災難事故等患者到達醫院前進行的緊急救護,包括現場緊急處理和監護轉運至醫院過程中的護理。各種意外傷害和突發事件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在意外傷害事件發生時,如果依靠“第一目擊者”掌握的正確的院前急救技能,給予患者及時而有效的現場救護,則能爭取“救命黃金時刻”,減輕傷殘和痛苦,盡可能維持患者生命,并將其快速安全地送到醫院救治。因此,現場急救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向民眾普及急救知識,可明顯提高心臟病、急危重癥的搶救成功率,從而將猝死對生命的威脅降到最低[1]。大學生作為新生力量,必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是良好的急救知識及技能的傳播者,因此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識。為了解醫學生院前急救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我們進行了此次調查。
1.1 對象
隨機抽取我校醫學相關專業2014級在校生共160名,學生均已完成兩年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將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80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49人,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2.3歲;實驗組,80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46人,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2.1歲。兩組學生年齡、性別、理論知識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專業組成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專業組成(n)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課程設置進行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學習,未學習院前急救護理相關課程。
1.2.2 實驗組 參加廣東省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進校園培訓。由廣東省紅十字會培訓基地教師授課,采用多媒體、案例、情景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內容包括救護概論、氣道異物急救、現場止血包扎、常見意外(燒燙傷、溺水等)救護、心肺復蘇術等。理論授課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單人徒手心肺復蘇術及現場止血包扎。
1.3 評價方法
在訪談急救專家及廣泛參考國內外相關調查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3部分:(1)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年級、專業類別;(2)院前基礎急救技能:如何正確撥打急救電話,心肺復蘇術的按壓部位、深度、速度等,創傷救護技術,常見急癥、溺水、氣道異物急救等;(3)院前急救培訓需求及意愿:掌握急救知識的重要性、急救知識來源、培訓場所、培訓方式等。問卷共26道題,包括23道單選題,3道多選題。
1.4 統計學處理
調查結果采用SPSS 19.0軟件錄入和統計,行配對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院前急救知識、技能掌握情況
向兩組發放調查問卷,共160份,回收160份,有效回收率100.0%。實驗組在如何正確撥打急救電話,心肺復蘇術,創傷救護,氣道異物、燙傷、溺水急救選項的正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表2 兩組院前急救知識、技能掌握情況[n(%)]
2.2 兩組對院前急救知識、技能重要性的認識
實驗組對于心肺復蘇術、創傷救護等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重要性的認知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對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重要性的認知情況[n(%)]
3.1 醫學生院前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的迫切性
我國每年發生意外傷害事件7 000萬人次,其中190萬人終身致殘,8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10%。交通事故、火災、溺水、空難、中毒、暴力等傷害事件,已成為我國1~30歲年齡段人群的第一死因。城市化生活、人口老齡化使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2]。有數據顯示,心源性猝死在我國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在美國是8%~10%,而現場“第一目擊者”的急救知識及技能掌握狀況是搶救成功的關鍵。但我國的現場急救知識普及率不足1%,尚無一套規范、統一的公眾急救培訓體系[3]。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救護部救護處處長郭建陽認為其原因是,現場救護工作沒有跟上,早期的呼救、心肺復蘇術(CPR)、自動體外除顫(AED)3個環節要靠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第一目擊者”來完成。與國外相比,我國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低,掌握急救技術的人不多。所以,迫切需要提高民眾院前急救參與度。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對其急救知識、技能的培訓工作十分重要。由于大學生具有知識優勢又充滿活力,對周圍群眾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對其進行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可以起到“培訓一人,影響一片”的效果[4]。
3.2 加強醫學生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
醫學課程體系中有安排醫學基礎知識學習,學生會不同程度地接觸一些急救知識。院前急救作為急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明顯降低突發傷病員病死率,但急診醫學是一門獨立學科,大部分醫學專業沒有設立該門課程。醫學生在部分外科學實驗中也能學習到如止血包扎等技能,但是有的專業安排外科學學時較少或根本沒有外科學課程,即使有時涉及某些急救技能,由于不是專門培訓,學生也很難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這也提醒我們,不能用外科實驗課來代替專門的急救技能培訓[4]。
3.3 醫學生對院前急救知識、技能有強烈需求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兩組學生認為有必要掌握心肺復蘇術的比例均為100.0%,認為創傷救護,氣道異物、溺水、逃生避險急救技能非常重要及重要的比例均在88%以上。說明醫學生對健康、生命的重視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出他們希望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急救知識、技能的愿望。
3.4 醫學生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策略
在醫學院校開展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具有對象素質高、興趣濃、服從性強、人員集中、場地易安排等優點。建議開設院前急救選修課,教育管理部門、紅十字會、高校領導層應予以重視,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培訓工作。可以由紅十字會培訓基地教師授課,也可以選派高校教師參加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師資培訓學習專業知識,還可以讓高校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協助培訓工作,鼓勵學生參與救護員培訓并取得證書。學校可將取得救護員資格證書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分項目,舉辦“院前急救知識技能競賽”,營造大家爭相學習急救知識、技能的良好氛圍。在非醫學類院校開展相關培訓工作時,可以讓取得救護員證書的醫學生或高年級醫學生協助教學,使其在實踐中提高能力、鞏固知識,獲得成就感。醫學生掌握急救知識、技能后,不但能夠在緊急突發事件中參與營救,還可以指導家人和朋友學習急救知識,將急救知識的“火種”傳播得更廣,有利于提高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
[1]王一鏜.心肺腦復蘇[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劉鳳芹,胡悒萍,張東如.大學生院前急救知識培訓模式的探索[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5):59-60.
[3]史曉偉,張新定.國內外現場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的現狀[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6):2961-2963.
[4]王超,黃丹,武繼文.大學生急救能力相關調查及比較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18(1):65-68.
G526.5
:B
:1671-1246(2017)17-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