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珉
(武夷山市新豐小學,福建 武夷山 3 5 4 3 0 0)
基于一對一環境的中心校—教學點協同課堂研究
陳珉
(武夷山市新豐小學,福建 武夷山 3 5 4 3 0 0)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進入教學點,構建基于網絡的校際協同課堂成為可能。協同課堂可以構建城鄉統一的一對一網絡教學環境。協同課堂以城鎮教師為主講,以教學點教師為輔助,基于在線導學技術,能夠形成教學課堂結構相同、教學流程同步、學習互動融合、個性多樣發展的數字教學環境,為城鄉教育均衡、跨校互動提供新模式。
一對一教學;在線導學;協同課堂
如何提高農村教學點的教學質量,實現教育均衡一直是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當前,均衡農村教育資源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有:①通過衛星向農村教學點發放資源,包括同步教學課例視頻等;②縣市優質學校派教師支教;③通過因特網視頻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情境直播;等等。以上方式初步解決了農村教學點的資源不足及無法開足課等問題。從教學角度,視頻課例僅是為教學點提供優質教學資源的方式之一,難以針對本地學生實際實現差異化教學,并且沒有交互、反饋,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優質教師支教,缺點是人力成本高,短期支教時部分教師對農村學生的了解也不夠。課堂教學情境直播,也像視頻課例一樣:一方面,難以照顧學生差異;另一方面,教學點學生面對“冰冷”交互性不強的視頻也還是容易分神,中心校教師還要照顧兩方學生,教學壓力大。回到課堂教學的根本,我們還是要關注課堂教學、學習過程。
總之,當前中心校—教學點基于直播錄播視頻、數字資源的均衡模式的缺點是:難以依據學生地域和個性實現差異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互動、反饋機制不佳,持續保持學生高效學習難度高。因此,如何實現因材施教、提高互動反饋水平是新一代協同課堂要解決的難題。
(一)城鄉協同課堂的內涵
從本質上說,農村和城市教育不均衡的根本是學生學習情境、學習過程的不均衡,教師和資源的不均衡是其外部重要原因。當前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隨著因特網、移動網絡延伸到教學點將逐步得以解決。因此,教師水平不均衡將成為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優質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技巧等能夠通過因特網傳遞到教學點嗎?顯然,依賴傳統課堂純粹靠優質教師人工教學的模式是難以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的,就像信息技術解決教學資源不均衡一樣,我們還是應寄希望于技術來解決,即建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課堂是實現城鄉教學均衡的重要方向。
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解決教學過程的城鄉差異呢?關鍵還是把教學過程技術化、數字化,通過網絡實現教學過程的統一,本質就是計算機參與教學過程,而電視視頻方式的城鄉教學情境直播,看似先進,其實,從交互角度來講還是傳統課堂,或者是傳統課堂的直播。計算機融合教學過程的典型課堂是一對一課堂,是一種基于人機交互的環境。在一對一課堂中,教師一般不直接通過聲音等控制學生,而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及學習平臺調控學習過程。計算機成為教學助理,計算機代替教師和學生交流[1]。基于教學助理思想的一對一課堂可以實現教學過程、學習過程的技術化,能夠把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內容分解到人機交互環境中,即將優秀教師的經驗、能力物化到人機交互學習環境中,將無地域性的人機交互環境部署到教學點,將能夠實現教學過程的均衡。
基于一對一環境的城鄉教學過程協同融合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條件是每個學生都配有計算機,中心校可以在機房上一對一課程,教學點的學生人數不多,每人配置電腦不是很大問題;另外一個條件是優秀教師的經驗、能力要物化為人機交互學習環境,這個需要專業的教學系統平臺來支持,還需要教師能夠基于信息技術改進甚至改造課程設計。因此,最難的是后者,即信息技術和教育融合的網絡系統教學平臺及教學助理模式的教學設計。
(二)城鄉協同課堂結構
1.一對一教學環境
城鄉學生都處在一對一數字環境中,教學過程基于數字平臺展開。
2.在線導學系統
將教學流程、教學內容、教學交互等物化、數字化為在線導學卡,讓城鄉學生都清楚課堂的內容、流程,教師通過導學卡可即時獲得學生學習狀態。
3.互動微視頻
把知識難點、技巧、方法等錄制為微視頻,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觀看。基于人機交互技術,學生可以和微視頻開展交互,而不僅僅是單向觀看視頻。
4.人機交互訓練系統
把部分認知思維相關的技能、方法轉為有趣的人機交互訓練內容,建立科學的人機交互訓練模式。
5.校際互動學習通道
學生通過網絡通道和不同學校的同年級學生交流,構建基于網絡的城鄉學生虛擬空間。
基于一對一環境的教學助理課堂設計思想,是信息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的體現之一,正如《上海基礎教育信息化趨勢藍皮書》所指出的:技術正在促進學與教方式轉變,不同的技術會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學習[2]。
(三)城鄉協同課堂特色
1.計算機成為教學助理
基于人機交互、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代替教師的部分工作,成為教師的教學助理。比如:通過在線作業系統,實現作業自動批閱;設計學生口算等知識、技能訓練系統,讓學習過程由枯燥變得富有樂趣。
2.面向認知思維的人機交互訓練
一對一課堂不僅需要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等硬件,還需要教學平臺支撐,是物質、經濟上的“高、貴”課堂。我們應發揮其潛能,實現一對一課堂的“高價值”。基于認知科學,我們設計人機交互認知思維訓練系統,讓計算機成為認知思維訓練平臺。
3.面向學習過程的數據采集
重視過程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但是,傳統課堂中教師要獲得學習過程信息是不容易的,而在一對一環境中,計算機可以記錄學習過程,實現學習過程的自動化監控。這些學習過程數據匯聚為大數據,蘊含豐富的個性化信息,能為教學提供全新支持。
4.實證化教學過程及個性診斷
教師像醫生一樣開展實證教學是教育發展趨勢[3]。城鄉協同課堂采集大量的教學數據,為校際教學管理提供支持。比如,中心校的教師能夠遠程獲得教學點的學生狀態,而無須到現場面對學生。
一對一課堂要求教師超越傳統思維進行課堂設計,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正如《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所強調的:教師不能固守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老三門”的課程結構體系,需要在認知科學、信息技術方面深入學習[4]。認知科學、腦科學、人機交互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論及技術基礎,教師也應與時俱進。
為推進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入融合,武夷學院和東方潛能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數字學習協同創新中心。中心研發了潛能在線教學平臺,構建翻轉課堂、一對一課堂實證教育實驗區,充分發揮計算機設備的潛能,尋找高效學習、輕松教學的理論、方法、技術、模式。2012年9月,中心和新豐小學開展“基于1∶1數字環境的實證教育研究”項目合作,打造“一對一課堂”教學團隊。2014年開始開展基于一對一環境的中心校—教學點城鄉協同教學模式探索。
(一)構建中心校和教學點一致的教學平臺
中心校和教學點的師生都配有電腦,并在潛能在線教學平臺注冊賬號,形成統一化的數字教學環境。數字教學平臺把中心校和教學點統一到數字信息空間,縮小了兩校教學環境的差異。
(二)基于導學卡實現同步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跨班、跨校網絡課堂融合的重要基礎。潛能在線教學平臺的在線導學模塊可以讓教師進行在線導學可視化設計,如圖1所示。可視化導學卡和思維導圖、概念圖等類似,能承載教學資源、目標、過程等,蘊含思維導航、教學步驟、學習反饋等操作及內容。同時,導學內容分為不同層次,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學習。

圖1 中心校—教學點協同課堂在線導學卡
基于可視化導學卡可以形成網絡學習空間,能將教學目標、過程都融合在數字空間中,實現中心校和教學點的教學設計統一,兩個班級或多個班級遵循相同、相近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學生通過在線導學卡互動學習,能夠促進班級之間的教學融合,形成中心校和教學點統一的教學環境,支撐深層次的協同教學。
(三)基于微視頻實現統一的知識講解
微視頻通常高度融合了優秀教師的知識、方法、技巧。微視頻能讓中心校和教學點的學生都接受統一的知識講解,如果學生跟不上,可在線反復觀看微視頻。從某種意義上說,優質微視頻是優秀教師教學設計的載體,是其經驗、能力的數字化、技術化。
(四)基于在線—離線模式實現協同的教學調控
教學點—中心校協同課堂分為在線和離線兩大部分。開始階段兩班級都基于微視頻開展教學,然后,學生開始依照導學卡開展學習,再通過網絡平臺上傳作品(如圖2)、評價作品(如圖3),實現互動。

圖2 中心校—教學點協同課堂學生作品

圖3 中心校—教學點協同課堂在線互動評價
綜上所述,網絡學習平臺是中心校—教學點協同課堂的基礎。在平臺上可以應用思維導圖等方法設計可視化在線導學卡,將圖、文、聲、像、微視頻等多種表現方式有機結合,表達和傳遞教學內容,讓學習者在相對一致的學習軌道內跨越時空阻隔進行網絡協作互動學習。
城鄉協同課堂基于在線導學、教學助理等技術,實現了城鄉異地教學設計、教學資源、教學調控的協同統一,為城鄉教育均衡提供了新思路。
[1]陳鳳燕,朱旭,程仁貴,等.基于認知耦合態的翻轉課堂人機交互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14,(4):45-53.
[2]薛婷彥.邁向新學習時代 2014《上海基礎教育信息化趨勢藍皮書》發布[J].上海教育,2014,(16):14-15.
[3]陳珉,吳婧,余文森,等.基于人機交互環境的教學精確觀測[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3,21(4):6-9.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EB/OL].(2014-08-19)[2017-02-15] .http://www.moe.gov. 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責任編輯 孫震華)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Classroom between Central School and Its Branch School Based on the One-to-One Environment
CHEN Min
(Wuyishan Xinfeng Primary School,Wuyishan,Fujian,China 354300)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mobile Internet into schools,constructing inter-school collaborative classrooms has become a reality.The unified urban-rural one-to-one Internet teaching environment can be formed with the help of collaborative classrooms.In collaborative classroom,urban teachers play major roles in teaching while rural teachers play auxiliary roles.With the help of the online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collaborative classroom can realize the same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synchronized teaching procedure,integration of learning interaction and diverse character development.The inter-school collaborative one-to-one classroom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the balance between urban educa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for inter-school interaction.
one-to-one teaching;online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collaborative classroom
G 4
A
2096-0069(2017)04-005 8-0 4
2017-03-21
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6年度重點課題“基于學習外顯技術的校際均衡課堂研究”(163023375);福建省電化教育館2016年度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城鄉均衡課堂研究”( KT16058)
陳珉(1971— ),男,福建武夷山人,武夷山市新豐小學副校長,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一對一數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