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政院長”林全4日請辭,成為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第一位犧牲掉的“閣揆”。臺灣媒體報道稱,臺南市市長賴清德將接替林全執掌“行政院”。
陳水扁和馬英九時期都用了6名“行政院長”,所以蔡英文看來“還且換呢”。這些年臺灣的“行政院長”被評價為“越做越小”,基本上是給“總統”用來“擋子彈的”。所以蔡英文支持率大跌,首先想到的就是換“行政院長”,這很符合臺灣的政治傳統。
不過與陳水扁和馬英九不同的是,蔡英文再怎么換“行政院長”,她的執政“好不了”,已經是各種分析的一致預測。因為臺灣的大問題出在民進黨的執政路線上,糟糕的兩岸關系鎖死了臺灣的空間,“行政院”干得好與不好已是大劇場里的一段小故事,無關格局。
尤其怪異的是,民進黨的執政很爛,但是很多分析仍然看好民進黨2020年臺灣選舉獲勝的概率,原因是國民黨已經被民進黨“整垮了”,弱得無法與民進黨抗衡,民進黨據稱“怎么都能贏”。
爭取連任是蔡英文最大的政治。臺灣的政治生態把所有政治人物首先都變成了“競選高手”,理政能力差是他們的普遍缺陷。民進黨崛起于街頭,更是對在臺灣體制下搞權斗十分嫻熟,加上與大陸斗,它塑造了臺灣政治生活的“以斗爭為綱”。
這是一個以實力為第一標簽的世界,而臺灣的政治邏輯與壯大臺灣實力幾乎是南轅北轍的。臺灣的長期實力增長實際出于無人關照的狀態,公眾的長期利益也得不到機制性的推動。人們的短期要求和不滿構成了臺灣政壇相當混亂的臨時指揮棒。
林全請辭和據傳賴清德接任,臺灣輿論的分析相當大一部分都圍繞著臺灣接下來的選舉和蔡英文、賴清德各自的“政治抱負”展開,再有就是賴清德有“深綠”和“支持臺獨”的個人標簽,與林全“老藍男”的標示不一樣,至于他服務臺灣有什么特別長處,是這個話題最冷的位置。
其實不僅“行政院長”這個職務越做越小,整個臺灣也越做越小。“臺獨”要算全球分離主義中最沒有前途的之一了,它空耗了臺灣的政治資源和大量社會注意力,消磨了臺灣公眾應有的視野和想象力。
圍繞臺灣換“行政院長”的那些細節,大陸人聽上去會覺得雞零狗碎的。
臺灣社會的“小清新”“小確幸”搞到政壇上就成了“小算計”“小家子氣”,臺灣這條船上一些人為了一個好一點的位置打得頭破血流,而這條船正在逐漸沉沒。
由于“臺獨”毫不現實,臺灣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方向感。臺灣有沒有成績,它的價值刻度已經模糊不清,派系之間對權力資源的反復分配成為最吸引人的東西,就好像兩個人來回買賣和一堵墻拆了建建了拆創造的GDP一樣,帶給臺灣虛假的“繁榮”。
外界沒人對賴清德有可能接替林全的來龍去脈真正感興趣,人們只是看到蔡英文迅速開始了“丟卒保車”的自救游戲。臺灣處在令人窒息的孤立和停滯中,而這種狀態卻能得到民進黨花言巧語的美化,民進黨只需犧牲一個林全就能接著“混下去”,今天的臺灣,好像被溫水煮到一半的青蛙。▲
環球時報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