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熹
【摘 要】本文對于近年來在中國興起的社區銀行這一事物進行探討,主要是探討社區銀行在中國發展的情況與外國經過長期發展的已經成熟的社區銀行體系進行比較。以中國的社區銀行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對比外國社區銀行體系所顯現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心理學現象所產生的個人行為,對我國社區銀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社區銀行;心理行為
一、社區銀行起源及內涵
社區和社區銀行兩個概念都是舶來品,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社區是研究者從理論角度提出的概念,而社區銀行則是由研究者、監管者和從業者這三種角度出發從而提出的實踐概念(蔡寧偉,2015)。社區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882(Tonnies,1882),社區銀行也可以追溯到1981年(Gibson,1981),由此可見社區銀行在外國已經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
社區銀行在我國則是近年引入的一種新的銀行經營模式,尚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社區銀行在外國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在美國,社區銀行隸屬于美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小型商業銀行,基本特點為規模小、性質為商業性銀行,提供全功能且特色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而在我國社區銀行在不同地區的界定也是有區別的。在整體商業銀行體系中,我國對社區銀行的基本界定是縣域商業性銀行。但在我國,社區銀行實際發展成為了另一種形式,其性質就如社區銀行字面意義。在《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銀監辦發【2013】277號)文中規定: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是指定位于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簡易型銀行網點,屬于支行的一種特殊類型。與傳統銀行相比,功能設置簡約、定位特定區域客戶群體、服務便捷靈活。實行有限牌照經營,一般不辦理人工現金業務,現金業務主要依托自主機具辦理,社區銀行不辦理對公業務,可結合實際錯時經營等。在該通知發布前,已經有國內商業銀行開設社區銀行試點經營,且國內沒有對社區銀行的各項事宜進行規定。在國內出現社區銀行試點并緩慢發展了一段時間后,我國政府機構注意到社區銀行的出現,銀監會才在2013年發布了上述通知進行規定。
二、國內外社區銀行發展
我國的第一所社區銀行是龍江銀行2011年開設的小龍人社區銀行,隨后國內各銀行陸續啟動了社區銀行發展計劃。直到2013年銀監會發布了相關文件,國內銀行對社區銀行的興趣被極大地激發,并形成社區銀行發展的熱潮。但在我國,尚未有哪家銀行的社區銀行體系的經營狀況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各銀行的社區銀行體系基本上處于模仿、探索發展的階段。我國的銀行不知道怎樣發展社區銀行業務,不知道該用社區銀行來干什么。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最具代表性的成功的社區銀行業務經營者是美國的富國銀行。富國銀行建立于1852年,一直致力于傳統銀行業務的經營,在美國屬于區域性銀行。社區銀行業務是其主營三大業務板塊之一,在金融危機的浪潮中,富國銀行實現了逆勢增長就是依靠其社區銀行業務一如既往地穩定且迅速的發展,其整體規模、盈利水平在金融危機后依然穩步提升,更是在2013年成為全美盈利能力最強的本土銀行(李忠,2014)。
三、國內社區銀行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社區銀行的經營狀況不盡如人意。中國的銀行因看到了富國銀行的成功案例對社區銀行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但沒有一家銀行能夠復制富國銀行的成功案例,沒一家商業銀行的社區銀行體系、分支部門在幾年的發展之后能夠達到一個較好收益預期。例如某國內銀行在短期內開設大量社區銀行,后因經營不善又關閉了大量社區銀行,完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我國社區銀行體系所面臨的困難是短期熱情高漲、缺乏對社區銀行的認識、缺乏高素質人員儲備、人員素質不能應對經營要求、社區銀行定位不清、無法適應所在地情況、以傳統方式經營社區銀行等。
四、對心理因素的忽視
在以往的文獻中,研究方向偏向于對社區銀行硬件設施及服務能力對社區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上(王慧梅,2015),雖然有過一些研究對心理學因素影響社區銀行發展進行探索,但尚未有將心理學因素與社區銀行發展聯系起來作為研究主體進行的研究。近年來隨著社區銀行在我國發展,已經有學者研究個人對社區銀行的使用意愿(藤梓菡,2015)。
我國社區銀行的發展在目前階段,尚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盲目地開設新網點。由于在銀監會發布規范通知前,我國銀行已經開始進行社區銀行的發展,在這期間形成了監管空白期,一些銀行在發展模式上選擇急速擴張,形成了很多問題。第二個問題則是發展規模單一,產品服務同質化嚴重,沒有優良的發展模式支持,大多數社區銀行選擇了延續傳統業務的經營模式,這種情況沒有金融創新,沒有發揮社區銀行的業務特色(秦丹丹,2015)。
在目前我國金融環境下,社區銀行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社區銀行小而精簡的模式使之在未來的銀行體系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社區銀行經營中同質化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競爭,究竟是哪一種因素影響了客戶的選擇,就需要得到科學的分析。
除從銀行角度探索影響社區銀行業務發展的因素,還應從客戶角度來探索影響社區銀行發展的因素。客戶的選擇反映了個人投資者的心理學現象,對于研究個人投資者的心理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銀行業務包括定期存款、銀行理財等同樣是投資產品,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對于股票、基金等投資市場的研究非常豐富,對于銀行業務研究相對較少。但我國的銀行業務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且擁有較完善的體系,銀行業務以較低的風險和廣泛的適用性作為相對于股票、基金等高風險投資市場存在,為普通低風險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渠道。目前在我國,各個銀行的社區銀行經營情況都是以銀行理財等業務為主要手段和內容的,所以各個銀行的社區銀行所能提供的服務差異較小,因此對于將社區銀行、銀行理財業務及影響投資者、銀行客戶選擇的因素聯系起來研究,對于社區銀行這一具有必然發展趨勢的新生事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衛東,紀英, 李昕(2004).美國社區銀行及其對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借鑒意義.經濟界,62-67
[2]藤梓菡(2015).城市居民對社區銀行使用意愿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3]李忠(2014).美國富國銀行社區銀行經營特色、成功經驗及借鑒。華北金融,(4),33-39
[4]秦丹丹(2015).我國社區銀行發展問題研究.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
[5]《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銀監辦發【2013】277號
[6]應宜遜,李國文(2005).社區銀行:內涵、現實意義與發展思路.上海金融,(11),30-33
[7]蔡寧偉(2015).社區銀行的內涵特征、歷史沿革與模式創新--基于中外社區銀行的內容分析與案例研究.蘭州商學院學報,(3),46-58
[8]王慧梅(2015).打造居民家門口的“私人銀行”——2015年社區銀行客戶調查報告.中國銀行業,(3), 108-111
[9]楚爾鳴, 羅姍琳, 楊光(2007).外國社區銀行發展及其啟示.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3(6), 96-98
[10]王浩,魏志華,何文虎,楊云龍(2013).社區銀行研究文獻綜述.西部金融,(2), 34-38
[11]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